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柏坡时期党的优良统战传统探源

2017-03-07河北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主人士西柏坡民主党派

河北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西柏坡统战】

西柏坡时期党的优良统战传统探源

河北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统战”,恢复成立了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发布了“五一”劳动节口号,与奔赴解放区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初步设计了中国未来的政党制度,确定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方针,形成了大团结大联合、民主协商、及时调整统战政策、重视党外人士政治安排、各民主党派主动接受中共领导等优良的统战传统。学习掌握这一时期的统战历史,弘扬传承这一时期形成的优良统战传统,对做好当前统战工作,充分发挥统战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柏坡;统战历史;统战传统

2013年7月,习近平同志重访西柏坡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1]。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我们党在这里组织指挥了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统战”,新中国统一战线从这里走来。这一时期,党中央以生动的统战实践,赢得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衷心支持,架构起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西柏坡时期的统战历史,在党的统战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统战工作者最好的营养剂。鉴于此,我们对这一时期的统战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统战传统进行细致的考察研究和探讨,力求厘清西柏坡时期统战传统的涵义、发生了哪些重大统战历史事件、形成了哪些优良的统战传统,以为党员干部学习掌握统战历史、弘扬优良统战传统、做好当前统战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西柏坡时期统战传统的涵义

通常所说的西柏坡时期,是指从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起,到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这一时间段,共一年零十个月时间。

西柏坡时期统战传统,是指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早日消灭反动势力,制止美帝国主义侵略,实现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建立独立、自由、富强和统一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而采取的一系列统战策略和方法,以及由此形成的统战思想、统战文化和统战制度。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真诚相待实行民主协商、顺应形势及时调整统战政策、重视党外人士政治安排和各民主党派认同并主动接受中共领导等传统。

二、西柏坡时期党领导的重大统战历史事件

(一)掀起土改热潮赢得民心,为解放战争胜利夯实群众基础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中央正式发布实施,由此各解放区迅速掀起土改热潮。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坚持与统一战线结合起来开展,采取打击地主、孤立富农、团结中农、解放贫雇农的原则,征收分配土地等生产资料,从而彻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使解放区广大农民实现了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截至1948年11月,在拥有2.7亿人口、面积约235万平方公里的解放区,业已完成土改的地区约有1.68亿人口,分得土地的农民约1亿人。通过土改,占农村人口70%左右的贫雇农彻底翻身成为自己的主人,占农村人口20%左右的中农利益得以维护,占农村人口8%而占有土地面积70%至80%的地主富农被彻底打击和孤立[2]。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特别是颁布施行《中国土地法大纲》,使解放区群众不仅在经济上获益,而且在政治上也产生前所未有获得感,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高涨,都踊跃参军支前。据统计,三大战役中支前民工达880余万人次,使用小推车82万辆次,分两排排起来,可以从当时的南京国民党总统府一直排到北平[3]。开展彻底的土地改革,为我们党夺取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恢复成立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

1.党中央进驻西柏坡前统战组织机构历经数次演变。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前,党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统战工作机构。1937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组织中共代表团进驻武汉,专门负责与国民党的统战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统战工作性质的机构。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规定,在区委以上各级党委之下设立统一战线工作部。1939年1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第六次会议决定组建“中央统一战线部”。1944年5月至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央六届七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主要任务是领导敌占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8月中央统战部划归城工部。抗战胜利后,各级城工部停止工作。1946年底中央决定重新恢复城市工作部,主要职能是“在中央规定方针下,研讨与经管蒋管区的一切工作,并培训这一工作的干部”。1947年3月,城工部随同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转移到山西省临县泉王村[4]。

2.从中央城市工作部到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1948年4月,担负着统战职能的中央城市工作部260余人,分6批随中央后委由山西临县双塔村迁到当时河北建屏县(今平山县)李家庄村,对外称“工校研究室”。1948年8月24日,在筹备新政协会议成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的情况下,刘少奇向毛泽东同志请示:“在中央汇报时,大家意见将城工部改为统战部,以便能管政协、海外及国统区工作,而将解放区城市政策及工人运动归彭真及政策研究室管。”毛泽东批示:“同意这种改变。”194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各前委发出指示:中央决定将中央城市工作部改名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管理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国内少数民族工作,政权统战工作,华侨工作及东方兄弟党的联络工作,并具体负责筹备召开新政协的工作。自此,“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这一名称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职能除“国民党统治区”成历史概念外,其他职能仍是今天统战工作重点对象与内容。

