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①

2017-03-07陈琳娜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影响力权重矩阵

陈琳娜(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沈义贞教授在《论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文中着重指出:建构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对影视作品内容本身的评价;二是对影视作品即时影响力的评价,三是对影视作品长效影响力的评价。其中,影视作品内容好坏是评价一部作品的倚重所在,其具体衡量指标分别为影视作品的思想主题、人物塑造及艺术传达;影视作品即时影响力则是体现作品问世后的即时评价体系,其具体衡量指标旨在体现作品的传播、流行、认知和广度;影视作品长效影响力是验证一部作品千秋成败的重要参考,其具体衡量指标旨在体现作品对其后时代电影创作、电影研究、电影文化传承的价值。[1]本文基于沈义贞教授对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研究的总体框架,就所涉及的各方面研究要素选取适合的指标,开展进一步研究,通过综合分析、指标选择和权重计算,构建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进一步采用加权运算,得出计算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最优算法,再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与构成

基于本项目前期对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本文所构建的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指标,由影视作品评价体系、即时影响力、长效影响力这三个部分构成其一级指标。

(一)影视作品评价体系指标

一级指标中的影视作品评价体系遵循传统文艺理论的标准,选择的指标由主题、人物、艺术传达等三个二级指标构成,其中,评价主题这一指标设立了新颖性、重要性、多义性等三个三级指标,评价艺术传达这一指标,包括感染性、流畅性这两个三级指标。对于各级指标的评价标准如下:

1、主题

(1)新颖性:作品对现实或历史中所反映出来或隐含着的问题的发现或思考,进而对时代的精神发展的贡献与推动。

(2)重要性:作品所表达的观点应既具有鲜明现实针对性,又具有历史趋向性。

(3)多义性:作品除主导的主题外,蕴含的其他复杂的、或隐或显的主题。

2、人物

(1)功能性:塑造出性格化的人物或通过人物命运展现出时代风云变化。

(2)逻辑性:人物性格逻辑有序,无内在混乱与矛盾。

3、艺术传达

(1)感染性:在美学意义上,判断作品是否具备有效的戏剧冲突;诗性、悲剧性或喜剧性效果如何表现;情境设计是否独特合理;环境氛围渲染是否妥帖,文本内在节奏是否把握好,从而体现出作品的感染力度。

(2)流畅性:从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上,判断该作品故事/情节构思是否巧妙;结构布局是否有新意;时空关系处理是否恰当;叙述角度(视角)选择是否合理;蒙太奇和长镜头运用是否得当;构图、调度、光线、色彩、声音、演员表演、后期剪辑等是否出彩,从而体现作品的流畅程度。[2]

(二)即时影响力指标

一级指标中的影视作品的即时影响力指标构成包括传播度、认知度、覆盖度和流行度等四个二级指标,其中,传播度这一指标考虑电影与电视剧有不同的指标影响,电影的传播度设立票房、网络点击率等两个三级指标,电视的传播度设立收视率、网络点击率等两个三级指标;认知度设立网络评分、获奖情况等两个三级指标;覆盖度包括各类媒体报道、对外传播等二个三级指标;流行度包括导演、明星的知名度和号召力、出品机构的品牌等两个三级指标。对于各级指标的评价标准如下:

1、传播度

(1)票房或收视率:即时影响力中电影传播度的重要指标表现为票房,电视剧传播度的重要指标表现为收视率。

(2)网络点击率:该作品的视频内容在各大主流视频网站的点击量总和。

2、认知度

(1)网络评分:影视作品在主流电影评分网站上所获评分的平均值。

(2)获奖情况:根据作品在电影节或电视节上所获奖项的不同、电影节或电视节的专业性、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

3、覆盖度

(1)各类媒体报道:各大媒体采写的作品评价或推介。

(2)对外传播情况:电影/电视剧在境外的发行或拷贝情况。

4、流行度

(1)明星效应:导演、主演的知名度、号召力和影响力水平。

(2)出品机构的品牌性:主创、制作单位品牌效应的强弱程度。

(三)长效影响力指标

一级指标中的长效影响力指标构成包括同时代对该作品的评价和论文研究、其后时代对该作品的评论和研究两个二级指标,其中,同时代对该作品的评论和研究包括评价与研究、读者认同度两个三级指标,后时代对该作品的评论与研究包括论文影响力、借鉴与引用、改编与翻拍、电影史评价等四个三级指标。

