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与对策

2017-03-07王海英宋静波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产业链企业

王 刚,王海英,宋静波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应用经济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



·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与对策

王 刚,王海英,宋静波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应用经济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

黑龙江省正处在全面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及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赛跑阶段,须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契机,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供给,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同时,也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按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成长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快进键,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势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的现实基础

(一)优势企业的存量状况

优势企业是在产品原创、技术研发、商业模式、管理水准、人才储备等方面代表未来发展趋势并具有相对突出优势的企业。黑龙江省的优势企业主要分布在装备、能源、石化、食品等支柱产业领域,且在全国乃至于世界相关行业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些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如一重集团、哈电集团、哈飞集团、大庆石油、大庆石化、北大荒集团、哈药集团等。根据黑龙江省早期开发特点与经济发展的不断积累,全省优势企业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不依托自然资源要素的优势企业,即大部分“老字号”传统优势企业,如专业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铁路、汽车、船舶、航空、航天,以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一些优势企业;二是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企业,即大部分“原字号”传统优势企业,如石油开采与加工业、煤炭工业、石化工业、食品工业,以及冰雪旅游产业、冰雪体育产业的一些优势企业;三是依托科技教育资源的优势企业,即大部分“新字号”新兴优势企业,如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卫星激光通信公司、哈尔滨广瀚汽轮机有限公司、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公司、哈工程哈船动力公司、导航公司等。

(二)优势资源禀赋

优势资源是一个地区或国家所具有的用于生产、经济开发的物质基础、软环境条件等,是那些相对于其他地区或国家更具有竞争力的资源。这种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资源的量上比其他地区更多或价格更低,二是这些资源更容易和更方便地用于该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结合省情特点,黑龙江省的优势资源不但涉及自然资源,还包括区位及文化等资源。

1.自然资源优势。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拥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湖泊、大界江、大冰雪。农地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农用地面积3 95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4%,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耕地面积12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居全国第1位,占农用地的30%;林地2 441万公顷,占农用地的62%;牧草地223万公顷,占农用地的5.6%;其他农用地95万公顷,占农用地的2.4%。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面积广, 在已查明的131种矿产资源中,探明储量的75种,居全国首位的有石油、石墨、矽线石等,全省64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为1.4万亿元。黑龙江省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水系,有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和五大连池4处较大湖泊及星罗棋布的泡沼,水资源总量为728亿立方米。冬季漫长而寒冷,拥有世界顶级的冰雪资源,冬季雪期长(约120天/年),雪量大且雪质好,最厚可达50厘米,至次年四五月份才融化;夏季凉爽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和浩瀚的林区是避暑的好去处。

2.区位优势。黑龙江省地处中国最北最东,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达3 045千米,有18个边境县,是欧亚大陆桥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对俄合作与交流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家发展对外合作方面战略地位突出并有特殊优势。

3.政策优势。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除了增加建设资金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在税收、资源开发、科技教育、吸引人才等方面也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大潮中,《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等支持政策陆续到位,国家对东北振兴出台了含金量高的系列集成支持“政策包”,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黑龙江发展两次发表重要讲话,并到黑龙江省调研视察,为黑龙江省发展号脉点穴,面授机宜,黑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红利巨大。

(三)黑龙江省产业链条短的制约因素

黑龙江省受体制性、结构性、资源性矛盾的制约,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致使全省发展长期对资源性产业依赖过重,“老字号”“原字号”产业产品多、占比高,并主要集中在装备、能源、石化、食品四大支柱产业中,资源产品就地深加工不足,资源优势无法借助于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聚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1.专业化分工程度低。黑龙江省的优势企业产业链短,部分产业关联程度低,专业化程度不高。传统优势企业仍以重工业为主,且高度集中在以石油、煤炭及石化工业为重点的资源密集型产业,经济结构中尤其是资源型城市“一油独大”“一煤独大”的状况仍未改变,以新兴产业为载体的新动能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尚未形成。2015年,黑龙江省重工业增加值2 26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 229.5亿元)的70%。生物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而下游产业发展不充分,造成了上下游产业链的断裂,形成黑龙江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独有的孤岛式的产业结构。由于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以中间产品为主、生产集约性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需要引进外来配件及技术,进而导致产品成本上升,加剧了企业外部竞争压力。