(三)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吹响协商建国集结号

1.“五一口号”发布的背景和过程。由于国民党一意坚持独裁统治,采取打压、分化、拉拢政策对待中共和民盟等民主党派,1948年3月29日单方面召开的“行宪国大”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坚决抵制。陈嘉庚、沈钧儒等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向中共中央建议尽快成立全国政权机关,以与国民党的“伪国大”相对抗。这引起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而此时无论是在政治上、军事上,还是在各阶层的愿望上,中共都具备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新中国的条件。五一劳动节前,时任新华社社长的廖承志,打电报询问中央有没有动作,当时中央已着手起草“五一口号”,初稿出来后毛泽东亲自作了重要修改。4月30日,中央书记处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以“五一口号”的形式,对外公布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提出新中国的政治蓝图。该口号共23条,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个主题:一是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是“五一口号”最为核心的内容;二是号召全国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特别是解放区和国统区的职工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2.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各界人士热烈响应“五一口号”。“五一口号”发布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海外华侨、基层群众纷纷发表通电、宣言、声明、文章等响应,以各种形式表达对中共政治主张的拥护,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为成立和建设新中国“献其绵薄”。1948年5月3日民革领导人在《华商报》发文表示“立即响应中共中央的‘五一号召’,积极准备建立真正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民主联合政府!”[5]5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致公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无党派人士代表联合通电,公开响应,表示要与中共“共同策进完成大业”。海外华侨组织和广大侨胞也积极通电响应,希望早日召开新政协会议,建立联合政府,以解除人民痛苦、保障华侨利益。全国工人阶级以实际行动,积极展开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五一口号”的发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民主党派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此,拉开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吹响了协商建国的集结号,揭开了多党合作的新篇章。

(四)民主人士奔赴解放区,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

1.党中央周密部署接送民主人士。从1948年秋开始,在中共中央直接部署、周恩来亲自指挥、各地党组织协同配合下,组织实施了堪称“历史壮举”的接送民主人士工作。中共中央先后向各地党组织和有关人员发出23份电报指示,对接送过程的有关环节、事项进行周密细致的安排。周恩来为此付出了大量精力,调动了各方面力量协调参与,有力地保障了接送工作的顺利进行。当时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大部分聚集在香港,周恩来指示中共香港分局秘密展开接送工作,将香港民主人士接送到东北解放区。从1948年8月至1949年9月,经香港北上的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共20多批次1000多人,其中包括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李济深、柳亚子等350多名民主人士。

2.民主人士汇聚李家庄。李家庄作为西柏坡时期中央统战部的驻地,成为中央组织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领导中心。按照周恩来同志指示,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处于平、津、沪等国统区大城市的大批民主人士被分散转移到李家庄。1948年11月底前到达李家庄的民主人士有韩兆鹗、何惧、符定一、田汉、安娥、周建人、胡愈之、沈兹九、吴晗、楚图南、葛志成、杨刚、宦乡、刘清扬等,这些民主人士参加了《关于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的协商。从1949年初到3月23日中央离开西柏坡,又有剪伯赞、雷洁琼、严景耀、费孝通、张东荪、张曼筠、周颖、严信民、胡风等民主人士到达李家庄。中央领导对邀请来的这些特殊客人非常重视,多次接见他们,毛泽东、周恩来等有时与他们畅谈到天明。为了接待好民主人士,伙食按中央机关小灶标准供给,住房除挤出较好的民房外,专门盖了一些土木平房。为了使民主人士较系统地了解我们党和解放区的情况,中央统战部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邀请了一些负责同志给他们作专题报告。如胡乔木报告文化政策,邓颖超报告解放区的妇女工作,安子文报告干部政策,李维汉报告解放战争和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等,不但增加了他们对党的有关政策的理解,而且提高了他们商讨召开新政协的热情。

