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 人与抗战
——《独立评论》视野下的热河抵抗与长城抗战

2017-03-07

关键词:丁文江热河自由主义

杨 帆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文人与抗战
——《独立评论》视野下的热河抵抗与长城抗战

杨 帆

(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

作为20世纪30年代重要政治周刊的《独立评论》,在国民政府热河抵抗和长城抗战时发表了大量文章,批评政府的政策,提出自身意见,表现了自由主义者对中日问题的态度。

自由主义者;《独立评论》;抗战

《独立评论》(1932—1937)是由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和傅斯年等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所创办,是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者传播其思想的重要阵地。在其创刊号中,《独立评论》明确指出,大家将“根据自己的知识,用公平的态度,来研究中国的问题……做一种引子,引起社会上的注意和讨论”,“不倚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个人思考的结果”[1]。自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华步步深入。因此,在那个国难当头与外患加重的时代,对日问题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论题。“独立评论派”的知识分子为挽救国难,应对时局,进行了各种争论,提出了多种建议,体现了自由主义者的思想认知,尤其在日军占领热河和侵占华北期间,表现得十分明显。

一、对政府的批评和建议

控制满蒙征服中国,将中国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方针。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并建立“伪满洲国”后,又将魔爪伸向了华北地区,作为华北门户的热河直接受到了威胁。早在“伪满洲国”建立之初,日本就宣称热河为“满洲国”之边界。为此,日军在1933年1月先行攻占榆关,作为占据有利地位的先导,进而准备侵占热河,热河岌岌可危。

(一)对政府的建言献策

榆关陷落之后,《独立评论》的作者便向政府建言并指出热河的重要战略地位。丁文江十分明确地指出:“从平津到山海关是一片平原,无险可守;所有日本人尽有而我们全无的武器在这平原上面都可以发生可恐怖的效力。”[2]但空言抵抗也无济于事,必须在国家层面上得到执政者的支持。因此,针对蒋介石,丁文江提出了立刻完成国民党内部团结、谋求军事首领的合作以及与共产党休战这3项建议。其实,早在榆关陷落之前,丁文江就表达了保卫热河的先见,他认为抗日并不只是要收复东北三省,而是要保全将失未失的热河和平津。抗战并不是一时就能胜利的,如若热河和华北不保,则日本必定会向中南部进发,如此亡国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主张全力保卫热河,“要使日本军阀不能实行他们的计划,唯一的办法是使日本受最大的牺牲才能占领热河,使他们的军阀知道,中华民国的土地是不容易让与人家的”[3]。从之后的淞沪会战来看,丁文江的主张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当时国民党政府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将制止日本继续侵略的希望寄托于国联调停。所以,该方针在当时并不能完全实现。

1933年3月,热河失守。热河并不是日军的最终目标,日本参谋本部的《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很明确地指出,日军占领热河的目的,“在于使热河省真正成为满洲国的领域,并为消灭扰乱满洲国的祸根,即华北张学良势力创造条件,进而确立满洲的基础”[4]。因此,热河之后日军必侵华北。

此后,日军不仅入侵长城一线,南下侵略的态势也十分明显。对此,《独立评论》对日军的侵略进行分析,向政府进言对待日军的南下要作两手准备。热河失守后,《独立评论》就建议政府应增强平津和察哈尔的防守,并进一步加强保定、石家庄和沧州的防备工事,以防止日本吞并整个华北。丁文江对局势的分析可谓透彻,他说:“日本人完全掌握远东的海权,渤海是等于日本海军的演武湖。一旦有事,秦王岛、塘沽随时可以上陆,断我军队的后路。”[2]由此,他建议政府加强戒备,及早准备,并号召国人以极大的决心去全力抵抗侵略。“保守疆土是政府最大的天职,必须尽其力之所及,积极做去,我们应取的态度是始终不好战争不尚武力……但当军人的必须时时刻刻,做抵抗的准备,即使和约已经签字了,还应该准备随时可以牺牲。”[5]以两手准备来应对日军侵袭。