2.产业布局不合理。在自身资源分布和自然环境影响下,黑龙江省自计划经济伊始,就以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医药制造业作为全省或部分城市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在长期发展中这些行业企业主要追求数量规模扩张,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在资源开发、产品制造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地区间产品同类化、项目重复建设、科技含量低、产业层次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以煤化工发展为例,虽然在煤化工产业园区规划上也力求各有特色,但如焦炭与甲醇等重要产品已成为产业园区的发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的态势尚未形成,项目趋同性较强,缺乏有特色的产品和发展方向,有的技术尚处试验阶段,仍有较大风险,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承载压力增大。

3.企业间关联度不高。企业作为资源输入流与输出流之间的协同性载体,涉及资源、能源、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等各个方面,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与产业链正相关。黑龙江省传统优势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分散,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企业之间以投入与产出为链接纽带的经济联系及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缺乏龙头带动,核心企业成熟度低,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都相对较差,并给相关配套企业带来风险。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相关企业生产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业务类型较为单一,未能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间关联度低既阻碍规模经济的形成和技术创新,又增加了企业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4.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虽然黑龙江省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具有一定优势,优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但与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企业创新意识不强、自主研发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较为突出,全省的创新能力仍然不强。企业的创新方式单一,黑龙江省传统优势企业的创新主要集中于创新三种形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改造)的第三种。由于难以攻克核心和关键技术,往往以引进吸收再改造这种模式为主,难以推动优势企业的创新引领型发展。黑龙江省研发投入远低于全国水平,2015年,全省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0%,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受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影响,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精深加工的比例不高,多数企业仍以简单的初加工产品进入市场,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不够顺畅,难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5.对优惠政策的依赖性较强。优惠扶持政策是政府为扶持起步艰难或陷入危困的企业,从而在税收、资金或政策方面给予的支持。部分扶持政策在帮助危困企业或起步艰难的新生企业渡过难关后,有些企业不仅没有真正靠自己的实力独立前行,反而患上了严重的依赖症,把国家扶持政策当作拐杖。由于政策补贴力度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疲弱就容易引致补贴力度的收紧,使得企业缺乏独立生存发展能力,最终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弱化。这种过度依赖政府扶持、“断奶”后无以为生的现象在新能源产业、资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都表现突出,依靠短期的政策性救助无法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6.央企和地方经济发展融合度低。黑龙江省优势企业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且大多是中央企业,石油石化、飞机制造、电站设备、核电装备等领域的大型骨干企业主要都是央企,央企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2015年,驻省央企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占比分别为46.1%、27.5%、50.4%和18.7%,受新常态的影响虽呈大幅下降趋势,但在全国仍是占比较高地区。多年来,央企作为带动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黑龙江省投资长期不足,发展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及产品,在黑龙江省既无多大市场需求,也对地方税收和就业拉动不大。央企与地方合作渠道相对不多,在信息、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信息沟通还远远不够,导致央企在黑龙江省投资项目多为中央企业独立投资建设。央企与地方产业协同、经济协同、人才和技术协同不够,央企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有待提高。

二、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和模式选择

黑龙江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根本症结是产业结构偏重,需要围绕全省优势资源和优势企业,借助于打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

(一)改造升级“老字号”,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作为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虽然基础优势明显,但主要是依靠国有大型骨干企业,还存在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具有配套能力的本地中小企业少,核心企业设计研发和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且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等短板。要积极对接和落实《中国制造2025》,坚持“智能化、精致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的基本路径,在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做强龙头企业,从而巩固壮大传统优势产业。

