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
——以衡水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例
2017-03-07李爱博
李爱博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
——以衡水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例
李爱博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目的在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通过对衡水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发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推动“三区同建”,发挥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增加科技投入,建设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社区 衡水 思考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逐渐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和提高村民幸福生活指数的重大民生工程。习近平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1]衡水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城市,是河北省的综合配套的改革试验区。因此,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开辟和探索出一条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衡水之路,从而为河北省乃至全国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理论政策的提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首次使用了“农村社区”的概念,党中央在后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工作上跟进很快,这体现了党中央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决心。在2007年十七大上,党中央提出建设城乡社区的目标是“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表明了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已经统一纳入城乡社区的范畴,“社区”这个词不再是城市专有,农村也可以成为社区,城市和农村同等重要。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强大中国首先要振兴农业;美丽中国首先要美丽乡村;富强中国首先要富强乡村。同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综合整治和管理农村环境,进行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将建设美丽乡村这一重大工作落到实处,这也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重大实践意义
(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我国发展的实践意义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目前我国的传统农村社区存在着多种不足需要进行完善,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使得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农业产业化规模扩大、农村经济收入提高、农村土地使用优化等,改变了传统农村社区的多种不足。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农”问题,加速了城镇化的进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1.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以往农村的居住条件基本上以“脏、乱、差”为主,居住条件恶劣,但是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理规划居住环境,以搬迁上楼、合并村庄等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服务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型农村居住地区,极大的改善了农村居住条件,完善医疗、教育等福利和保障措施条件,支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
2.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缓解土地使用紧张问题。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合并村落,整合一批住房规格低下和分散的村庄,建起整齐划一的楼房,搬出村庄后节约出来的土地,可以进行复垦或者是进行规模化产业发展,或者进行小城镇建设,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空心村”问题,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
3.奠定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节约了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农业生产的规模扩大,农村经济得以发展;统一进行农村新型社区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节约了原来分散的农村建设成本,改善了原有管理难的问题,经济的发展,资金的积累为农村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推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了产业支撑,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离土不离乡”——就地就业,改善了传统的农民进城务工带来的诸多问题。农民可以在不失去土地,不离开家乡的情况下实现市民化,保障了农民的权益;也有利于防治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社会秩序不稳定等“大城市病”,减少了大城市的负担。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一项伟大的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各项权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群众的利益落到实处,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农村城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衡水市全面发展的意义
1.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有效地解决衡水市“三农”问题的关键点。就当前而言,衡水市的农村现状与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现状相似,农民“离农化”、农业“副业化”现象日益严重突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文化传承比较困难。这些严峻的问题不仅大大阻碍着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同时也制约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减缓了城镇化的脚步。衡水市在2014年的城镇化率达到43.9%。按照《衡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2020年衡水市域总人口53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6%左右,仍有2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3]。想要国家安定,就要“三农”稳定;想要国家兴旺,那么“三农”就要兴旺。若是要从根本上统筹城乡规划,促进衡水市的城镇化,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就必须要以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转变发展的机会,发挥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力领导作用,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起到聚集、整合和领导作用的帮手,促进新型城镇化。