3.筹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1948年10月初,为了更具体地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商谈召开新政协的各项事宜,毛泽东向周恩来提出,“似宜将名单及其他各项拟成一个文件,内容文字均须斟酌”。周恩来和中央统战部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立即同在李家庄的民主人士进行商讨,很快就拟定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草案等,毛泽东亲自对这个草案进行了审改。194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将草案电发东北局,指示高岗、李富春等人约集已在哈尔滨的民主人士进行商讨。东北局先后两次与民主人士就草案进行了座谈讨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中共中央采纳沈钧儒等民主人士建议,通过中共香港分局将经过两次会谈修改过的草案转发仍在香港的有关民主人士征求意见。经过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一个多月的反复协商,1948年11月25日达成《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使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就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召开新政协等具体问题达成了共识,开启了多党合作的新阶段,为新政协筹备会以及新政协的召开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召开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初步设计了中国未来的政党制度

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三大战役打响之前,中央在西柏坡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又称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这是中央自撤离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也是自抗战胜利以来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总结检查了过去时期党的工作,对今后时期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作出了规定。毛泽东同志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使党的工作重心逐步地由乡村转到城市”的问题。会议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情况,根据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后召集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已经得到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响应支持的实际,将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列为重要议程,决定邀请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人物来解放区共商建国大计,准备于1949年内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的临时中央政府,以取代国民党反动政府。这是我们党以正式会议的形式,对我国未来采取什么政党类型组建新政权的初步设计。

(六)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长期合作方针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这次会议,不仅确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还确定了我们党与党外人士长期合作的方针。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强调,“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对他们的错误或缺点采取迁就态度,是不对的。对他们采取关门态度或敷衍态度,也是不对的”。[6]会议要求全党必须反对右的迁就主义和“左”的关门主义或敷衍主义两种倾向,必须采取完全正确的与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方针。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我们党与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方针被确定下来,并成为党一贯的主张坚持下来。

三、西柏坡时期形成的优良统战传统

(一)凝心聚力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传统

西柏坡时期,是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也是党的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开展大团结、大联合最为成功的历史时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联合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形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和建设大军,来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是我们党的基本战略和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通过发布“五一口号”,团结和争取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对派,在国统区形成了反对美蒋“独裁”“专制”的第二条战线,在国民党内部对其爱国高级将领进行策反活动,孤立敌人,结成最为广泛的统一战线联盟;通过在解放区大规模的土改运动,极大地巩固了工农联盟。在这一时期,一批又一批民主人士从北平、上海、天津、香港等地以及海外秘密来到解放区,与中共共商建国大计。之所以出现如此“众星拱北、万水朝东”的壮观场面,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与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有着共同的“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进而把所有热爱和平、民主、独立的人士团结在一起,实现了大团结、大联合。可以说,大团结、大联合是西柏坡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最显著的特征。

(二)真诚相待实行民主协商的传统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对党外民主人士以诚相待,不论是解放战争的推进,还是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都充分听取并积极采纳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意见建议。在平津战役中,党中央采纳了民主人士符定一的“武攻天津,文取北平”建议,使北平获得和平解放,既保护了北平古城,又使北平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免受损失。1948年8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及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也是协商民主的成功实践,大会代表包括了工、农、兵、学、商、妇女、开明绅士等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士,符合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及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冀中的一位党外人士在发言中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真正实现了民主,在这个大会上,无论大事小事没有不民主的,这是空前的第一次。”华北局在总结这次大会的报告中说:“特别对于党外人士,一般做到使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同党外人士合作有很好的影响,对全国将有很大的政治影响。”[7]1948年11月25日达成《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是中央经过多次与各方民主人士座谈协商、电报商议,最终达成共同一致意见,更是中共坚持协商民主的最好例证。西柏坡时期坚持协商民主的优良传统,对形成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顺应形势及时调整统战政策的传统

