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的故事》给人启迪
2017-03-07
记得第一次看到《垃圾的故事》这本书,是在北京市市政市容管委会为北京市作家协会组织的“垃圾文明一日游”活动上。当天,我和几十位北京作家协会的青年作家先后参观了高安屯垃圾处理场,以及在垃圾填埋场上修建起来的美丽的南海子公园。在参观途中的大巴车上,北京市市政市容管委会的同志给每位作家都发了一本《垃圾的故事》。我随手翻了翻,感觉书的内容和形式都很别致,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这本书的几位作者都是我们北京市作家协会的会员,很熟悉,所以在新鲜感之外,又添了几分亲切感。
后来,得知《垃圾的故事》一书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的荣誉和奖励:先后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为“2015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书目”,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重点展销;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科普校本课程首选读本”,走进全国许多的中小学校园;获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保科普创新奖”二等奖。而且,这本书的发行量达到了6万册,在当前图书市场上已是不错的成绩。因此我也很为这几位作者取得的好成绩高兴。
图1 《垃圾的故事》(北京出版社,2014年)
不久前,《垃圾的故事》的作者希望我给这本书写个书评。我很愿意做这件事,这并不仅是因为我和这本书的作者彼此熟悉,还是因为我深知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之重,深知“垃圾围城”的为祸之烈。所以,我愿意借此机会,也为普及垃圾处理、垃圾分类的科普知识做些宣传。
为了写好这个书评,我又认真地重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确实是一本有特色也“好看”的科普读物。总体概括起来,我认为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本书的稀缺性。就我的视野所及,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有关垃圾和垃圾处理知识的书籍虽然也有一些,但大都专业性、学术性较强,而兼备通俗性和趣味性、适合一般大众特别是少年儿童阅读的有关垃圾处理的科普著作比较稀缺。我想这也是本书能够获得“2015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书目”荣誉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特点是本书的悦读性。本书摒弃有些科普读物灌输式的写法,以讲故事的方式,把古今中外有关垃圾的知识和趣闻轶事,纳入60则小故事中,娓娓道来,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如今的少儿读物正在进入“悦读时代”,孩子们在课外阅读科普读物,更多的是一种个性和兴趣发展的自然需求。趣味性是青少年读物的“生命”。科学知识其实并不枯燥,关键是要从孩子的视角去写生活中的科学。这本书在写作上尤其重视这一点,在写作视角上努力以孩子的视角来描述故事,传播知识。这本书追求满足小读者的双重需求,即对科学知识的致用需求功能和对阅读快感的审美需求。另外,本书在写作手法上也力求笔法生动,避免枯燥,使小读者读这本书成为一种“悦读旅行”。
第三个特点是本书知识密度高、信息含量大,是一本全景式介绍、阐述垃圾和垃圾处理知识的科普著作。本书在不太长的篇幅里,尽可能多地集纳了有关垃圾的知识,其中既有古今中外有关垃圾的故事,又有海内外垃圾减量、分类、处理的最新知识和成果,力求比较全面、完整地涵盖有关垃圾的各种知识。这本书的知识含量还体现在注意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把环保、科技、历史、哲学、人文等多方面的内容融会贯通,使青少年读者不仅可以从中吸取有关环保的专业知识、实用知识,同时还能拓宽知识面,了解历史、哲学和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激发思维潜力和创新精神。
第四个特点是本书编排形式新颖。本书在编排形式上,把全书分为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正文以科学小品为基本文体,讲述了多则古今中外有关垃圾的小故事,每个单篇可以独立成章,同时整本书又有知识的连贯性。辅助文是“小贴士”和“语丝”,附于每则小故事后,以简明扼要的叙述,介绍有关垃圾的科普知识等,犹如一个有关垃圾知识的“小百科”,起到了与正文互相补充、互相呼应的作用,既能使读者获得更多、更准确的科普知识,又避免了冗长、枯燥的单纯叙述。这一颇具创意的设置能够巧妙地调节阅读节奏,调动读者的兴趣,使读者读起来不会觉得乏味,反而觉得妙趣横生。另外,本书在版式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小读者的审美心理,采取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配有丰富的插图及照片,使本书更加引人入胜。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一句与垃圾有关的名言:“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现代人常常把这句话引申为“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可见,垃圾是具有两重属性的物质。一方面,垃圾作为人类代谢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负担,危害并困扰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日益消耗地球资源,也会通过对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可使其转化为具有利用价值的“城市矿藏”。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既是垃圾的制造者、受害者,又可以是垃圾得到妥善处理后的受益者。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读者通过阅读《垃圾的故事》,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理念,参与到对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行动中来。
(该文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论活动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