1、同时代对该作品的评价与研究

(1)评价与研究:考察同时代对该作品的论文研究情况,通过统计研究的论文数量、论文的引用和下载情况、收录数据库或期刊状况、基金项目资助等进行综合评价。

(2)读者认同度:主流影视类网站对该作品形成的评论的数量和综合评价倾向。

2、后时代对该作品的评论与研究

(1)论文影响力:考察每五年对该作品的论文研究情况的变化,结合研究该作品的论文总数、文献或期刊影响力、作者的权威性、文献被引的次数等开展综合评价。

(2)借鉴与引用:考察其后时代对某作品的借鉴和引用情况,统计分析某作品在场景、人物、台词等部分被在其后出现的电影借鉴、引用或模仿的相关内容,开展综合评价。

(3)改编与翻拍:考察其后时代对该作品的改编与翻拍情况,每五年对作品的改编和翻拍情况进行统计并开展综合评价。

(4)电影史评价:考察各类电影史对该作品的评价情况。

根据上述所选择的各项指标内容,我们所构建的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如表1所示。

表1.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指标构成

二、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影视作品的影响力评价体系包含诸多因素,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模型来完成对影视作品影响力的综合评价。

(一)确立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和模糊变换原理对受多个因素影响的事物进行评价的综合体系。由于指标权重矢量的确定主观性较强,权重向量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使用少量的定量数据或信息使得决策制定的思维过程定量化、数学化,进而为多重目标、多种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的决策或方案选择提供简便的方法。本文通过专家评判、专家咨询等方法初步构建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形式对同一层级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其重要程度的差别,从而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对比矩阵,计算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评估指标权重的合理性。

(二)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求权重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按照构建的三级指标体系,我们可以建立四层的层次结构模型,将各层级指标自上而下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下层因素的作用,同一层的各因素之间尽量相互独立。

各指标符号说明如表2所示。

表2 .符号说明

D131 感染性D132 流畅性D211 票房(电影)、收视率(电视)D212 网络点击量D221 各种媒体的报道D222 对外传播D231 各类奖项D232 主流网站评分D241 导演、明星的知名度、号召力D242 出品机构的品牌性D311 评价与研究D312 观众认同度D321 论文影响力D322 借鉴与引用D323 改编与翻拍D324 电影史评价

用以上各评价指标构造层次结构,形成目标层A,一级指标层B,二级指标层C,三级指标层D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成对比较阵

采用Saaty做法[3],用相对尺度aij表示两个因素Ci,Cj对上层指标的影响,1-9尺度中aij的含义如表3所示。

表3. 1-9尺度aij的含义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对比矩阵,比较结果用成对比较矩阵表示。如矩阵A是影视作品评价体系、即时影响力、长效影响力对目标层的成对比较矩阵,通过专家评定,我们得到的成对比较矩阵A,如表4所示:

表4.对比矩阵A

同理可以得到矩阵B1, B2, C11, C32:

B1是主题、人物、艺术传达对影视作品评价体系的成对比较矩阵;B2是传播度、覆盖度、认知度、流行度对即时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成对比较矩阵;C11是新颖性、重要性、多义性对主题的成对比较矩阵;C32是论文影响力、借鉴与引用、改编与翻拍、电影史评价对后时代作品的评论与研究的成对比较矩阵。

3、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对于n阶的成对比较矩阵A,若对于任意的1 ≤ k, i, j ≤ n ,有

则A是一致矩阵。此时A的绝对值最大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就是这一层指标的权向量。由于在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的时候,只关心两个因素对上一层的影响,所以上式不一定成立。

当A满足一定条件时,我们认为,A的绝对值最大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可作为权向量w,即

已知n阶成对比较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n,而当λ=n时,A是一致阵。Saaty 将

定义为一致性指标。显然CI=0时,A是一致阵,CI越小,A的一致性程度越好。RI是随机一致性指标。计算RI的过程是:对于固定的n,随机地构造正互反阵A',然后计算A'的一致性指标CI。制造相当多的A',用他们CI的平均值作为随机一致性。Saaty对于不同的n得到的一致性指标RI,如表5所示:

表5.一致性指标RI

当一致性比率

时,认为矩阵A的不一致程度在容许范围内,该矩阵的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一级指标对目标层A的权向量为:

二级指标对B1, B2, B3的权向量为:

一致性指标分别为:

三级指标对C11, C12, C13, C21, C22, C23, C24, C31, C32的权向量分别为:

对应的一致性指标

最终得到三级指标Dijk对一级指标Bi的权重为

综上可以得出构建的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如表6所示。

三、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方法

(一)计算权重,获取初步公式

结合上文中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的三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建立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得出计算权重的公式。

对于每个指标,设定5个等级的评价值构成评语集,并记为V

根据在层次分析中得到的三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Bi中各项指标对于V的权重分配是

