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

2017-03-07黄光秋黄光顺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历史唯物主义

黄光秋,黄光顺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北京 100040)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

黄光秋1,黄光顺2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北京 100040)

“社会结构”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社会结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正确认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将社会结构思想与社会发展理论、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结构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整体主义这六个方面对比研究,在理论上更能深刻体会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概念和思想。社会结构思想是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社会结构概念比社会形态概念更加具有当代性和现实价值。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不同于机械唯物主义、结构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理解,它具有独特的实践性、历史辩证性和整体性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当前,我们在社会发展中遇到一些“社会问题”,一般言之,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从理论上讲,其中不少都是由于对“社会结构”认识不清所引发、导致。社会结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社会结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正确认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六个方面与其进行比较,通过这种对比研究,在理论上更能深刻体会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概念和思想。这六个方面分别是:社会发展理论、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结构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整体主义。

一、社会结构思想与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发展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理论特色。有时,社会发展理论更是成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顾名思义,社会发展理论关注人以及人类社会,涉及社会是什么和怎么样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也知道,马克思进行了形而上学的批判,把关注点从宇宙、整个世界转向人以及人的世界即社会。故而,他所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即关注社会中的人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从而形成的思想、观点,就是社会发展理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解释社会现象、揭示出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讲,这种理论“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1](p601)换言之,社会发展理论或者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理论。

那么,马克思如何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理论有哪些内容?也就是说,他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立足点和切入点在哪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思想非常深邃,内容极其丰富。有学者经过梳理,把他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分为:主体论,规律论,动力论和趋势论等①具体来说,主体论阐述人是主体,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规律论阐述,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决定的;动力论阐述,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趋势论阐述社会的发展趋势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综合作用决定和呈现的。参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侯衍社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6-17页。。这种划分是有道理的。通过这种划分,我们可以看出,认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就需要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辩证运动中把握。这种概括呈现马克思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实质、核心和特征。这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社会发展理论所涉及的最主要概念、内容不外乎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本身及其关系。

其实,这些概念、内容都属于社会结构思想范畴,或者说,它们应该概括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这一点显得极其重要。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做得并不好,我们把社会结构概念、思想淹没在社会形态概念、思想之中,分散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概念论述之中。这是需要纠正的理论研究现状。社会结构思想是社会发展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内容。经济、政治、文化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需要站在社会结构思想的高度或者说从社会结构的角度予以科学分析和正确解决。

这意味着,概括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思想表述的观点和原理并不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原理的新创造,它只是一种重新分配和归属划分。但是,它的意义却是重大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可以表示如下内容。社会结构是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文化结构(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有机统一整体。具体来说,在这个统一体中,经济结构决定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有反作用,三者的辩证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马克思明确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2](p591)经济结构决定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要“与之相适应”,[2](p591)这种“相适应”也隐含着被决定和反作用的意思。在这里,由于经济结构的决定作用,社会历史相似于一个“自然历史过程”,[3](p21)社会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形态,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规律性过程;由于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反作用,社会形态呈现出偶然性和复杂性。社会形态的演变、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关于人类社会结构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和学说”,[4](前言p8)社会结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概念,社会结构思想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社会结构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关系至关重要。历史之谜并不神秘,打开历史之谜大门的钥匙在于社会结构思想。认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在于正确认识社会结构,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正确认识社会结构思想,才是真正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真正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者一般都非常重视社会结构概念和思想,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发扬光大而已。马克思明确提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概念,并且赋予社会结构概念丰富的内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明确提出社会结构概念,以及政治结构概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使用社会经济结构概念,并且,高度概述了社会结构思想。而《资本论》,“则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最具体、最充分的表述”。[5](p59)在这个思想创立的“事件”中,马克思发挥了主要作用,当然,恩格斯也有重大贡献。19世纪90年代,一些机会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可以比较容易地歪曲马克思思想,恩格斯捍卫历史唯物主义,并且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社会结构思想。这种捍卫和发展,特别是对上层建筑的精辟论述集中体现在他的晚年通信之中。恩格斯强调政治、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即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反作用。但是,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又把马克思的学说归结为“经济决定论”,这种理解和歪曲给马克思思想带来不好影响,在实践中也造成了一些后果。对此,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等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进行了捍卫和进一步的阐释。①普列汉诺夫创造性地提出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公式”,这种公式把社会因素简称为生产力、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其分析的新颖之处在于把上层建筑区分为三个因素或层次,特别是把思想上层建筑区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列宁提出“两个归结于”和有机体思想,即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把社会看做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

