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感美学》:美学体系重建的新界碑
——“重构美学的形上之维”高端论坛暨《乐感美学》研讨会综述

2017-03-07孙沛莹李纲耀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重构美学教授

孙沛莹,李纲耀

(上海政法学院 研究院,上海 201701)



·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

《乐感美学》:美学体系重建的新界碑
——“重构美学的形上之维”高端论坛暨《乐感美学》研讨会综述

孙沛莹,李纲耀

(上海政法学院 研究院,上海 201701)

世纪之交以来,美学正在经历一场反本质主义的解构浪潮。一味解构之后美学往何处去,这是解构主义美学本身暴露的理论危机,它向美学界提出了重构美学的形上维度话题。祁志祥教授所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乐感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就是这方面的一部标志性成果。为促进美学研究的深化,加强美与真、善的跨学科互动,在相互切磋中把思考引向深入,由上海市美学学会、上海市哲学学会、上海市伦理学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文杂志》社协办,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承办的“重构美学的形上之维”高端论坛暨《乐感美学》研讨会于2016年6月25日至26日在上海政法学院举行。学界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盛会。

一、跨学科论坛表现了参办单位对美学重构论题及《乐感美学》学科推进意义的高度认可

本次论坛会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跨学科,既有美学学科的专家,又有兄弟学会的代表;既有来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者,又有来自出版系统的编审。各位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表现了对美学重构论题及《乐感美学》学科推进意义的高度认可。

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终身教授朱立元先生认为,“重构美学的形象之维”是非常有针对性的。目前在国内在国外的影响下,有把这个“形上之维”放弃的倾向。学界不仅仅是美学,包括哲学界也提出了要重构“形上之维”这样一个想法。追求形而上的这种冲动可能是人类的天性吧。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这样一种追求,这个题目是郑重其事很有针对性的。正好志祥的重量级著作《乐感美学》问世。这本书的学术分量很重,而且有一系列的自己的观点,我自己也感到非常有启发。这个会议的召开不仅仅对上海美学学界有意义,对于全国美学也会有意义。

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哲学系陈卫平教授指出:“祁志祥教授的《乐感美学》体现了一个精神。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不忘本来,借鉴外来’。祁志祥教授本来比较多的是做中国古代的美学,但是这本书中借鉴了很多西方美学中的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来从事美学的研究是有启发的。怎么能够‘不忘本来’,又怎么能够‘借鉴外来’,把这两个能统一起来,这能成为我们今天的学术发展、学术研究的学术滋养。这方面祁教授的《乐感美学》做得不错,值得祝贺。”

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指出:“美学的问题与哲学的问题、伦理学的问题总是结合在一起的。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不仅是伦理问题、法律问题,而且也是美学问题。《乐感美学》提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能给我们解决道德问题提供很多的灵感。”

二、高度评价《乐感美学》在美学理论体系重建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和界碑意义

本次会议的另一个特点是跨地区,全国包括香港地区有相关研究思考的著名学者共襄盛会、共同交流,与会者围绕《乐感美学》,就其在重构美学的形而上学理论体系中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和界碑意义予以高度评价。

辽宁大学高楠教授认为,《乐感美学》是当代中国美学界的一部力作,它涉及多年来美学研究的众多方面,对很多有争议的问题都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并且旁征博引地证明自己的看法。它正引发着中国美学界的一次不小的地震。它的震动力量来于它对于一些几成定论的或者争论不休的美学理论的纵深性的爆破。

上海交大汪济生教授从八个方面肯定《乐感美学》:第一,心无旁骛,矢志求真;第二,推敲命题,巧破疑难;第三,以史为鉴,精校准星;第四,广谒前贤,平等对话。第五,取舍唯真,博采众长;第六,古典新用,异彩纷呈;第七,锐意出新,严求自洽;第八,文采斐然,以美述美。《乐感美学》作为紧扣审美实践,从古今中外美学成果积聚的若干共识的约简、过滤、综合、组织中重建起来的美学原理体系,足以构成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前沿的一个坚实界碑和弥足珍贵的新起点。

