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巩固发展青年统一战线问题研究

2017-03-07林华山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群体工作

林华山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重庆 400064)

【理论园地】

新形势下巩固发展青年统一战线问题研究

林华山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重庆 400064)

青年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族各界青年的联盟,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应引入青年视角。巩固发展青年统一战线具有突出重要性,是发挥青年作用、整合青年力量、团结引导青年、争取青年人心的要求。当前,巩固发展青年统一战线面临工作体系不健全、组织覆盖未到边、工作力量碎片化、工作方法模式化、政策设计滞后等问题。巩固发展青年统一战线需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青年主体、政治引导与活动开展、青年个体与青年群体、统筹推进与分类施策、着眼未来与坚持标准的关系,构建青年统一战线工作体系,加强青年统一战线组织建设,创新青年统一战线工作方式,完善青年统一战线政策法规体系。

爱国统一战线;青年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政策

青年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族各界青年的联盟,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是党外青年,包括青年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地区青年和宗教界青年、非公有制经济领域青年、出国和归国青年留学人员、港澳台青年和海外青年侨胞,重点是青年党外代表人士。青年统一战线萌芽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确立发展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巩固发展于建设改革时期,发挥着团结联合青年、协调沟通青年、动员引导青年、储备培育青年的重要功能。新形势下,青年统一战线遭遇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影响,内部成员构成发生巨大变化;青年统一战线工作由幕后走向前台,方法手段亟待转型;青年统一战线组织体系需要建立健全,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巩固发展青年统一战线,关乎统一战线的基础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拓展、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和实现。新形势下,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应引入青年视角。

一、巩固发展青年统一战线的时代动因

(一)顺应时代任务变化,需要发挥青年作用

青年统一战线向来是为各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服务的。随着历史任务的变化,青年统一战线由革命战争年代的青年统一战线演变为和平建设年代的青年统一战线。改革开放以前,青年统一战线主要服务于革命斗争需要以及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改革开放以后,青年统一战线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凝聚广大青年的力量。我国青年人口基数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4~29岁的青年人口为3442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5.8%[1]。若进一步延展青年年龄上限,我国青年人口的数量更是庞大。根据2015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45岁以下中共党员人数为4035.8万[2],青年中共党员仅占我国青年总人口的很小比例。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和党员总量调控工作的推进,未来党外青年群体将持续保持较大体量。从统一战线视角看,未加入中共的庞大青年群体都是潜在、重要的统一战线联盟对象。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吸引符合条件的青年加入自己的队伍,也要把各界广大党外青年凝聚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越是推进党的事业,越是时间推移,越是形势变化发展,越是中心任务繁重,越要搞好同青年的统一战线,越要建设高度团结的青年统一战线。青年统一战线既有利于发挥青年作用,也有利于增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

(二)回应社会多元多样,需要整合青年力量

国内社会转型和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进程加剧了经济形态、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的显著多样性。这些多样性全面折射到青年群体之中,使青年群体的结构分布、价值取向、行为习惯也日益多样化,对通过青年统一战线有效整合青年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一是体制内青年和体制外青年的结构分布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单位制”式微,社会阶层发生分化,体制外青年群体大规模增加、占据比重不断加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只占整个青年职业人口的9%[3]。二是青年群体的内部分化进一步加深。从民族宗教角度来看,我国五大宗教的信教人数约有1亿多[4],其中到21世纪初我国青年教徒有3000~4000万,约占所有宗教信徒的三分之一[5];少数民族青年占青年总数的9%[3]。从政治认同情况来看,大陆(内地)青年与港澳台青年的认同差异性在增加。部分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淡化,极少数香港青年甚至奉行“港独”思潮。香港青年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香港青年的国民身份认同感淡化,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占62.6%,比2007年的92.8%显著下降[6]。台湾青年中坚持“统一”立场的比例没有增加,部分青年存在“反中”“反共”极端情绪。台湾TVBS民调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台湾20~29岁的青年中,有88%的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仅有7%的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7]。青年群体的深刻分化要求全面加强对青年的整合,而青年统一战线能发挥柔性引导作用。

