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疏肝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
2017-03-07宋银芳
宋银芳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 101300)
慢性胆囊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结石刺激、饮食不当等,该疾病发作时可出现疼痛,部位在上腹部,多由油腻食物所致。治疗后,出现复发的机率很大,该疾病亦可选择手术治疗,是将胆囊彻底切除,使储存胆汁储存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1],且术后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并发症,使得临床疗效难以保证,患者也较痛苦。为解决上述情况,对于慢性胆囊炎者,要寻找新的治疗办法。在中医里慢性胆囊为“胆胀”等,需疏肝利胆,可给予疏肝利胆汤,为探求其疗效,现选择我科门诊诊治的30例患者作用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6年7月~2017年3月门诊诊治的3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年龄为27~55岁,平均为(37.04±1.52)岁;观察组,男8例,女7例,年龄为25~59岁,平均为(38.93±1.78)岁,这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硫酸镁口服,浓度为50%,剂量为10 mL,1日1次。观察组给予自拟疏肝利胆汤,具体如下:柴胡、大黄、积壳各12 g,厚朴、丹参、赤芍各15 g,茵陈20 g,炙生甘草3 g,蒲公英30 g,川穹10 g,鸡内金12 g,郁金10 g,木香10 g,水煎服,1日2次。
1.3 评价指标[2]
显效:经治疗后,患者右上腹不再出现疼痛的现象,不再有恶心、反酸等症状;超声显示胆囊壁光滑,没有粗躁的迹象,厚度正常等,炎症消失;有效:经治疗后,患者右上腹有疼痛的现象,其恶心、反酸等症状仍存在,但均明显减轻;超声显示胆囊壁仍有炎症,但有明显好转;无效:经治疗后,患者仍有右上腹疼痛的现象,恶心、反酸现象存在,且均无明显好转,超声提示胆囊壁毛躁,增厚明显等。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以%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10例患者为显效,4例为有效,1例为无效;对照组,4例患者为显效,7例为有效,4例为无效。观察组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相对比,P<0.05(x2=8.3292)。
3 讨 论
在中医里慢性胆囊炎属于“胁痛”、“胆胀”的范畴,患病后扰乱胆腑气理通降,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胆气亏损,不均衡饮食等。要缓解其症状,需从本质上下手,恢复肝胆的疏泄功能。疏肝利胆汤中,积壳对损害脾胃出现的破气、燥湿情况进行改善;对于该疾病所引起的发热、脾肺阳虚现象,方中柴胡可缓解,该药物有效排除患者体内胆盐成分,使体内胆汁量排泄迅速,可对血液循环进行调节,进而使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率减低[1];炙甘草可使该疾病所致的疼痛状况进行缓解,且有补脾、益气等功能;食欲欠佳亦是该疾病发作时的特点,其消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木香、鸡内金等可作用于脾、肝,具有的功效是健脾、行气等;赤芍、大黄等可缓解该疾病所致的瘀肿现象,可使胆汁分泌的功能快速恢复,还可作用于胆道平滑肌,使其痉挛的现象得到改善;慢性胆囊炎疾病者有痞满的现象,需除满,组方中厚朴有此疗效[2]。
胆管受到阻塞时(如结石)会出现胆囊炎,长期控制不佳会形成慢性胆囊炎,该疾病需对胆管进行疏通。在临床上可使用硫酸镁,浓度为50%,剂量10 mL,以口服的方式给药。该药物吸收后,可对胃肠黏膜进行刺激,使其松弛,对痉挛的胆道进行缓解,使胆汁排出的速度、量增加,进而将胆囊压力减少;硫酸镁可使胆囊排空,使胆总管括约肌松弛,使肠道蠕动增快,使全身中毒症状减轻。但上述治疗只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易复发,多发生在吃油腻食物后、情绪激动时等[3]。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给予慢性胆囊炎患者疏肝利胆汤治疗,在治疗后患者右上腹有疼痛的现象消失或缓解明显,多数患者也不再有现恶心、反酸等现象,疗效明显。
综上所述,采用自拟疏肝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较好,可以借鉴。
[1] 聂山文,路小燕.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茴三硫胶囊治疗慢性胆囊炎30例[J].中医杂志,2014,11(04):105-111.
[2] 饶其镗,李志金.疏肝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胆囊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8):21-22.
[3] 李榕萍.自拟疏肝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98例疗效观察[J].药品评价,2016,13(08):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