一是推进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黑龙江省传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流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依托具有研发优势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博实自动化公司等核心企业加快发展重点领域的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高起点发展智能化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二是推进装备制造业向精致化方向发展。要组织引导重点企业与省内外行业领先企业进行全面对标,扬长补短,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点突破;要瞄准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年度重点支持方向,积极组织省内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要总结哈尔滨东安发动机获得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加强示范推广,并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三是推进装备制造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要依托生态资源和环境优势,在国家对黑龙江省提出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大省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绿色装备制造大省的战略目标,支撑黑龙江省打造中国绿色经济这一亮丽品牌;要依托哈电集团、中国一重在绿色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先发优势,重点支持黑龙江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水电、火电、核电等电力装备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积极引领国家电力装备产业的绿色发展。

四是推进装备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要针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产品多以大型成套基础性装备为主,且本身已具有为特定用户服务等行业特点,进一步强化在前期研发设计和终端管理运营两端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等高端服务;要借助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动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构建“两业”双向供求互动机制,打造制造企业突出核心服务与外包服务配套的协作体系;要支持哈尔滨市建设和提升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全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端服务。

五是推进装备制造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要依托黑龙江省在电力、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产业基础,抢抓这些行业已被国家列入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的重点行业的有利契机,有针对性地指导和鼓励省内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有序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六是进一步培育与发展以产业链为主导的产业集群。黑龙江省要结合特定行业和企业特点,培育以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哈尔滨电气集团为龙头构建电站设备产业链,加快建立电力装备制造协作配套体系;以哈飞汽车工业集团、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大庆沃尔沃等企业为龙头构建汽车产业链,推进汽车整车量产规模化;以一重集团、哈电集团等为龙头构建能源装备产业链,发展燃气轮机等系列产品,建设国家重要的燃气轮机和核电装备产业基地;以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为龙头构建航空零部件产业链,发展航空发动机系列产品,打造航空产业集群;以齐轨道交通公司等为龙头构建重载铁路货车产业链,建设我国重要的重载快捷铁路货车研发、制造产业基地,等等。

(二)深度开发“原字号”,构建资源型产业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黑龙江是国家原材料基地、商品粮基地,原粮、原煤、原油、原木是黑龙江省的最宝贵资源,但也存在产业链短、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等短板,亟待“扬长补短”,大力发展“原字号”的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实现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式发展。

1.以“油头化尾”为抓手,推动石油精深加工和产城融合发展。依托大庆石油管理局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石油、石化央企与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合作、合资、合股,打通资源链,大力发展资源类系列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一是以扩大石油本地加工量对冲石油产量持续递减,延伸“油头化尾”上游区段的加工链和价值链。针对黑龙江省地产原油和进口俄油本地加工量相对过低,进而导致石油上游区段产业链和价值链过短的现状,在国家支持东北振兴的战略政策支持框架内,要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的战略合作,落实以每年超过石油开采递减量的原油就地加工新增量,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同步延伸和升级。

二是以扩大石化原料系列产品本地生产量为支撑,提高石化原料就地深加工量,延伸“油头化尾”中游区段的加工链和价值链。争取国家支持在大庆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大幅度增加原料本地加工配额,推进石化产业向中高端跃升、向系列化扩张、向集群化拓展,在“油头化尾”中游区段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集聚发展;依托并整合大庆宏伟、兴化、林源三个专业化工园区,构建央地共谋、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动协同机制,加强央企省企民企混合经营、联合加工、就地增值。

三是以资本市场运作为支撑,强化与国内外高端化工企业战略合作,延伸“油头化尾”下游区段的价值链。组织引导央企、省企、民企及相关地方政府出资设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并根据全省石化产业特点和发展战略,在国内及世界范围内选择综合实力强的化工企业,按资本市场运作方式加强战略合作,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多元对接聚合发展。四是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载体,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借助央企改革的有利契机,做强做优做大央企核心业务,并以此为龙头延伸产业链,将其内部非核心且不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生产性服务附属配套业务或企业进行拆分剥离,提高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强化核心企业对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控制驾驭能力。剥离出去的业务企业可实行民营化和本地化,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形成产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转型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2.以“煤头电尾”“煤头化尾”为抓手,推动煤炭精深加工和产城融合发展。要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淘汰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企业,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把煤基产业链拉长加粗,形成以煤化工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推动煤城发展转型。