综上,在社会实践中,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的就是要深度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重点凸显社会结构思想的当代性和现实价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才能真正科学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二、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

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都属于社会有机体范畴。迄今为止,我们一般把社会结构等同于社会形态或解释为社会形态,对社会形态的研究着笔颇多,阐述颇多。至于讲到社会形态,比如,社会发展的“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这已是耳熟能详。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思想的研究和强调较多,但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思想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没有突出社会结构概念,从而导致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只能是分散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概念的论述之中。这显然是非常不足的。其实,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存在区别,这种区别更是体现在社会结构概念具有当代性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结构是社会有机体(关系的结构)。

结构,就是结合、构成,它是指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成分安排和比例搭配。它是一个整体,由各部分构成,其性质由各部分的成分和比例决定。平时,人们讲的土木结构、钢筋水泥结构,这种结构的成分和比例不会发生变化,这种结构就是一个“晶体”,它僵硬不变。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结构的含义比较丰富。结构是一个整体,而且是一个变化的整体,它是一个系统。结构、系统由要素组成,由于各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结构、系统呈现出动态变化的样态。比如,在经济学中,产业结构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这三大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产业结构是动态变化的结合、构成。

也就是说,结构有“不变”和“变”两种类型,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不同于建造学意义上的结构概念,而相似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结构概念,它也表示一个动态、变化的整体。社会结构不是僵硬不变的“晶体”,而是一个系统,一个活的有机体。而这里的根源就在于社会结构是关系的结构,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以为,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它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于生产活动、交往活动(如政治、思想文化等等),而生产活动、交往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社会结构。

我们可以分析马克思对此的论述。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6](p392-393)社会结构是社会关系的联结方式。社会结构是社会关系的结构。而这种关系又是产生于社会交往活动的,“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7](p43)可见,社会是交互活动的产物,社会结构是关系的结构。从内容上讲,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具有主体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动不居,人创造出整个社会结构,那么,在社会结构这个统一体中,它就并非僵硬不变的结晶体。换言之,各个组成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相结合,这里既有着各个要素之间量上的对比关系,也有着各个要素本身质上的对比关系,由于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以,社会结构呈现动态变化的样态。

社会结构是“变”的,这符合社会有机体的内涵。马克思提出了社会有机体思想,他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3](p10-13)这个有机体思想,就是突出一个“变”字,就是运动、变化和发展。有机体为什么会有这个特性?他作了分析、解释。这是因为,“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8](p604)即其中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发生关系。“变”是必然存在和发生的。社会有机体不是结晶体,结晶体是僵死不变的整体。社会有机体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整体,它是一个系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继承者和创造者,列宁对此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他认为社会有机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它为理解社会结构和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列宁高度评价这种辩证方法,他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做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9](p185)这种“活的机体”不是机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配搭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随便搭配起来的东西是死的,不是活的,它是不会“变”的。这种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实质就是在于它把社会及其组成部分看成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状态。

(二)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的比较。

社会形态概念也是一个社会有机体范畴,把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做一比较是必要的。这种比较在当代越来越显现出现实价值和意义,因为,社会结构概念更加具有当代性和现实价值。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属于同一系列,在使用上,社会结构有时等同于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都是比“社会”概念更为具体的概念。社会是一个比较抽象、很不确切的概念。社会结构比较具体,有丰富的内容,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而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它包括以下要素: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形态就是这三个要素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把这个内容表述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思想的上层建筑。在这里,经济结构就是指经济基础,而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分别对应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思想的上层建筑。可见,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形态,二者可以互相替代、同义使用。