(三)适应范围对象变化,需要团结引导青年

青年统一战线的范围对象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基本性质看,青年统一战线除了继续包含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知识分子外,还包括数量日益增多、影响日益扩大的非公有制经济年轻一代、归国留学青年、新媒体中的青年、新的社会阶层青年、信教青年、港澳台海外青年等。从国际国内两个范围看,大陆范围内的青年与大陆范围外的青年交叉流动、相互影响增多,特别是港澳台青年已经成为我国青年统战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方面。截至2014年底,香港15~34岁的青年有190.57万人,占总人口的26.3%,青年人正逐步成为香港社会的主体[8]。台湾的年轻一代(出生于1977~1995年、年龄在20~39岁之间)约有717万人,占选民总数的40%[9];2015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首投族超过129万人,占选民总数的6.9%[10]。从统一战线具体工作对象看,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原工商业者、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及眷属等统战工作对象均年龄较大,随着时间推移,人数已经很少且趋于消失,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等统战对象中的青年人数大幅度增加。青年范围对象的不断拓展增大了对青年团结引导的难度。把这些分属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行业,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青年汇聚起来,需要发挥青年统一战线的独特作用。

(四)应对敌对势力挑战,需要争取青年人心

新形势下,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加剧对青年的争夺,企图利用有关地区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在我国发动“颜色革命”。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往往把青年视为实施分化、西化战略的突破口,从不放弃对我国青年的渗透和争夺。香港的“占中”运动和台湾的“太阳花学运”中均有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台独”中的青年骨干就曾经直接得到夏普非暴力战争理论和战略战术的培训[11]。在香港“占中”运动的发起过程中,设立于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美国中心”实际上是向香港反对派提供抗争培训、支持“占中”行动的基地。西方敌对势力试图将香港变成对中国进行“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的基地。在民族、宗教领域,西方敌对势力更是不放弃对青年的利用。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都有境外敌对势力对少数青年的煽动。可以说,青年统一战线已经站在反对“西化”“分化”图谋的第一线,是新形势下搞好政治交接、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长青的重要方面。

二、巩固发展青年统一战线的现实境遇

(一)工作体系不健全,青年统一战线工作格局欠优

解决青年统一战线“不统一”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统一领导的青年统一战线工作大格局。当前,青年统一战线工作处于分散开展状态。中共十八大以来,统战工作部门高度重视做青年党外人士的工作,对重点领域、重点群体的青年工作已作出了部署推进,但整体上分工合作的青年统一战线工作体系尚未建立,统一领导的青年统一战线工作大格局尚未形成。工青妇有关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为我国主要群众工作载体,承担服务团结引导各自领域青年的职能,但是统战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对各自领域党外青年的关注少、工作任务实施少。此外,民主党派组织、民族宗教工作部门、港澳台事务部门、工商联等也多是从各自工作角度出发来开展相关青年工作,工作目标、侧重点存在差异,缺乏整体衔接。

(二)组织覆盖未到边,青年统一战线组织效能弱化

青年群体自身发生深刻变化,青年组织对青年的覆盖面临新问题。一是传统青年组织的覆盖面缩小,统战效能递减。原有按照单位体制、行业分布、行政区划设置的共青团及相关联的体制内青年组织,对新的经济社会领域的青年、港澳台和海外青年的覆盖有限。完全依靠体制内青年组织,已经不能较好完成青年统一战线工作的任务。二是新型青年组织和自组织蓬勃兴起,统战功能有待强化。同传统体制内青年组织弱化情况不同的是,青年群体存在新的组织化行为,广泛加入兴趣类、公益类、互助类等新型青年组织或自组织。截至2014年年底,共青团全团摸查的青年社会组织就达10.3万个[12]。随着青年自主性的增强,青年自组织大量发展。新型青年组织覆盖了新的经济社会领域中的部分青年,联系着部分新的社会阶层青年。然而,这些新型青年组织主要是基于业缘、地缘和兴趣等原因设立,以开展一般性活动为主要功能,团结、引导、联系、服务青年的统战功能比较缺失。在港台地区、民族宗教领域和网络虚拟社会上出现的大量青年组织,亟需加强政治引导。

