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研究

2017-03-07杜一鸣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供给贫困户农户

张 玲 杜一鸣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研究

张 玲 杜一鸣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贫困户进行的针对性治贫方式,本文在分析精准扶贫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建立多维度扶贫对象识别体系,通过整合扶贫资源,强化产业扶贫机制,通过建立后期帮扶跟进,完善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机制,从而推动精准扶贫实现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并最终实现到2020年完成扶贫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是党的十八大后实施的一项扶贫战略新政策,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机制构建的新思路,也是到2020年完成扶贫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就河北省而言,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推进精准扶贫,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数、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均有了一定改善,但总体看仍存在着脱贫致富产业基础脆弱,脱贫后返贫等现象,这就使得创新精准扶贫模式,进行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研究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分析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机制是指扶贫体系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以及相互制衡的动态关系及其功能,精准扶贫机制包括精准识别机制、精准帮扶机制、精准管理机制和精准考核机制[1]。

其中,精确识别机制就是统一标准,规范相应的识别方法和流程,找出真正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完善的贫困户精准识别评价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这是了解贫困现状,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提与基础。精准帮扶就是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和贫困村,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精准帮扶机制需要在宏观上制定区域脱贫规划,中观上找准产业扶贫,微观上做好扶贫项目的精准化,扶贫活动内容与过程的精细化等三个层面的联动机制。精准管理机制就是要建立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对帮扶对象实施动态管理机制,这就意味着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扶持是动态变化的,农户一旦脱离贫困状态,就会调出贫困户范畴,通过全过程的监控,为精准扶贫提供决策支持。精准考核机制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进行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2]。

二、精准扶贫困境分析

(一)精准识别标准单一,存在难选、漏选问题

目前,从扶贫管理信息系统的统计情况看,贫困户的识别主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收入水平线进行识别,一方面,统计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农户真实收入情况的统计难度增加,这也直接增加了单纯依靠收入标准识别贫困户的难度。另一方面,收入水平仅反映的是农户经济情况的一个方面,却不能反映其他农户现状的其他情况,而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当前贫困户很大一部分是因学、因病导致的支出性贫困,因此,建立客观科学的精准识别标准体系,是很多地区进行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防在建档立卡工作中出现漏选的情况[3]。

(二)产业扶贫基础薄弱,精准帮扶需要因地制宜

从中观角度看,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只有有了强大的支柱产业,才能从根本上增强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自救能力,防止脱贫后返贫现象。以河北省阜平县南栗元铺村为例,村内基本无集体企业,目前村内农业生产方式仍处于传统耕作阶段,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为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当地政府正着力推进香菇种植,流转土地260亩,现已正式投入使用,但这些项目由于刚刚起步,带动农户增收的效应还未能发挥,而且缺乏农业技术人员和相关服务体系。调查了解到,除了刚刚起步的香菇产业外,南栗元铺村还有一个50亩樱桃种植园,小车沟水厂以及其他一些小型手工业和餐饮业,但因缺乏相关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难以形成规模。要解决南栗元铺村的现状,精准扶贫就要改变以往粗放的、输血式的扶贫为差异化、造血化的扶贫,就是要通过挖掘、发现贫困村贫困户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帮扶项目,按需帮扶,刺激帮扶地区内在的动力和创造力,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三)缺乏动态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

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贫困人口退出机制和再入机制方面。一方面,一些脱贫农户由于自身发展和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不愿退出;另一方面,在农村由于医疗配套设施不足加上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有限,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农户也担心返贫以后不能及时纳入扶贫对象。同时由于缺乏精准扶贫考核机制,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着扶贫项目实施相对独立的现象,造成扶贫资源配置低效,没有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3]。

三、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工作思路及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精准扶贫提供良好环境

首先要进行村庄环境治理,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包括平整土地、危旧房改造、旱厕改造、排水排污、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等,优化村容村貌,使村民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得以明显改观。