但是,社会结构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形态。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有各自使用习惯。这是说,有时候,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又被看作有些许的内涵差别。社会形态一般是从社会的演变、演进、变化、发展的角度上论述,它“是对社会作宏观结构、制度以及类型的划分”。[10](p268)的确如此,马克思在划分社会、论述社会演进的时候,用到社会形态概念,比如,“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2](p592)论述社会历史的演进,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一般用社会形态这个概念。但是,在具体分析一个社会内部即分析社会具体构成时,他一般使用社会结构概念,比如,“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8](p524)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创造者,恩格斯也是如此的用法。①恩格斯使用社会结构概念对一个具体社会进行阐述,比如,在反对杜林的论述中,他说“可是社会的政治结构决不是紧跟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这种剧烈的变革立即发生相应的改变”。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0页。可见,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概念是有所不同的,它们自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对于这种不同,我们可能会造成一个看法,就是认为社会形态是从宏观上讲的,不讲微观,而社会结构是从具体操作层面讲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最起码,这是对社会结构的不全面的理解。的确,社会形态是侧重于从宏观上讲的,讨论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演进,关注点落在一个社会形态取代另一个社会形态之上。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形态概念的阶级性太强,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的味道太浓。当使用于具体分析一个社会内部时,它的弊端和不足显而易见。但是,社会结构既可以从宏观的层面上讲,也可以从微观的层面上讲,是宏观和微观的辩证统一。社会结构概念本身就体现社会的性质、内容、形式和方式。社会结构中的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就体现社会的性质;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这是一个宏观的包括,是个总体性的范畴。社会结构概念又可以深入到对具体部门、组成和部分的理解和分析。所以,社会结构是一个宏观和微观统一的概念。

社会结构是一个社会有机体。毋庸置疑,社会结构强调“变”。但是,社会结构也是强调“不变”的,突出稳定性的重要性和意义。它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体,这要讲究适度,如果过分强调社会结构“变”的特性,就会不利于分析社会的具体构成,那就等同于社会形态概念的弊端。只有强调社会结构的不变,注重它的稳定性,我们才能深入社会内部分析社会的具体构成,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分析,而这种微观的、具体的分析也是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当代社会,这种微观的角度和具体的分析工作才是更为需要的。我们必须研究一种具体社会结构本身的前提条件、内外环境、方法途径和作用机制等等,那么,在分析社会的具体构成的时候,使用社会结构概念要好一些。可以看出,社会结构概念比社会形态有更大的操作性、可行性。

三、社会结构思想的理论特征

一种思想,总有自己的理论特征或特性。社会结构思想具有实践性特征、历史辩证法特征和整体性特征,这些理论特征或说理论特性使得其与结构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整体主义截然不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不同于结构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整体主义对结构的理解。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机构思想的理论优点和理论魅力所在。

(一)实践性特征——社会结构思想与结构主义的差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指“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3](p207-208)实践是人的活动,是人改变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正确认识实践,就要做到正确认识实践的客观性和人的主体性。实践是人的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在这种社会关系的联结方式中,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所以,马克思认为要从主体的角度,从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交往关系的角度去把握社会结构思想。换言之,在理解社会结构思想时,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强调人的主体性。

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物质生产和交互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从根本上讲,人们交往活动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的需要产生人们的交互活动。实践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p501)这是强调,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都产生于实践活动中。社会结构的内容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于社会实践,并且,社会结构服务于社会实践,由实践来进行检验。所以,我们要重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实践性。如上所述,社会结构是社会中的人在实践中产生的关系的联结方式。社会结构的内容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是社会中的人的关系的结构。社会关系产生于人们的交往活动之中。可以说,交往产生关系,关系创立结构。具体来讲,人们的交往有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思想交往,经济交往对应经济关系,政治交往对应政治关系,思想交往对应文化关系。换言之,社会结构是社会关系即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有机联结方式。经济交往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同样,政治交往和思想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分别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在于交往即社会实践。