一是统筹安排煤炭去旧产能与增新产能,确保“煤头两尾”上游资源存量的稳定增加。黑龙江省应将去除煤炭陈旧低效产能与增加高效新产能同步运作安排,以确保煤炭资源深加工有稳固存量。同时,也要用足用好东北振兴战略的巨大红利,积极支持龙煤集团增加接续矿井项目,做好产业和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高效衔接,实现脱困、转型、发展的联动协同。

二是以扩大煤化工与煤电系列产品本地生产转化量为支撑,提高就地深加工量,延伸“煤头两尾”中游产业链。一方面,要以“煤头化尾”为抓手发展煤化链式经济。针对四煤城均将煤化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导致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应差、集聚化程度弱的突出问题,坚持差异化、特色化、规模化、精细化发展战略,集中发展中高端煤化工产业;要将双鸭山列入全国重点煤化工产业基地,并作为煤化工产业龙头构建产业链,将其他三个煤城的相关煤化工产业项目融入煤化工产业链,建设国家级高端煤化工产业集聚园区。另一方面,要以“煤头电尾”为抓手发展煤电链式经济。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加快推进全省电力外送通道建设,通过解决“窝电”的瓶颈打通煤电化产业链的梗阻,也要积极争取国家的特殊政策支持,依托富余电能发展能耗相对较高、有市场需求且环保达标的准高耗能产业,实现供电需求量提高与煤炭深加工的同步发展。

三是依托龙煤集团资源进行资本市场运作,延伸“煤头两尾”下游境内外产业链和价值链。整合龙煤集团和四矿业公司优势资源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从煤炭资源上中下游选择国内及世界范围内的实力与潜力企业,借助于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形式,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多元对接聚合发展。四是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载体,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积极推动龙煤集团改革,与地方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国有企业改制分离辅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国有企业与地方深度融合发展;要尽可能对多项煤化工技术进行耦合、集成,促成不同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构建超大型、循环型、多联产现代煤化工综合产业集群,扭转“一煤独大”及发展波动对煤城发展造成的巨大冲击,推动煤城转型发展。

3.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优良,但精深加工率明显偏低,发展资源深加工业的潜力与空间巨大。

一是围绕九三粮油集团、北大荒集团等构建“粮头食尾”全产业链增值模式。要构建粮食“生产→加工→流通→销售→贸易”的全产业链运营管理模式,将粮食生产资料供应、粮食科技、粮食生产、粮食加工、粮食储运、粮食物流、粮食销售等各环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批以满足高端粮食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精深加工企业,并引导农民选种更为优质的农作物,从而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优化种植结构;以九三粮油集团、北大荒集团为引领企业,通过“重组+并购+联合”,将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相关经济主体有机链接起来,在粮食产业链上形成“流通企业+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农场)”的稳定合作机制;实现粮食产业链纵向合作,培育一批新型种粮大户,扶持一批种粮合作社,打造一批家庭农场,将独立生产的农户联合成一个整体,使农民融入产业链并分享粮食加工和流通的利益。

二是围绕北大荒肉业、北大荒牛业、大庄园等核心企业构建养殖业“种养加”全产业链。可采取“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模式构建全产业链,使优势产业上下游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实现从猪牛羊成群到名企大牌的升级转型;要以肇东食品产业园区等为支撑,依托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佳木斯、双鸭山、鹤岗等粮食主产区发展生猪养殖业,构建“生猪养殖→加工→冷链物流→销售”全产业链;要依托松嫩平原草原地区和山区、半山区绿色牧草资源,重点发展肉牛养殖,构建“肉牛养殖→加工→冷链物流→销售”全产业链;打造畜禽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将粮食高库存短板转换为食品产业特别是高品质肉蛋奶产业发展优势,发挥畜牧产业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围绕黑森和伊盟红松等企业打造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实现林区经济转型发展。要发挥全省林业辅助用地量大面广的资源优势,通过政府示范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园区发展、林农协作、政策扶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 等模式构建全产业链;要配套发展科技研发、仓储物流、精深加工、电子商务等上下游产业并形成集聚效应,全面实施红松资源培育和大果榛种植、良种繁育、产品加工、科技支撑四大体系建设,等等。