2.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解决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空心村”等现实问题的着力点。衡水市现有行政村4912个,村庄占地达142万亩。根据衡水市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到2030年末,全市村庄将整合为1168个新型农村居住社区,将整合出村庄建设用地52949公顷[4]。目前衡水市的农村情况大体上是,村落数量多,规模小,坐落较为分散,这些村落基本都缺乏科学的规划,尤其是今年城镇化规模扩大,“空心村”的问题尤为严重。所谓农村空心化是指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农村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新建住宅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宅基地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5]。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科学合理规划农村住宅建设用地,减少了土地浪费,并且实行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共享,从根本上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3.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推动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三区”同建的突破点。“三区”同建工作是衡水市在进行改造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实践中的一大突破性举动。它既推进了衡水市的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同时又节约了衡水市的建设用地,提高了用地效率。“三区”同建工作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展,衡水市桃城区借助东部邓庄镇和河东街道的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当代物流园区,努力推进投资50亿元的赵圈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成为了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城郊型现代农业新亮点[6]
4.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改善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品质的切入点。2014年衡水市投资5.4亿元,完成280个重点村提升改造,建设5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46个[7]。在改造工程中出现了枣强县李进伯社区、故城县小马坊中心村等新型社区的典型。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衡水市的农村环境还是不容乐观,居住环境基本都是以“脏、乱、差”为主,导致“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整洁村容村貌,才能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
三、衡水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在建设农村新型社区过程中,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但对于建设实践的积极性并不高
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干部群众对建设美丽乡村和新型社区的环境是认可和向往的,这种意愿在年轻农村干部群众中比较强烈。但由于一些干部群众有根深蒂固的“恋旧情节”,对祖辈留下的土地和生活方式不忍舍弃,纠结矛盾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积极性。二是在拆迁过程中有一部分干部群众担心自己吃亏,担心不公平,这也影响着他们建设农村新社区的积极性;三是一部分农村领导干部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深远意义理解不深刻,导致了对农民群众动员缺乏理论性,没有合理有效的组织,只是凭着老经验办事,不能有效宣传动员。四是农民群众的保守心态,认为在自己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无法接受迁入楼房,负担不起一系列的费用。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特色不够突出,缺乏科学规划和文化内涵
一是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彰显不够。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乡村本身存在的特色,如历史渊源、自然风貌、风俗习惯等,新社区都是千篇一律的建楼房,铺设柏油马路的模式。比如武强的年画之乡的特色、景州的古塔文化特色、饶阳的瓜果蔬菜基地的特色、衡水湖的生态特色等都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二是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缺乏整体性。没有从全局出发,缺乏因地制宜的管理,资源利用率低。对新型社区的建设缺乏准确定位,刷白墙、建楼房成了固定模式,许多地方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不到位。各个社区之间没有整体规划,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很难做到资源共享,尤其是在教育、医疗等方面,造成了资源浪费。三是领导干部缺乏科学有效的做事方法,没有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在前期设计规划阶段,缺少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没有从实际出发,农民群众搬到楼房后,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农用工具无处安放,甚至收割好的庄稼无处晾晒,距离自己家耕种的土地距离太过遥远。种种原因造成农民对搬到楼房持排斥心态,最终是“被上楼”。
(三)建设新型社区的资金投入不足,产业的支撑力度不够,第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
一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不充分,新型社区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位置,大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选择外出打工挣钱。二是政府对于建设的资金分配不合理,造成在建设新型社区时资金不足,无法支撑长期建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和资金。但是长时间以来,政府的资金都用在了农业技术推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修建等方面上,分配在建设新型社区的建设资金相对较少,县乡政府财政情况紧张,更是无力承担建设费用。三是社会的自愿投入有限。因为缺少合理的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热情不高,投入资金的渠道没有实现多元化。四是后续资金投入乏力。因为很多干部群众认为,建设新型社区的主要责任人是政府,所以投入资金应该全部由政府负责,或者是由集体掏钱。因为衡水市的城镇化程度不高,乡镇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实力不足,更有甚者还有大部分的乡村没有集体经济,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可持续性建设提供的资金不足,以致开发商资金链中断,项目无法完工。
四、合理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改变观念、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先决条件