哈尔滨师范大学冯毓云教授在书面发言中指出:“祁志祥教授以独特范畴‘乐感’命名的美学,不仅在中国美学史上独领风骚,而且自觉运用了当代国际最前沿、迄今为止被公认最科学的、最正确的方法论——建构主义思想方法,将古今中外美学知识乃至心理学的、生物学的、考古学的、文化学的、生态学等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的辨析、综合、融于乐感为一炉,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乐感美学原理。”

复旦大学陆扬教授指出:“祁志祥教授是上海最多产的美学家。他孜孜矻矻,笔耕不辍,岂止是著作等身!《乐感美学》围绕美的定义和感受逐层展开,旁征博引,不但有形而上的梳理,而且有生活层面的汪洋恣肆的铺陈。它就是一部关于‘美’的考察的百科全书。”

温州大学马大康认为,《乐感美学》主要有五方面特点:在批判、辨析中探寻美学的理论基点;在融汇诸理论方法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思路;从实践和常识出发作出理论概括和提升;以丰富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开展深入论证;在精细的逻辑推演中提出理论创见。《乐感美学》以汇集百川的宏大气魄构建了美学新体系,把对审美和美的思考推向理论前沿,为美学建设做出贡献。

上海社科院文研所前所长陈伯海先生指出,《乐感美学》跨越了作者以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为主攻方向的专业领域,直接进入美学原理的建构,写得厚实,内容广博,组织严密,令人叹服。“乐感美学”实质上是一种以生命机体及其活动为本位的美学理念。我们当前占主流地位的“实践美学”从实践活动的本位上来研究美,“后实践美学”则从个体精神的超越性指向上来谈论美,如果再能构建起以生命机体为本位的美学观,交相辉映且又共同生发,则当代美学界的景观必将更见繁荣发达。

山东师范大学杨守森教授认为,《乐感美学》勇于开拓创造,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相关美学思想深入细致的辨析与广泛吸取,建构了“乐感美学”这一新的美学体系,得出了“美是一种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的论断。这一论断及相关论述,能够更有说服力地揭示美的本质及人类审美活动形成的原因,能够更大限度地解释人类的审美现象,是对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完善与丰富。在方法论方面,作者主张传统与现代并取、本质与现象并尊、感受与思辨并重,主体与客体兼顾的原则。与其方法论相关,作者坚持的虽是“本质论”及传统的美学是研究“美”的“美本体”立场,但他所说的“本质”是指“复杂现象背后统一的属性、原因、特征、规律”;他所说的“美本体”,“实际上乃是人们对于契合自己属性需求的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的一种主观评价,具有动态性”,因而“不存在唯一的、不变的、终极的‘美本体’”。这样的理论基点,既体现了开放的现代学术视野,又力避了反本质主义易导致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之类的偏颇。此外,作者注重从人类物种属性的先天共同需要角度,强调味觉、嗅觉、触觉与视觉、听觉相同,亦参与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进而肯定了“动物也有美感”之类看法,主张要“破除传统美学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模式,站在万物平等的生态立场去审视天下万物,承认物物有美,追求美美与共”。这些合于逻辑与实证的论述,对于美学研究,是有重要启发意义的。

华东师大中文系朱志荣教授指出:“祁志祥教授的《乐感美学》把中外古今打通,来对美学基本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是一个飞跃,值得称道。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新时期早期,美学界曾经局限于美学的本质研究,出现了诸多弊端,后来学术界不拘于本质研究,超越本质研究,这是很重要的进步。但是,超越于本质研究的局限不代表应该完全放弃本质研究,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祁志祥教授在不断寻求突破的基础上继续重视本质研究,值得肯定。在此基础上,祁志祥教授与美学发展的主流相向而行,重视价值论视域的探究,提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其论述是精彩的。在方法论上,祁志祥教授与时俱进,重视借鉴西方现代美学方法,有力地推进了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使自己的理论自成系统。”