其次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包括: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制度,改善农村医疗配套设施,通过政策宣讲扩大新农合参保率,防止因病返贫;加强农村道路的维护和保养,改善出行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安全饮水工程,集中建好中心水池,保障村民饮水;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质量;改善通信设施,力争每个村小组通广播、通宽带网络,为发展电子商务和产业结构改革打好基础。

(二)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分类识别贫困对象

完善单纯依靠收入水平识别贫困户的识别方法,综合考虑农户收入水平、消费支出结构、家庭人口情况、贫困原因等,建立多维度的综合识别体系,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分层识别,如根据贫困发生的不同原因——因病、因残、因学、因缺技术等,分别构建贫困人口动态信息库,为精准扶贫提供基本基础保障。

(三)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产业扶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精准扶贫来说,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创造有效供给,做大做强扶贫产业。要创造有效供给,就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减少无效和低端农产品的供给总量,例如,南栗元铺村的蘑菇种植,主要依托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在不断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同时,还要注重生产无公害香菇,创建“绿色、健康、环保”的品牌产品,从而扩大终端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二,树立大粮食和大国土观念,抓种养发展。2015年,中央明确通过了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决议,让马铃薯逐渐成为我国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这势必会引起马铃薯种植面积、单产水平及马铃薯消费比重的提升,也为以玉米和土豆为主要种植作物的部分贫困村的发展带来契机,当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马铃薯种植需要加强优质品种的培育,不仅包括菜用品种,还要加强加工型品种的研发,如淀粉专用型、油炸专用型、全粉专用型等,提高专用化程度,从而扩大有效供给[4]。

大国土观念,就是要学习李保国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不仅要看到耕地,还要看到林地、草原、滩涂、荒地,同样可以产出食物,对于许多地区来说,创新思路,充分利用荒山,发展生态养鸡、养牛等产业,或者大力栽种核桃、大枣、栗子等,在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拓展扶贫思路。

第三,通过“互联网+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开辟农民创新创业的新平台。“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农业从技术、生产、加工、流通到销售等各环节的重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对于基础设施和技术相对薄弱的农村来说,稳步推进“互联网+农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二要建立信息化业务平台,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三要推动各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经销渠道;四要加快构建“互联网+农产品营销” 支撑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

第四,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对于许多贫困地区来说,其本身就是个旅游区,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在热火朝天的旅游经济中分一杯羹,进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引进社会扶贫,加强技术扶持和资金扶持

无论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还是有效发展“互联网+农业”,村民能否具备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是关键,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村民素质,抓好技能培训。首先,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各职能部门、培训机构、劳保等相关部门,对没有考上高中、大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掌握专业技能基础上增加就业。其次,为适应现有农业产业升级和“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农民素质的要求,可以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通过文化扶贫,进行定期的技术讲座或手把手教学,提升村民素质。同时调动企业、中介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机构为精准扶贫按需提供帮扶,如智力支持、融资服务、信息沟通等,以激发贫困地区脱贫动力。

(五)建立后期帮扶跟进,完善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机制

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社会保障范围有限,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或其他情况,就会导致风险承担能力较弱的脱贫户返贫的现象出现,因此,要实现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还需要加强后期帮扶跟进机制和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机制。包括:通过落实责任人,进行后续跟踪,帮助脱贫农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实现农户可持续发展,稳定脱贫;继续完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制度的同时,引进商业保险制度,针对农户提供适宜的保险业务,提高大病报销额度,确保农户不会因病返贫;建立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确保农户不因灾致贫;进一步完善助学制度,防止因学致贫[5]。

[1] 潘帅,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2]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7-163.

[3] 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290-293.

[4] 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 2016(2):105-115.

[5] 郑为文.解剖麻雀:从严湖村实践看精准扶贫[J].中国经济周刊,2016(13):38-41.

编辑:刘小明

2016-09-22

张 玲(1982—),女,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管理学。 杜一鸣(1980—),男,满族,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

猜你喜欢

供给贫困户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