表6.三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

其中nj是指标Bi支配的下级指标的个数,nk是指标Cij支配的下级指标个数,对指标Dijk来说,对评语的隶属度为V上的模糊子集。对其的评判记为为一级指标Bi下的指标Dijk对于第l个评语El的比率。以为例,简单地介绍一下的确定方法。对于指标Dijk有xi1个v1级评语,xi2个v2级评语,…,xi5个v5级评语则有:

指标Bi的模糊综合判断矩阵为

Ri是一个从D到V的模糊关系矩阵,由此得到一个模糊变换

将每个Bi看做一个因素,记因素集

这样K的单因素评判矩阵是

每个指标Bi作为影视作品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根据层次分析得到的他们的重要性权重分配于是得到二级评判向量

(二)优化算法,建立运算模型

在《论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中特别讨论了两种关系:一是即时影响力和长效影响力的关系。即时影响力并不能完全构成对一部作品实际成就的客观评价,需要结合长效影响力的表现长期观察。也就是说,针对一部电影的评价行为应该是历时性的。在设计具体算法时,应考虑历时性过程中的变化弹性。比如,某部作品一上映就影响火爆,这时,该电影尚未接受时间检验,我们需要相对提高即时影响力的占分比重,降低长效影响力的占分比重,而随着时间的延续,长效影响力的比重相应提高,即时影响力的比重相应降低。因此,需要在历时性考量上合理地调整两种影响力的比重,电影作品的综合影响力则无论何时都能被相对客观地表达出来。二是影视作品的评价和影视作品影响力的关系。针对如《小时代》一类即时影响力高而实际质量不佳的作品,其即时影响力越高,破坏性越大,其影响力指标就不能准确评价作品,而需结合影视作品的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计算。在这种计算下,虽然诸如《小时代》一类影片在上映之初,即时影响力分数很高,但是其作品本体的艺术分值很低,两数值相乘,分数就不会很高;而随着时间推移,长效影响力比重提升,该电影当初的即时爆炸性影响力对最终评分的影响也会越来越低。而在我们前面的层次分析法中得出的计算方法固化了即时影响力和长效影响力的权重,而间接地影响了影视作品影响力和影视作品本体的关系。

基于上述考虑,对所得出的公式进行进一步调整,使得影视作品的评价体系比即时影响力与长效影响力的关系更高一级,形成嵌套包裹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无论是何年代的影视作品,作品内容的质量始终对其影响力评价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该算法还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时影响力是长效影响力的基石。因为一部传播甚广的影视作品,本身就比无人问津的影视作品具有更多机会来收获长效影响力,如果它的传播非因炒作等特殊原因而是源于本体质量过硬,那么它就一定会在两次加权计算中保持高分,成为经典。如果一部作品传播甚广却分数很低,说明其质量确实很差。换句话说,即时影响力本身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作品是否能获得长效影响。所以,虽然在该算法中,即时影响力经历时间权重减低,但却间接地体现在了长效影响力的分值增长上,是综合评判影响力的关键环节之一。

综上所述,在优化算法时,先对即时影响力S和长效影响力L进行加权,算出电影的综合影响力C,再将综合影响力和影视作品评价进行加权,算出影视作品影响力T。比如设S评分为1-10分,L评分为1-10分,计算步骤如下:

综合影响力(C)=即时影响力(S)×( 1-W1)+长效影响力(L)×W1为权重,a为常数]

最终得分(T)=综合影响力(C)×( 1-W2)+ 影视作品评价(A)×W2为权重,a为常数]

三、运算模型的使用与评估方法

(一)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议步骤

对该模型的每项一级指标,都设置赋值范围为1-10分,总分为10分。对每项三级指标设置1-5星的五档(10分)评价等级,具体分值为:五星8-10分,四星6-8分,三星4-6分,二星2-4分,一星1-2分。对三级指标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分,再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将所得分参与计算,可分别得出三个一级指标的分值,参与对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最终计算,接着套用运算模型公式得出影视作品影响力的分值。对一级指标影视作品评价体系来说,其二、三级指标为软性指标,一般通过专家对三级指标进行打分评议、计算评议平均值、然后再进行加权平均值算法来实现对一级指标的分值评定。对其他两个一级指标,也就是即时影响力和长效影响力来说,除了软性指标需要参照艺术评级之外,还存在一些可定量的硬性数据可直接设计评分规则。在本项目建构指标体系取样的打分过程中,需要进一步量化评分规则,以实现对三级指标的赋值。