(二)对政府无能的批评

面对热河的失守,《独立评论》的知识分子们感到十分震惊。胡适十分气愤地指出,在10天之内,日军只是依靠128人和4辆铁甲车,就如入无人之境般进入承德,“我们虽然不会期望张学良汤玉麟的军队会打胜仗,然而也绝不会想到失败的如此迅速”[6]。对于此次事件,胡适认为中国的不抵抗也许不是有计划的不抵抗,而是“无有抵抗的能力”,无论是九一八事变还是榆关的失守以及此次热河的溃败,都是因为“这种腐败的军队遇着现代式的敌军,势必如枯叶之遇劲风,朽木之遇利斧,无有不溃败之理”[6]。对于失败的因素,胡适总结为:军队技术的落后,军队和地方政府的贪污腐化,张学良的失职,中央政府的不作为。而其根本原因在于民国时国家和军队还是“太古式”的,没有应对危机的意识和准备,也没有能力去应对危机。因而,在震惊之后,要自存于当今世界,就必须“认清我们的地位,要学到‘能弱’,要承认我们今日的不中用,要打到一切虚骄夸大的狂妄心理,要养成虚怀愿学的雅量,要准备使这个民族低头苦志做30年的小学生,这才不辜负这18个月(也许还更长)的惨痛的教训”[6]。其实,早在日军侵占东北三省之时,胡适就表达了其对日外交方针:在满洲国的招牌已经撑起来的时候,日本军阀和浪人已经开始统治满洲国了,中国当局应及时关注局面,与日本当局进行交涉,亡羊补牢,这样才能将不利转化为有利。

除了批评政府的危机意识不强,《独立评论》的作者还从国际视野上分析热河的失守是由于国民党政府对国际期望过高造成的。早在九一八事变时,国民党政府就一直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国际联盟的调查。然而,“当时标榜维持世界和平、主持公理正义的国联并没有按照其盟约精神和原则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谴责、制裁日本帝国主义,阻止侵略战争的扩大,而是伪装公正,始终推行一条对日妥协退让、袒护和纵容的绥靖政策”[7]。同样,对于热河失守,国民政府仍然寄希望于国际调停。蒋廷黻尖锐地指出,当今的日本是武人政治,推行向外扩张主义,而国际局势的变化使欧美列强对日本的行为无力干涉也不愿干涉,这对中国很不利。中国自身的不争气,让热河失守得如此之快,则更让欧美列强看到了中国的软弱无能,“精神的损失比土地的损失还要大”[8]。因此,他认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国际上不会对中国有太大的支持,中国自身必须认清当前的局势,对于过去1年多“常常想找解决的捷径,这种野梦,我们现在必须放弃,而下决心来做长期的准备”[8]。对于国联不能期望过高,而应多关注内政的改良,事在人为。

《独立评论》虽然尖锐地批评政府在受侵略时的不作为,但却主张进行内部的改良,从自身寻找原因。他们固然饱含深厚的民族情感,但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自由主义者,他们更加理性,不只是单纯抨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还能从上层结构认识到国家的弊病所在,从而提出以自强来御辱。

二、对和与战的态度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继而南下侵占山海关之后,中国当局并没有作出相应的反应。于是,宣战与议和成了国内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战与和的问题上,《独立评论》的撰稿人从实际出发,提出不主张开战、主张讲和以及强调有系统抵抗的“和”3个主张。