一是基层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农村社区的内层含义以及建设农村社区的重大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变自己落后的传统的思想观念,多读书、多学习,真正的做到求真务实,为人民服务。要以保障农村群众的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落脚点,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权益,将利益落到实处,不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二是尊重农民意愿,坚决维护农民利益。首先在制定购社区购房的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经济状况,可以在建设社区住房时采用回购、互换等方式取得农民同意后征用建房用地。政府所使用的政策资金,要尽量多的用于住宅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并且实时公开资金使用情况。三是不断改善农民社区生活条件。完善社区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高标准的配套设施,要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新型社区所带来的便利和高质量服务。把重点放在建设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上,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在保障待遇上的差距。
(二)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务实之举
一是因地制宜,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充分发掘各个乡镇、村落的传统文化、历史风俗等,注重产业培育,形成产业规模化,负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要努力打造特色社区、旅游度假休闲村等新型农村社区。好的村镇建设格局最能凸显绿水青山之美、安居乐业之福、魂牵梦绕之情,是产城融合、城乡协调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空间载体[8]。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实践调研,合理规划布局。要根据各个乡镇、村庄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不要一刀切,不盲目推进,合理引导农民群众适应新型农村生活,一定要杜绝强制拆迁,强制“上楼”的现象发生。二是在建设新型社区时要注意整体规划,协调推进,更要做到以人为本。凸显特色的社区建设要注意整体统筹的协同性。规划上更要注意社区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业保障,土地流转等要同步安排,协调推进。尤其是要注意在规划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区时,要设计专门为农民群众存放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的放置处,以及饲养家禽的养殖点等。三是着力建设集中连片的新型社区。把重点的连片区着力建设成美丽乡村的示范区、全面深化改革和乡村治理的示范区。比如要把衡水湖生态自然保护区列为典型的连片建设示范区,突出衡水湖的旅游度假、休闲养老的特色,打造蓝色特色社区;饶阳县作为瓜果蔬菜之乡,形成农业产业规模化,打造以生态观光、休闲采摘的绿色农村社区;根据耿长锁教育基地和安平的第一个党支部,打造革命文化、红色教育新型农村社区。四是设置示范点加以重点培育,稳步进行。根据制定的方案要求,首先在城区周边、乡镇地区和产业园区附近,最少要建成一个农村新型社区,把试点的示范村努力打造为亮点、典型,来带动整片村庄的发展,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与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三区同建”,逐步推广,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深化产业改革、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竭动力
一是要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安居首先要乐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要让他们生活有保障,住的舒心和放心。建设美丽乡村和新型农村社区不仅仅是宽阔的道路,高耸的楼房,而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使农民真实感受到幸福。二是增加科技投入,创新生产方法,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农业生产和科技投入相结合。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化经营,从而催生一批科技种植大户、绿色无公害种植大户、特色农林果业大户等,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增加的收入来源也促进了本地的经济发展。以衡水市饶阳县为例,饶阳县凭借着自然环境的优势大力发展瓜果蔬菜种植业,尤其是县政府把葡萄种植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投入大量资金和科技设施,葡萄品种多达十余种,并且形成了优势品牌,设立了自己的市场,饶阳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葡萄种植区。三是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组织的连接作用,着力推广公司和农户相衔接的模式,打造出绿色无公害、产品附加值高、科技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四)完善资金链、改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实保障
一是设立美丽乡村、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资金逐年稳定增加机制。每年准备一定的公共资金预算支出,并且要每年递增。建立河北省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平台,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美丽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二是充分合理地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用土地来生钱。对于集体用地,除去用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用地以外,在合理规划土地的条件下,可以改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对于土地产出的增值收益来说,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用途外,其它部分应首先用于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新型社区和美丽乡村。采取宣传、招标等形式招商引资,按照投资就会有收益的原则,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完善,积极宣传推广,广泛吸纳企业、个人与社会各界的投资,鼓励其他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确保高质量高效率绿色建设。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推进衡水市美丽乡村、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进程。
[1]习近平.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EB/OL]. http://news.cntv.cn/2013/07/22/ARTI1374499708533802.shtml, 2013-07-22 /2016-12-07.
[2]中共中央文献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5.
[3]衡水市城乡规划局.《衡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规划成果公示[N].衡水日报,2015-08-24.
[4]衡水市城乡规划局.《衡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规划成果公示[N].衡水日报,2015-08-24.
[5]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 64 (10):1193-1202.
[6]衡水“三区同建”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靓丽风景[EB/OL].http://heb.hebei.com.cn/system/2015/10/21/016297519.shtml2015-10-21/2016-12-06.
[7]杨慧.2015年衡水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www.hsrb.com.cn/a/news/huchengyaowen/2015/0227/105003.html2015-02-24/2016-12-06.
[8]刘彦随.“逝去的故乡”需要新思路[N].人民日报,2014-03-11.
责任编辑:袁树平
2017-01-16
李爱博(1992-),女,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变迁研究。
F32
A
1009-6981(2017)02-00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