APP下载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3-07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微时代教育工作者时代

唐 霞

(河北地质大学 社科部,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唐 霞

(河北地质大学 社科部,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微媒体”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产生了新变化,具有了新特点。“微时代”信息沟通的平等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提高权威性必须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和文化层次,在学生心中树立权威和榜样。

“微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互联网与3G、 4G技术的普及,也为以各种“微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微时代”奠定了技术基础[1]。“微时代”背景下,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各种新兴信息传播途径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在这种“无微不至”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同时各种“微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已有很多高校意识到利用“微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部分高校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面对“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利用“微媒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各个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特点

“微媒体”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产生了新变化,具有了新特点。

(一)传播空间的泛在化

移动网络以及各种移动智能终端尤其是手机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终日处于无所不在的网络之中,大学生可随时随地获取网络信息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网络使得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内容繁杂无序,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二)传播内容的碎片化

各类“微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一般都有字数或者界面的限制,常以碎片化的片段信息来陈述事实。这些信息可能是一段文字、一张图片或者只是一个表情符号,具有零散化、间断性的特征[2]。碎片化的信息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间隙,消解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三)传播方式的裂变化

在“微时代”的传播环境中,信息以每一个人为原点裂变式地扩散传播。大学生可以在“微媒体”上随时随地以一对多、多对多的形式公开发布信息,不同于短信一对一的私下信息传递,各种“微平台”上一人发布信息,一群人获得信息,每个人又会成为单独的次信息源,信息成几何速度广泛传播,及时而迅速。

二、“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微观念”亟待转变

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微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个人生活和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微时代”中的“微媒体”的总体认知和看法,以及利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微观念”主要体现在其对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操作能力及运用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3]。

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观念”没有及时转变,不能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大趋势,没有真正认识到“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能有效利用“微媒体”,甚至排斥微博、微信等应用,认为利用电脑、手机查看信息是浪费时间,忽视了它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微观念”的滞后,是阻碍高校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

(二)“微平台”利用率亟须提高

“微时代”新媒体的便捷性和普遍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平台建设已经初成体系,但依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平台定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管理不严格,有些平台甚至成了大杂烩;很多平台发布的内容特色不明显,原创比例较低,有些内容陈旧老套或者直接转发分享信息,不进行任何修改,也不发表自己的看法,主题不突出,生动性和感染力缺乏;有些平台内容更新缓慢,甚至成了“空壳”或“僵尸”。

由于平台建设的不完善,大学生对这类平台关注度不高,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很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类公众平台,即便按照老师要求被动关注了相关平台,对这类平台推送的消息也没有兴趣阅读、参与,互动性、参与性不强。这些情况都有悖于相关部门开设平台的初衷,利用“微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亟须提高。

(三)机制建设尚需完善

高校利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良好的外部机制为基础。目前各高校利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建设还不完善。

首先,管理机制不完善。各类高校校园官方“微平台”多是学生或者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在管理,这些管理者缺少在信息传播和管理方面专业、系统的培训,信息维护意识不强、管理不清晰、目标不明确、传播效果不高。对“微平台”的使用仅仅停留在转发信息、发布学校新闻等阶段,利用“微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

其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微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微平台”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对突发事件、舆情监测的应对等方面行动缓慢、效率低下。

(四)教师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欠缺,理念落后,技术能力差,不能有效地应用和驾驭各种“微媒体”。尤其是年龄稍大的教师习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墨守成规,不愿改变、不想改变,不能与时俱进学习掌握新兴媒体技术,也就难以把握“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利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虽然安装了有关应用平台,但教学中并没有有效运用这些平台,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忽视对信息的监控和跟踪,不能掌握学生动态,针对某些大学生的思想波动也未能及时引导。有效利用“微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

三、积极应对,提升“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 理念先行,树立“微意识”

利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思想上高度重视。“微时代”各种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任何怀疑观望或抵制反对的消极态度都是毫无意义的。面对“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快树立“微意识”,增强利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觉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 “微时代”要有理性的认识。对于“微时代”的内涵、基本特征、“微时代”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内在机理以及“微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要有清醒的理性认识。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适应“微时代”。身处“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革新思维方式、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媒介素养,不断提升应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努力适应“微时代”。同时,对于“微时代”传播的各种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理性思考、辩证对待,以充满现实性、科学性和彻底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微时代”的发展。

(二)占领阵地,建设“微平台”

“微时代”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利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各类媒体应用与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深度耦合。大力推进各种官方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等的建设,占领 “微阵地”,传播正能量。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拓宽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充分利用“微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聚合方面的巨大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的引领。有效利用学校各级党团组织、社团组织的官方平台,建立学校党政思想宣传的公众号,定期推送优秀政论文章,并且确保文章的趣味性,解决“只有发帖量,没有点击率”的问题。同时,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保证信息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优化校园“微平台”的用户体验和互动功能,提高学生点击浏览信息的愉悦感和接受度。

其次,加强阵地建设,还要完善对“微媒体”传播信息内容的监控和管理,构筑坚固的“精神防线”,甄别“微平台”上传播的不良信息,整治有害信息,净化空间,防止信息垃圾的侵蚀,守护好共同的精神家园,为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大学生系上“安全带”。

(三)统筹资源,健全“微机制”

科学、合理、有效的外部机制是 “微时代”高校利用“微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

首先,应建立“微平台”运营机制。统筹各方资源,配备好运营管理人员。运营人员负责“微平台”日常内容的发布、评论、删除和转发;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进行跟踪分析,了解学生需求,同时制定相关运营策略,配合各种节日、纪念日策划线上线下的相关活动,多方法、多途径提高“微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建立针对“微平台”运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培训机制,就“微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技巧、“微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对“微平台”运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微平台”运营管理能力,促进“微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建立考核机制,将“微平台”管理人员的运营能力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中,将其作为新时代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建立奖惩机制,保证教育者能积极运用“微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微平台”的育人功能。

(四)与时俱进,提升“微素质”

应对“微时代”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使用新手段,提升“微素质”。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升理论素养。作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保证其在面对“微时代”庞杂的信息时能够明辨是非,懂政治、讲政治,从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信息传播能力。要紧跟新媒体技术发展,以“能力升级”的创新精神,掌握“微媒体”使用技巧,学网、上网、用网,利用“微媒体”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与课程相关的热点话题,通过“微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讨论交流。密切关注大学生动态,积极引导,达到隐性、渗透式疏导的目的。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权威性。“微时代”信息沟通的平等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提高权威性必须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准和文化层次,在学生心中树立权威和榜样。

四、结语

总之,“微时代”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运用新媒体探索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陈婷,安建平.微时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途径[J].人民论坛,2016(2):183-185.

[2] 张筱荣,王习胜.“微时代”背景下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4):52-57.

[3] 胡玮.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2017-06-08

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5年度基金项目“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SZ151176);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嬗变与引导”(201701916)

唐 霞(1983—),女,河北地质大学社科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杨桂芳

猜你喜欢

微时代教育工作者时代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e时代
e时代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e时代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