(三)工作力量碎片化,青年统一战线整体联动不佳

长期以来,党委、政府和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依据各自组织机制、工作职责开展了相应的青年工作,但通过统一战线对青年进行网络化动员的能力建设比较滞后,对青年特别是体制外、党外青年进行联动工作的机制仍有待建立健全。统战工作部门、民族宗教工作部门、港澳台事务部门、工青妇、社会组织、民主党派组织、工商联等分散开展青年统战工作,均有各自侧重点和差异性,容易导致青年统战工作的碎片化问题。青年统一战线工作相关部门之间互不统属,缺乏沟通联系,没有共同平台,所开展活动比较零散,容易导致“各自为政”问题。破解青年统战工作力量分散、缺乏合力问题,要广泛调动各方面资源,明确整体目标,加强整体联动。

(四)工作方法模式化,青年统一战线工作实效不强

增强青年统战工作实效,必须坚守底线目标、立足青年特点、改进工作方法,实现工作方法手段的与时俱进。但从实际来看,一是青年工作大多存在活动化、娱乐化问题。一些青年活动仅为活动而活动,在具体工作开展中疏于政治引导,忽视增进认同的目标,缺乏思想和精神元素的融入。有的淡化政治引领功能,把青年统战工作等同于一般青年事务和一般社会工作,导致陷入虽活动开展很热闹、但认同增进不明显的“怪圈”。二是存在失衡化倾向。比如,重传统领域青年、轻新经济社会领域青年,重青年精英、轻一般青年,重青年代表人物、轻青年组织,重线下、轻线上线下融合,重合作型青年、轻中间型和有个性、有影响青年。

(五)政策设计滞后,青年统一战线制度保障不够

青年统一战线工作是一项跨系统、跨领域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当前的青年统一战线政策、制度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专门的青年统战工作政策指导性文件没出台。这导致对青年统一战线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青年统一战线工作开展缺乏政策依据,青年统一战线工作格局难以真正建立。二是把一部分年轻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政策没落地。具有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青年主动加入或被吸收入执政党的数量较多、时间较早,青年中可供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选择的人才范围较小。再加之,民主党派、无党派发展成员的门槛高,制度性地将不少处于成长之中、有潜力的党外青年排除在视野之外。三是党外青年人才发现培养不到位。对党外青年人才的发现、培养处于零散、自发状态,对党外青年的有效利用不够。党外青年不容易接触到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知识,不容易拥有同统一战线组织交流沟通的渠道,不容易得到有组织、有平台、有计划的培养。青年统一战线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党外青年人才难以顺利转化为统一战线可用的资源。

三、巩固发展青年统一战线的辩证思维

(一)党的领导与青年主体的关系

坚持党对青年统一战线的领导,是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保证。党要把青年统一战线工作同部署、同研究、同落实。青年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是做好青年统战工作的关键。要避免对青年党外人才的无视、轻视、单向心态,切实制定符合青年主体需求的统一战线政策,采取符合青年行为习惯的工作方式。只有既坚持党的领导又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发挥青年作用,巩固青年统一战线。

(二)政治引导与活动开展的关系

青年统一战线工作旨在加强对各界党外青年的政治引导,更好地争取青年人心、凝聚青年力量、增进青年认同,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导不是抽象的,不能简单采取强制灌输说教方法。要把政治引导贯穿在各类青年活动之中,实现对青年政治引导和服务青年发展的统一。只有既坚持政治引导又开展活动,才能实现政治内容与工作形式的有机统一。