(一)不主张开战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独立评论》的主要撰稿人大多主张谈判,他们不主张盲目地与日军开战,而是主张在合适的时机同日方进行妥协。如胡适曾主张接受“币原五项原则”,并与日本进行谈判。丁文江也曾自称:“我向来主张中国遇有机会,应当在不丧失领土主权范围之内与日本妥协,并且应该利用一切国际关系,来和缓我们的危急,来牵制日本,使他们与我们有妥协的可能。”[2]但是,随着日本侵略的进一步加深,在热河丢失和长城抗战前后,《独立评论》的撰稿人认清了日本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当时的中国国力远不如日本,盲目开战只会削弱自己。面对当时的国情,他们不主张力战日本而要韬光养晦。但是,他们内心是痛恨日本侵略者的。比如,丁文江在燕京大学和协和医院演讲时,就表达了其抗日的决心。同时,他也号召青年要勇于承担起保卫国家的责任。但他主张的抵抗不是要全民皆兵去和日本进行殊死搏斗,他仔细分析了中国与日本的士兵装备及素质的现状:“我国养兵200万而日本常备兵不过20万,但是我们全国大概才有数千杆枪,更不要说坦克、毒气和飞机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目前的问题,不是缺少人,是缺少钱,缺少枪,缺少子弹,缺少服装,尤其缺少能指挥和组织的人才”[2]。所以,他并不主张盲目对日宣战,而是号召大家抵制日货,在经济上给日本以打击。但在当时中国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下,抵制日货并不能给日本造成致命打击,要取得对日的完全胜利还要靠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尤其是青年要勇于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他号召青年人要作十二分的努力,彻底了解近代国家的需要,养成近代国民的人格和态度,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有胜利的那天。

(二)力主于和

自由主义者的抵抗同样包含着不同于普通民众的理性,在胡适看来:“我不能昧着我的良心出来主张作战,这不是说凡主战的都是昧着良心的,这只是要说,我自己的理智与训练,都不许我主张作战。我极端敬仰那些曾为祖国冒死拼命作战的英雄,但我的良心不许我用我的笔锋来责备人人都得用他的血和肉去和那最惨酷残忍的现代武器拼命。”[9]他主张从实际出发,而不是拿民众的性命开玩笑,不要只是说不切实际的空大言论,而应去了解实际。

胡适认为可以“和”,但要符合国家利益的“和”。他在热河陷落后日方提出交涉时指出:“交涉的目标在于取消满洲伪国,恢复中国领土及行政主权的完整。”“日本政府深信满洲国独立的维持与承认是远东和平的唯一保障……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绝没有和日本交涉的可能。”[10]这是以民族主义国家利益作为前提的“和”,而不是完全妥协退让的“和”。作为一位自由主义学者和政治人士,胡适并不莽撞,他很清楚当下国家的局势如何,从他先前发表的文章来看,他认为中国的军队和国家是“太古式”的,很显然当前与日作战不合算,理应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他也反对那些不假思索坚决主战的主张,故对董时进在《大公报》主张的用“无组织”和“非现代”来与日本一拼大加申斥。

(三)有系统抵抗的“和”

在和与战之间,针对军事抵抗不利且政治交涉无果的情况,《独立评论》也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一面抵抗,一面交涉这是不错的,不抵抗又不交涉那便是大错了”[5]。他们主张“要有系统地抵抗,较能持久,并且步步为营地抵抗,若只是胡乱抵抗,聊以塞责,只能暴露中国军队之无能力,中国人民之无组织”。为此,他们提出保卫华北的6项建议:“一、铁路的运输变作战争的布置;二、严惩擅离职守的官吏,教育界人士在内;三、公物应由政府协助迁移他出;四、通盘筹算抵抗中的各个步骤,各个路线,以免一处有变而牵动全局;五、社会上立即组织起各种协助团体;六:各界捐输应由负社会信用的办理,以使市民乐于捐输。”[11]此外,他们还主张利用一切国际关系来缓和中国的危机,进而牵制日本使其能够与中国进行谈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依靠国际力量来解决中国自己的生存危机,中国要生存还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