(二)影视作品影响力指标体系的评分规则

1、影视作品评价体系的评分

主题、人物、艺术传达是影视作品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在就三级指标进行打分时,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围绕人物之一指标要求,作品塑造出的性格分明,人物命运展现出了时代特征和风云变化,可判其为5星作品。人物性格逻辑有无内在混乱与矛盾,是作品及格与否的判定要求,即3星以上,3星以下即作品人物性格存在一定矛盾或导致主题存在偏差。第二,需要考虑动量因素。比如在对主题、人物评价、艺术传达中考虑动态变化,主题中考虑到对象的变化,人物评价中考虑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艺术表达中考虑国家文化战略、历史阶段或政策体制的需要。第三,在艺术传达中完全呈现出具有新颖性、重要性和多义性的主题,可判定为5星,若艺术传达的某些方面取得成功,但其他方面出现问题,则可就其感染性、流畅性这两个三级指标综合给分。

2、即时影响力的评分

就即时影响力评价体系来说,我们需要根据当前影视行业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评分要求。如在传播度指标中,考虑电影票房设置值为5k万以下(一星)、5k-8k万(二星)、8k万-1亿(三星)、1亿以上(四星)、5亿以上(五星);电视收视率评价值为0.2-0.5(一星)、0.5-1.0(二星)、1.0-2.0(三星)、2.0-3.0(四星)、3.0以上(五星)。网络点击率指标主要考虑选择在爱奇艺、优酷、土豆和pptv等四大主要视频网站上的点击率总量。在认知度指标中,网络评分指标考虑选择影视作品在豆瓣网、时光网、猫眼电影等三大网站上该影视作品评分的平均值。需要重视的是,传播界认同这样的规律,即100%正面报道的宣传效果等于零,90%正面报道的宣传效果约为10%,而批判性写作(负面报道)的接受效果倒反强烈。[4]在统计覆盖度、认知度指标时,应注重对正负面报道的同时接收和评价,给予适当的量化评分。

3、长效影响力的评分

美国学者帕姆·库克指出,电影“不仅仅通过生产、发行和放映系统而存在,同样通过为它提供文化语境而使其从中汲取营养的评论圈而存在”。[5]长效影响力注重的是对影视作品的各方面评论的研究。基本上是通过大量的定性分析与评价,获得学界对该作品的学术影响力的综合评价和业界对影视作品的长期态度。其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一是在长效影响力的判断评分上要打开思路,注意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因为长效影响力是动态的,其价值有可能需要在未来或后世才能凸显,研究过程也需具备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眼光和策略。二是由于本模型的系统分值设计与调节其关系的参数设置,如出现负面性评价,都自动设置为1星评价(即分值不为0)。2-5星均为正面评价的等级。

(三)模型的模拟实证分析

根据本项目所设计的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电影的21个指标数据采集,获得其影视评价作品体系分值、即时影响力分值、长效影响力分值,来验证所设计的权重算法和运算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如某部电影,根据指标体系得出其一级指标得分为:影视评价作品A为5分,即时影响力S为2分,长效影响力L为7分,结合其上映年份,可得常数a为2。根据运算模型进行计算,则:

由此得出,该电影最终得分为6.17分(满分10分)。

四、结语

本文的研究提出了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指标基本框架和包含21个指标的评价体系,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出各级指标权重,有效解决了各层指数权重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进行加权计算,与权重计算方法叠加嵌套,从而确定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指标的最终运算模型,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和综合评价提供支持。

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指标的研究在于尽可能科学系统地实现很多定性评价的量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一是在量化赋值的过程中,涉及评分的主观性因素很多,特别是艺术打分的定级、网络数据的可信度、选取样本的争议性、不同媒体的引导性、奖项设置的合理性、影视行业标准的健全性和打分者的文化差异等,都是不稳定的可变因素,导致数据采集具有较大难度,数据处理的可操作性和量化的精确度面临巨大挑战,然而随着网络时代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发展和支持终将会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更加迅速便利地完成对影视类作品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量化分析。二是由于影视作品的长效影响力有可能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需要时代变迁或后世视角来验证其生命力。因此,就我们目前的理论认知、影视经验和审美体验有可能并不能全面地科学地进行长效影响力的指标分值获取和建构,虽然我们设计的运算模型相对提升了影视作品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用艺术评级的力量弱化了即时影响力影响,相对提升了长效影响力的影响,但究其指标层级之间的关联,我们的运算方法还可以更好地进行改进和调整,用更多的实证研究和综合评价来进一步完善模型构建,提高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1]沈义贞.论影视作品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2).

[2]沈义贞.影视批评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33.

[3]Saaty, T. L. 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Int. J. Services Sciences, 2008:85.

[4]李亦中.我国电影评价系统初探[J].当代电影,2005(6).

[5]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55.

猜你喜欢

影响力权重矩阵
权重常思“浮名轻”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天才影响力
基于公约式权重的截短线性分组码盲识别方法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初等行变换与初等列变换并用求逆矩阵
矩阵
矩阵
矩阵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