(三)青年个体与青年群体的关系

青年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重点是各界青年党外代表人士。开展青年统一战线工作,要重视发挥青年个体尤其是青年代表人物的作用,以人物带动群体,以青年人影响青年人。然而,任何一名青年人成为代表人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做好青年统一战线工作还必须重视更广泛的青年群体,重视在青年群体中发现、培育潜在的青年党外人才。只有既重视青年个体又重视青年群体,才能实现个体带动与群体盘活的共振。

(四)统筹推进与分类施策的关系

青年统一战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统筹推进,加强协调配合,不能“各自为政”。同时,对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青年群体应分类施策。对于大陆范围内的青年,要引导他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对于大陆范围外的青年,要引导他们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对于民族宗教青年,要引导他们维护民族团结、国家和谐稳定。只有既坚持统筹推进又做到分类施策,才能确保青年统战工作方向正确,效果明显。

(五)着眼未来与坚持标准的关系

青年统一战线能够为统一战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头活水。物色选择青年统一战线工作对象应立足长远,多看特定党外青年人才的本质、主流、潜力,避免求全责备。同时,适当放宽条件也不是无底线、无原则,必须按照政治思想合格、一贯表现优良、业务能力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标准进行选择和管理,不能放任自流。只有既着眼未来又坚持标准,才能实现青年统一战线量与质的协同提升。

四、巩固发展青年统一战线的对策建议

(一)着眼形成合力,构建青年统一战线工作体系

青年统一战线工作体系是其所涉及工作要素按照一定联系构成的整体,包含工作格局、工作职责及工作机制等。一是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政府部门支持、群团组织参加、社会组织配合的青年统一战线工作大格局,把青年统战工作上升为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任务的重要方面。二是要明确统战部门职责,丰富统一战线工作部门的职责,把青年统一战线工作明确为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三要建立运行协调机制。要建立由统战工作部门牵头协调的部际青年统一战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部门、各领域、各组织有力开展青年统战工作。

(二)着眼有效组织,加强青年统一战线组织建设

青年统一战线组织是青年统战工作的基本载体,要充分激活各类青年组织的统战能量。一是发挥已有组织的青年统战作用。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青联、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和工商联、欧美同学会、侨联、台联等统战组织应强化统战联谊功能,加强对党外青年人才的吸纳,适当增加党外青年在成员构成中的比例;在有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班子中明确相关界别的青年专兼职联系人,规定其党组织中必须有专人领导、具体做统战工作,切实完善覆盖群团组织的青年统战网络。二是激活整合青年社会组织的统战功能。统战工作部门、民政部门、共青团等要加强协同,摸清青年社会组织底数及活动情况。要主动发现和联系青年社会组织,建立实体化活动阵地,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加强同组织中青年代表人物的联系,及早进行发现、培养和吸纳、使用。

(三)着眼提升实效,创新青年统一战线工作方式

要着眼提升实效,加强改革创新,大力实施契合青年特点、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引领效果的青年统一战线工作方式。

一是采取“分众统战”方法。青年群体的价值认同具有显著多样性、多变性和可塑性,对他们进行引导不能搞“一刀切”。要坚持最大公约数的方法,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同理想,尽可能多地包容、团结各界各类党外青年。特别是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凝聚港澳台青年的最大公约数。对于香港、澳门青年,重点是促进民心回归、增进国家认同。对于台湾青年,重点是引导他们增加“一个中国”认同、增强两岸共同体意识。

二是采取“用青年影响青年”方法。青年人往往具有反权威、解构常规的心态和取向。开展青年统战工作,要更多采取“平辈”视角下的方法。要注重在各领域培育、扶持青年领袖,发挥他们影响青年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加强同港澳台有利于“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青年组织的衔接,从中发掘、培育和使用青年领袖,通过他们辐射影响港澳台其他青年。合理发挥青年明星演员、歌手、主持人、运动员和网络大咖、微博达人的作用,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通过他们影响其青年“粉丝”。