三、抗战期间其他问题的争论

除了一些学者名家的评论文章之外,《独立评论》还会刊载一些来自底层的经过筛选的报道。在长城抗战期间,《独立评论》就登载了1篇燕京大学学生在冷口前线所见所感的报道,此生在冷口看到“后方预备兵操练的纯熟,长官训练的勤奋,和他们与民同居的协恰,每件每件都使我们感到安慰满意”[12]。在同他们的谈话中,感到“我们民族争斗的最终决胜还是在我们这里”[12]。然而,此生又指出,下层官兵虽有抗日的热情,但政府的后续补充不足,只是高呼抵抗,而无实际动作,“政府当局既然决定了长期抵抗的国策,那抗日作战的计划,应当明确的整个的规划出来,如何的调动大军去增援,如何的加添接济,使在前线的不空牺牲,不白费光阴与血肉,那抵抗才是真的,是有意义的”[12]。这些报道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的抗战情况,前线将士用命抵抗,而后方和战不决。此文虽由一学生写出,但同样反映了当时自由主义者的内心态度。知识分子和武人不一样,他们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不能上战场,国家要抵抗,空喊口号无济于事,没有规划的抗战也不能长久。中国当时不缺乏兵将,而是缺乏军器和军事科学知识。为此,蒋廷黻倡导有特长的知识青年帮助军队御辱。

对于先攘外还是先安内的争论一直存在,因为是自由主义办报,并且自一开始“都不期望有完全一致的主张”[1],所以意见不同并非异事。丁文江还表示“我要立刻与共产党商量休战,休战的唯一条件是在抗日期内彼此不互相攻击”[2]。日本内部同样存在自由主义者。在一本日本杂志上提到,部分日本自由主义者认为中日问题的解决应是日本停止对中国的侵略。胡适同意此种观点,并发表文章呼吁“日本的真正爱国者,日本的政治家,到了这个时候,真应该醒醒了”[13]。这体现了胡适对于日本人自动停止侵略的期待,但并不切合实际。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政策不会改变,唯有反抗和消灭才是对抗帝国主义的方法。

从整体上看,《独立评论》诞生于民族危亡之时。在热河沦陷和长城抗战期间,自由主义者们以《独立评论》为平台,发挥舆论媒介的作用,提出自身的看法,表达自身的态度,批评政府的丧城失地,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并为政府建言献策。从局部冲突时的主张和谈与妥协,到合理抵抗,再到一面谈判一面抵抗,反映了自由主义者对中日问题的认知态度。这种态度到华北事变时又有改变,但始终不变的是其民族情感和自由主义的独立精神。《独立评论》是九一八事变的直接产物,国难当头,民族利益自然成为头等大事。自由主义者虽然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但其模糊的抗日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给当时抗战的舆论动员造成了负面影响。

[1] 引言.[J].独立评论,1932(1):2.

[2] 丁文江.假如我是蒋介石[J].独立评论,1933(35):2-5.

[3] 丁文江.抗战的效能与青年的责任[J].独立评论,1933(37):3.

[4] 日本政府参谋本部.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69-71.

[5] 咏霓.我们还有别的路么[J].独立评论,1933(47):3-5.

[6] 胡适.全国震惊以后[J].独立评论,1933(41):2.

[7] 魏鹏.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活动研究[J].学理论,2016(12):2.

[8] 蒋廷黻.热河失守以后[J].独立评论,1933(43):4-5.

[9] 胡适.我的意见也不过如此[J].独立评论,1933(46):3.

[10] 胡适.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J].独立评论,1933(44):2.

[11] 孟真.中国人做人的机会到了[J].独立评论,1933(35):2.

[12] 沈涛.冷口视察所感[J].独立评论,1933(46):8-9.

[13] 胡适.日本人应该醒醒了[J].独立评论,1933(42):3.

TheLiteratiandtheAnti-JapaneseWar—The Jehol and the Great Wall Resistances Seen inTheIndependentReview

YANG F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A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weekly in the 1930s,TheIndependentReviewhas published a number of articles during the Jehol and the Great Wall Resistances in the Anti-Japanese War.The literati criticize the government policy,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and express the attitudes towards the Sino-Japanese issue from the view of the liberals.

liberals;TheIndependentReview;the Anti-Japanese War

2017-03-12

杨帆(1993-),女,河北昌黎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天津地方史。

K 25

A

2095-462X(2017)05-0038-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927.0713.00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7-09-27 7:13

(责任编辑治丹丹)

猜你喜欢

丁文江热河自由主义
与疾病和平相处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丁文江看病
丁文江看病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