西南大学寇鹏程教授从“乐感”作为一种“情感本体”的角度肯定了“乐感美学”的形上性质。他指出,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文艺思想中僵化的革命论、阶级论及其对人性、人情的批判,以及市场经济导致的极端功利化,真正的超越政治与功利的情感美学没有得到培育与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美学最缺乏情感,中国当代美学最缺乏真正的情感美学。“文革”结束后实践美学独大,90年代以来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体验美学、感性生存论美学、日常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生态美学花样翻新,但情感美学并没有作为一种本体论美学得到建构。李泽厚后期美学提出“情本体”,不过这种“情”更多的体现为一种“生活转向”“生存转向”的“生活”“存在”。而《乐感美学》标举的“乐感”实际上是康德《判断力批判》所说的单凭表象就使人愉快的情感,美学就是一种研究知、情、意中“情”的“情感学”。在这个意义上,《乐感美学》是美学本体上回归情感的表现,是当代中国美学最需要填补的空白。

三、肯定《乐感美学》的实践品格,赞赏其回应现实关切、指导美育实践的操作意义

本次会议的另一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邀请了部分在一线从事旅游、演艺、美育等实践工作的专家参与对话。他们普遍认为,《乐感美学》不仅精于形而上的理论思辨,而且具有很接地气的实践品格;不仅对美的语义、原因、规律、特征的本质思考明白易懂,对美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美的形态、疆域、风格及案例等现象表现有大量描述和精心收罗,进一步加强了美育实践的可操作性。

华东师大旅游系庄志民教授指出:《乐感美学》的重要贡献,突出地表现为用“乐感之学”来替代传统意义上的“美的哲学”,提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的美学命题。这是对原本在学界比较流行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形式”的定义所做出的重要修正,其正面影响力不可低估。从旅游实际体验解析上看,祁志祥教授提出的“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的论断,符合旅游吸引物设计营造的审美实践,紧扣生命意义之主题,上承天意,下接地气,确实有着其不可忽视的真理性,值得肯定与推崇。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朱光博士从长期从事艺术审美实践管理的经验出发指出:作者把抽象的美学和人人喜欢而感性的“乐感”紧密联系起来,将美解释为“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不仅符合大众接受心理,而且通俗易懂,易于让普通大众理解把握。同时,把美学建基于“乐感”之上,符合中国人注重“人生在世”价值的传统,暗合中国乐感文化心理,是美学理论满足大众心理的一次推广。“乐感美学”的另一核心观点,是突破视听觉快感对象是美之来源的传统美学理论,而提出视听味嗅肤这五觉快感对象皆是美之来源。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会把味觉、嗅觉、触觉和美相挂钩,如美味、品香、美肤等等。“乐感美学”把打通五觉后的“愉悦快乐”情感反应来定义美学,给人带来直觉把握的便利。《乐感美学》整合了古今中外种种美学理论定义和观点,对美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普及有很好的教科书意义。

上海政法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张永禄博士指出,今天的美学研究要关注和回应中国当代现实。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是人们普遍不快乐,同时又竭力追求快乐,其典型表征是迪士尼文化。迪士尼文化打造的快乐工业是当下最大的文化文本。迪士尼是一种现代乌托邦美学,理念上表征美国社会主流核心价值,风格上体现浪漫主义追求,叙事上推行结构性与标准化法则,题材是个人成长和家庭和乐,哲学上则是讲究趣味的快乐主义。在这个意义上,祁志祥教授的“乐感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上海艺术特色学校枫泾中学校长陆旭东博士还谈到美学理论特别是《乐感美学》对学校美育实践的促进和指导意义。他认为,美育的意义就是缔造、维护美的价值取向。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这个简短的命题,实实在在解决了美育实践中的大困惑,较之否定本质研究的现代美学或后现代美学著作,《乐感美学》更具有可操作性,对我们中学美育实践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在聚焦《乐感美学》,肯定其理论贡献和实践指导价值的同时,也对如何从形上维度重构美学体系以及《乐感美学》的建构本身提出了一些不同思考。如与会学者谈到美感的复杂性问题、肉身狂欢的审美悖论问题、审美体验问题等等,体现了会议论题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责任编辑:修 磊]

I0

A

1007-4937(2017)01-0142-03

猜你喜欢

重构美学教授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盘中的意式美学
长城叙事的重构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外婆的美学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