实践是人运用物质的力量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它是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物质世界之间的一种互相作用,是主体、中介到客体的客观过程。这是说明,第一,实践原则就是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始终是把实践和主体联系在一起来考察人类历史的,并认为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活动,又变革、创造这种社会关系。第二,实践也是客体性原则。实践是以自然界为改造对象的,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不能缺失,自然界是前提、条件。实践原则就是肯定客体的重要性。总之,实践注重人和自然界,既肯定了人,也肯定了自然界,只有实践,才能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实践的原则科学地解决社会历史和人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马克思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之处。这个理论实质也就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社会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比较抽象,对社会的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视角和维度,比如,结构的视角、文化的视角、系统的视角、过程的视角,等等。从结构的视角去分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内容,这个视角其实就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剖析社会结构”,[11](p69)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不是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标榜自己立足科学、反对人本、剔除意识形态,所以,结构主义反对人性自由和选择的观点,反对“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宣称“历史无主体”。结构主义拒斥主体、拒斥人,这无非是反对人的实践和实践的人,这种观点极其错误,因为历史无非是人的历史,人的活动而已。社会是有主体的,主体是人,而人是实践的,实践构成生存本体。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充分认识人的主体作用,它不同意社会历史是一个无主体过程的说法,坚决反对社会、历史无主体这种思想。社会结构思想强调研究人,强调人与人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并研究这种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内容是社会关系,不管经济关系、政治关系还是思想关系,都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实践活动体现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存在方式,通过实践所形成的这些社会关系、社会交往和社会结构都体现出人的主体性。所以,我们反对结构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结构主义。

(二)历史辩证性特征——社会结构思想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区别。

第二国际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遗毒颇深,需要彻底根除。此外,我们还需注意另外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第二国际理论家片面夸大经济基础,走向一个极端,我们应该明确反对。但是,如果不肯定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认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作用,认为“谁决定谁,谁又被谁决定”,这又是一种错误观点。既承认经济决定论,又供奉政治决定论、文化决定论,这就是另外意义上的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这种意义上的机械唯物主义必须予以清理。反思历史和现实,我们曾反对和批判经济决定论,然而,过犹不及,我们走得太远了。现在,政治、文化决定论的观点和思想以及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决定社会的言论俨然成风。社会问题的存在和扩大,有些原因就在于否定了经济基础的根本作用、社会经济结构的本源地位。马克思的社会结构思想具有历史辩证性,这种性质、特征并不贬低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90年代,一些机会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思想家歪曲马克思思想,认为马克思是只讲生产力、生产关系,只讲经济,只讲技术,没有讲政治、思想、社会心理等等,是“经济唯物主义”,是“经济决定论”。这种对马克思思想的污蔑造成了极大的坏影响,在实践中也造成了一些后果。恩格斯捍卫历史唯物主义,并且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社会结构思想。这种捍卫和发展,特别是对上层建筑的精辟论述集中体现在他的晚年通信之中。但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结构思想。他们夸大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从而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为经济唯物主义。也就是说,第二国际理论家反倒成了持“经济决定论”的人。“经济决定论”是错误的,它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谈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8](p544)这里面包含了他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辩证理解。的确,他对上层建筑反作用的论述毕竟较少。也就是说,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断定是明确的,但是,这种思想不是非常的丰富和丰满。以至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么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精炼概括的经典文本中,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阐述之后,有人质疑看不到马克思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阐述。其实,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他强调,既要看到经济基础的第一性作用,也要看到上层建筑的第二性的作用。这是一个历史辩证法。