西柏坡时期,我们党根据国内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统战政策,为党的建国大业凝聚起广泛的力量支持。这一时期,我们党采取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形成并巩固壮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对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中出现的错划阶级成份、侵犯中农利益、对待地主富农不加区分等“左”的倾向、“左”的偏差,按照毛泽东同志强调的“土地改革要与统一战线相结合的原则”,及时调整政策。1948年1月12日,任弼时同志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发表《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分析了土地改革中发生“左”倾错误的原因,提出纠正的原则和方法。中央把这个讲话作为指导文件转发全党,并迅即在报纸上公开发表。随后又发出《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等一系列指示,坚决纠正土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避免了党在农村的统战策略受到损害。对侵犯地主富农经营的工商业、没收官僚资本将部分民族资本一起没收、工人要求工资待遇过高等致使工厂商店关门歇业,影响解放区经济建设的工商业政策上出现的严重“左”倾错误,中央于1948年2月、3月,分别发布《关于工商业政策》《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专门指示,严肃指出必须迅速纠正侵犯工商业现象,重申保护并奖励一切于国民经济有益的私人工商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对于一切受歧视的知识分子、中小资产阶级人士和开明绅士都要坚定不移的团结。我们党及时纠正工商业政策“左”倾错误,为接管城市及在政治上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重视党外人士政治安排的传统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把组建华北人民政府作为新中国诞生前夜的政权建设实践,对包括党外人士政治安排的基本政治制度做了前期的探索,具有重大的创制性意义。1948年8月7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人民礼堂(今石家庄市民间工艺博物馆)正式开幕,出席大会542名代表中有民主人士166人,大会主席团成员33人中有民主人士14人,27名政府委员中有民主人士8名。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大会最初拟定的主席、副主席候选人名单中,并没有非党人士。而华北人民政府并非地方政府,它是未来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全国各地(包括蒋管区)都非常关注这个政府的人事安排,中央要求副主席中一定要有一位民主人士,而且要有职有权。因此,在9月20日至24日召开的华北人民政府第一次委员会上,选举董必武为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薄一波、蓝公武、杨秀峰为副主席。蓝公武就是著名政论家、爱国民主人士。蓝公武还兼任民政部长,邢肇棠任水利委员会主任,陈瑾昆任人民法院院长。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这一重要论述,成为党一贯的重要主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使用党外人士,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8]。我们党在西柏坡时期重视党外人士政治安排,用“大位置”起用党外人士的做法,就是这“一贯政策”的重要源头。

(五)认同并主动接受中共领导的传统

西柏坡时期,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认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并主动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起始期。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并不是一开始就接受中共的领导,发生历史转折是在民盟等民主党派被国民党当局宣布为“非法团体”和中共发布“五一口号”之后。在此之前,各民主党派与中共虽然联系紧密,但更多的是独立地站在中国政治舞台上。1947年10月,民盟被国民党政府宣布为“非法团体”,各民主党派也被禁止公开在国统区进行活动后,在中共的协助下陆续转移到香港继续进行政治斗争,此后逐渐认同并接受中共关于时局的主张。中共发布“五一口号”,基于重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共同政治主张,各民主党派热烈响应,纷纷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为成立和建设新中国“献其绵薄”。各民主党派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全部主动自愿接受中共的政治领导的原因,可以用毛泽东1949年6月15日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讲话来解释,他说:“必须召集一个包含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选举代表这个共和国的联合政府,……这个政治基础是如此巩固,以至于没有一个认真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民主人士提出任何不同的意见,大家认为只有这一条道路,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正确方向。”[9]

在全国全党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回顾我们党在西柏坡时期的统战历史,梳理总结这一时期形成的优良统战传统,对进一步加深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认识、传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发挥统战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文获2016年度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李斌.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再访西柏坡侧记[N].新华网,2013.07.13.

[2]陈宗良,康彦新,谢燕红,刘英茹.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统战思想的探索、实践与发展[C].中共石家庄市委统战部,西柏坡时期统一战线研究初探第2页.

[3]史文通,霍晓丽.同甘苦才能共命运——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纪实[N].河北新闻网,2013.09.24.

[4]史宝强.“五一口号”史稿[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94.

[5]华商报[N],1948.05.03;

[6]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J].人民网,2013.06.30.

[7]张瑞静.共和国的曙光——华北人民政府[J].人民网,2009.05.07.

[8]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05.18.

[9]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吴 冉

2017-02-20

课题组组长:栗慧英,中共河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课题组成员:李志强,中共河北省委统战部研究室主任;杨宗成,中共河北省委统战部研究室干部;李芬,中共河北省委党校西柏坡研究中心副主任;孔令春,石家庄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D613

A

1009-6981(2017)02-0044-06

猜你喜欢

民主人士西柏坡民主党派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爱国民主人士——新四军之友”征文启事
中共一大在民主人士李书城家召开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民主人士翟宗文在芜湖革命活动述略
风雨西柏坡行
《民主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