四是围绕飞鹤乳业和完达山乳业等核心企业,构建“农、牧、工”三位一体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可采取战略联盟、自建扩张、同业并购等模式,构建“专属农场+专属牧场+智能工厂”全产业链模式,形成农场、牧场、工厂有机联系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实现从“牧草种植→规模化奶牛饲养→鲜奶加工→高端奶制品→物流仓储→渠道管控→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全程可控、品质安全的完整产业链接。要围绕奶源和牧场建设,提高乳业行业集中度,从单一加工环节为主转型至上、中、下游多产业链并行发展模式,实现农业提供饲料和奶牛、工业提供乳品制造、服务业提供物流和销售渠道联动融合;要借助于构建全产业链体系实现农牧业与乳业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用农业种植支持乳业发展,用乳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支持粮食主要产区发展畜牧业、草牧业,推进种养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全省奶牛综合生产能力。

(三)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强化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实现“龙头牵引—产业链整合—完善体系—集群发展”。集中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整合上下游,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技术网络、生产网络、市场网络”的融合,形成科技园区、产业社区、生活社区联动发展。

1.明确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相关产业集群。依托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鸡西市、鹤岗市等地的产业基础与资源、科技、人才优势,打造生物医药、机器人、石墨新材料、清洁能源装备、云计算等重点新兴产业集群。一是依托哈尔滨市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大庆生物产业园,辐射带动牡丹江市、伊春市、大兴安岭地区等地,培育哈尔滨—大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二是加快推进数据中心、灾备中心项目建设,推进哈尔滨市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培育哈尔滨云计算产业集群;三是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发展石墨烯产业链的中高端产品,培育鸡西—鹤岗石墨新材料产业链产业集群;四是依托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培育和打造国家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集中优势资源向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倾斜,利用该公司的整合能力,快速提升机器人产业整体规模水平;五是依托哈电集团、一重集团,开拓清洁能源装备国内外市场,发展以水电装备、核电装备、燃气轮机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哈尔滨—齐齐哈尔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集群。

2.发挥科技先导优势,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拥有较为充分的科技、人才资源以及创新平台的基础上。黑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排第12位,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80所高校,有中船重工第七○三研究所等一批高端科研机构,在装备制造行业有以中国一重为代表的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等。黑龙江要发挥上述综合优势,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对接;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服务机构有效整合融入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和产业化之间联动协同的有效通道;要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完全按市场化运行的天使、风险、创业和产业投资基金,建立从实验研究、孵化、中试到生产全过程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支持哈工大机器人产业集团上市融资加快发展。

3.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构建以人才为支撑的创新保障体系。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作用。黑龙江省高校、科研院所、大型骨干企业及事业单位聚集了大量人才,就数量而言可谓人才大省,因此必须把引进、培养、留住、用好人才放在优先位置,落实好全省“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着力构建以人才为支撑的创新保障体系。

三、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措施

在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型老工业基地面临与承受更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除受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共同影响,更受其自身资源开采业、原材料工业以及重型装备制造业等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传统产业占比过大且对其依赖过重,以及与之相联系和伴生的国有企业改革成效不大等体制性机制性矛盾的困扰,民营经济等非公经济发展明显滞后,通过做好三篇大文章从而实现转型发展的任务更紧迫。