否定经济的“决定作用”,提倡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互相决定,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这种意义上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实践中的害处更大,我们需要正本清源。辩证法观点,自然包括经济决定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的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8](p724)在这里,他明确指出生产关系构成社会,就是为了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社会结构。在论述生产关系的时候,马克思曾经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12](p31)他指出社会经济结构不是单一经济基础论,而是综合经济基础论。综合经济基础论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决定性思想。当然,这里的经济基础决定论,根本没有否定上层建筑的作用。历史辩证性的特征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于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决定论。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在社会结构中,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三者的关系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经济结构处于基础地位,而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是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所以,经济结构又称为经济基础,而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分别被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思想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反作用,但是,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作用,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作用”。[7](p58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这里有一种主体与从属的关系,它们不是地位上平等的相互作用、相互调适。这种思想真正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总之,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不是经济决定论、经济绝对论、经济唯物主义、唯经济至上主义,但是,它确认经济必然性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中轴线”。马克思重视社会结构当中经济结构的第一性地位和根本作用。

(三)整体性特征——论社会结构思想与整体主义的不同。

整体主义是一种方法论,与个体主义相对立。它从社会、结构出发进行研究,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但是,整体主义强调整体至上,却是不顾组成部分。它是只顾森林、不顾树木,其实,没有树木,哪来森林?所以,它是一种纯粹抽象,是一种空洞的无。社会结构思想的整体性观点与此不同,它要求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看到社会和结构,也看到个人和组成,研究的基点既要关注整体,又要着眼于部分。也就是说,既看到森林,又看到树木;既看到树木,又看到森林。社会结构思想要求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视域,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是三个方面的统一体。而社会的经济结构,仅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政治结构仅指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他,包括国家(指政权机构)、军队、监狱、警察、法庭等等;社会的文化结构仅仅包括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等。社会结构不是其中之一,它是一个整体、系统。系统的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能只顾及一个方面、部分,而是要看到全面和整体。正如列宁所说的,“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9](p162)既有骨骼,又有血有肉,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如果只有骨骼,那是骷髅,不是人。这个比喻很形象,却是非常深刻。社会结构犹如一个人,既要有骨骼,这是指经济结构、经济基础,又要有血有肉,这是指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或者说是政治的和思想的上层建筑。显然,人是骨骼和肌肉的统一体,同样,社会结构也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辩证统一。

另外,即使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内部,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整体。比如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它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8](p603)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看,从静态来看,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在生产中结成的地位,以及分配关系;从动态来看,就是一个过程、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也就是说,生产关系是一个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所组成的统一体。所以,我们要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不能只看到其中的一点、一面。

但是,我们也应关注、重视社会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因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如果缺少了其中一个方面,就不能构成这个社会,或者说社会结构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其实,三个方面缺少其中之一或之二,这只在理论上成立,在事实中是不成立的。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靠经验,我们也能看得出社会各构成情况及其各部分的重要性。同样,上面讲到的生产关系,一个过程、四个环节,这里就要去研究各组成部分。又比如,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中的经济结构概念是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一个社会当中,并不是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既有统治阶级的生产关系,也有非统治阶级的生产关系,这是多种生产关系的共存状态。如果单单只有一种生产关系,甚至是统治阶级的生产关系都不能构成完整的社会经济结构。这些都很能说明组成部分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所谓重视部分,还有注重具体的意思。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问题都是具体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而解决社会结构问题需要可操作的、具体的、细化的解决方式和办法。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的整体性观点要求做到兼顾整体和部分,要求我们注重具体,即重视对社会结构的细化研究和解决社会结构问题的方法的可操作性。

四、结语

过去,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研究和强调不够。这种情形需要得到明显和有效的改变。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概念,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该思想认为社会结构是“变”和“不变”的统一体,强调稳定性,重视具体的、微观的分析,社会结构比社会形态概念更具有当代性和现实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不同于结构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理解,它具有独特的实践性、历史辩证性和整体性特征。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结构思想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现实的社会建设需要从这里寻找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陈先达.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A].陈先达文集:第2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瞿铁鹏.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肖前,杨耕.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1]杨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张晓予

C912

A

1003-8477(2017)03-0012-08

黄光秋(1979—),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光顺(1982—),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编辑,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比较的视野:反思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
乡村基层民主建设面临哪些难题
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镜鉴与反思: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лжны продолжить упрочивать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ундамент отношений всеобъемлюще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