三是采取“线上线下融合”方法。要大力加强网络青年统战工作,注重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正面引导作用;加强同青年的网上互动,开展平等、坦诚、深入的交流,减少分歧、增进共识,建设高度团结的网络青年统一战线。

四是采取“育用一体化”方法。要坚持储备充足,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为党外青年搭建“四级”台阶。注重物色,适当放宽条件,把有潜力的党外青年确定为重点关注对象,加强联系、沟通,给予关心、帮助。广泛吸收,把优秀党外青年吸纳进知联会、侨联、台联、中华职教社等统一战线组织,加以培养。扩大安排,有意识地把优秀党外青年安排为各级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把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四种能力比较突出的优秀党外青年安排到实职岗位,包括安排进群团组织班子做兼职成员,更好发挥他们作用,更好促进他们成长。

(四)着眼强化保障,完善青年统一战线政策法规体系

要着眼增强权威,树立综合思维,完善破解薄弱环节、顺应形势发展、保障有力有效的青年统一战线政策法规。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青年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为各层面、各领域开展青年统一战线工作提供指导遵循。

一是实施“端口前移、切口扩大”的青年统战政策。试点施行从高校研究生和毕业生中物色党外人才政策,适当放宽对党外人才选择范围、地域、年龄等的限制,允许把高校中具有加入民主党派组织意愿的少量党外研究生、高校毕业生中的青年知识分子纳入民主党派组织考察、培养、发展范围。积极施行对新经济社会领域党外青年的统战政策,把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创业人员、新型青年职业农民、青年社会组织中的骨干分子或召集人、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活跃青年代表等纳入视野,涵养统一战线新兴资源。切实贯彻落实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的政策,有意识、有计划地让一部分青年党外人才留在党外,推动党内培养、党外培养“两条腿”共同走路,实现青年人才合理分流。

二是完善“有利团结、加强防范”的青年统战法规。修订完善有关青年统一战线的重点法律法规。加强惩治分离主义行为的立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教育条款部分加入“教育机构负有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反对破坏一国两制行为的职责”内容,加强防范港澳青年发起“颜色革命”的条款设计。制定《民族团结教育法》,把青年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点,增强青年民族团结知识,明确青年民族团结义务。

[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840.

[2] 中共中央组织部.2015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6-07-01(8).

[3] 樊新民.中国青年人口构成研究——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12):47-52+59.

[4] 王作安:我国五大宗教的信教人数约超过一亿[EB/OL].(2011-03-09).http://2011lianghui.people.com.cn/GB/215096/14100830.html.

[5] 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宗教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9.

[6] 调查:香港青年对内地认同感下降 偏见加深[EB/OL].(2015-01-16).http://hm.people.com.cn/n/2015/0116/c42272-26396289.html.

[7] 李龙.港台青年国家认同的三维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6(2):5-10.

[8] 赵一存.中国“大统战”格局初步形成.[EB/OL].(2016-09-30).http://www.zytzb.gov.cn/tzb2010/s1487/201609/7612cf29204244c89fcab69456bbf877.shtml.

[9] 尹茂祥.台湾年轻世代政治认同的现状、特点及建议[J].(香港)中国评论,2016年6月.

[10] 薛洋.台湾蓝绿2016决战129万“首投族”[EB/OL].(2015-10-22).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twdnsz/2015-10-22/1561936.html.

[11] 马钟成.美国“颜色革命”战略及其应对思路探讨[J].探索,2015(1):165-173.

[12] 共青团中央权益部.青年社会组织怎样长大[EB/OL].(2015-04-20).http://www.chinanpo.gov.cn/1921/86202/index.html.

责任编辑:吴 冉

2017-02-20

2016年重庆市统一战线“一家牵头、多家参与”重点课题

林华山(1984-),男,重庆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学研究》编辑部主任、编辑,主要从事统战理论和编辑学研究。

D613

A

1009-6981(2017)02-0061-06

猜你喜欢

群体工作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帮扶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的实践与思考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