(一)深化体制改革,破解央地分割式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

深化央企与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是做好“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的首要前提和关键基础。一是深化央企综合改革以强化核心企业对构建产业链的引擎功能。要争取国家在东北启动深化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综合改革,重塑央企与地方融合发展新格局,激发传统产业微观主体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不断夯实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的基础。二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对竞争性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既要从企业的治理结构、产权结构、成本构成、资金来源、产品销售等环节入手,重构转型升级的微观基础;也要从企业的管理体制、兼并重组、社会保障体制、历史负担等方面入手,实施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的综合配套改革。三是充分认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复杂性。根据政府掌握的有限财力,要突出重点,充分发挥试点典型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要针对装备制造业行业央企比较集中的实际,在加强与相关央企总部的有效对接的同时,特别要考虑与照顾具体企业的诉求和实际操作能力水平,形成多方联动协同的良性格局,避免政热企冷。

(二)优化发展环境,消除行政体制审批环节等障碍的限制

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是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在简政放权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确保基层政府对放下去的权力在承接、监管、服务能力有效提高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二是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市场准入服务体系。继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深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烦琐的手续,加快权力清单和流程图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四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加大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力度,打破各级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构建集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投资项目审批监管等事项为一体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三是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破除地方保护壁垒,构建对知识产权质押估值的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强化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间信息沟通共享通道平台建设,为融资服务提供信息保障服务;建立政府主导的专业担保机构、评估机构及交易平台,为银行抵质押品评估和处置降低风险。

(三)强化政府引导,发挥产业政策对产业集群形成的牵动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地方政府要率先做到职能转换与服务升级。一是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升级。要推动地方政府率先实现从制定实施传统产业政策向功能性产业政策转型,从政府单一政策制定主体向地方政府、企业集团总部、核心企业双向协同参与转变,要在搭平台、打基础、创环境、优服务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避免传统产业政策容易导致产能过剩的功能性缺陷。二是努力营造适合企业家培育和发展的良好生态。要制定以企业家为主的人才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入手营造有利于企业家生成壮大的制度环境,激发创新型民营企业加快培育发展的社会活力。三是加快培育壮大资本市场。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牵动,吸纳社会资本设立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基金,激活处于生产经营困境的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自我动力,尤其要在现有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壮大风险投资等资本市场,支撑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

(四)积极对接政策,构建产业链延伸的良好政策空间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既需要努力练好内功,更需要获取外部政策支持。一是高效对接国家振兴东北的系列重大举措和优惠政策。以黑龙江省发展潜力和优势相对明显的装备和食品工业为重点和平台,积极引进和嫁接对口支援黑龙江省的发达地区的优势大项目产业,做多、做大优势企业。二是研究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集中全省各级政府、骨干企业和高端智库的优势人才资源,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贸易政策、技术政策、土地政策、就业政策、价格政策、人才政策等十大方面入手,积极梳理并与对口支援省、市联合研究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三是积极对接驻省央企总部。力争在布局新项目、配置新业务、完善价值链等方面将黑龙江省融入其国内国际发展战略格局,形成产业链与价值链在更大空间的整合提升。

(五)防范经济风险,营造产业转型发展的稳定环境

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构建经济风险防控和化解机制,对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一是确保就业形势稳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针对产能过剩行业制定完善就业优先的政策体系,在稳增长、提效率、保就业的积极平衡中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二是建立风险防控联动机制。针对经济风险相对集中的资源型城市(地区)制定省、市、大型企业三级风险防控机制,努力避免企业经营风险、政府财政风险、银行金融风险、社会就业风险的传递叠加。对与资源型城市交互融合的资源型企业改革,应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与地方政府协同建立保就业、保民生、保社保的兜底援助基金,严控企业改革可能引发的风险向社会领域扩散传递。

[责任编辑:陈淑华]

2017-03-20

王刚(196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所长,研究员,从事应用经济研究。

F127

A

1007-4937(2017)04-0044-07

东北振兴与发展问题研究(专题讨论)

编者按: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就东北振兴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这意味着推动东北经济脱困向好、实现新一轮振兴事关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也事关区域协调发展全局。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东北振兴的持续推进,其对全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会更大,为此,东北各省要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如此,才能在实施“中国制造2015”中重塑东北装备制造业,也才能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全面振兴发展新路。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产业链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筑牢产业链安全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