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仰望星空,践行科普

2017-11-30

科普创作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科教科学知识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读的报告全文32336字,其中出现创新59次,科技17次,科学19次,技术8次。在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提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在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二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的关键,一方面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科技队伍;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奠定科技创新的全民基础。没有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科技创新将缺少坚实的基础。科普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短板,需要切实加以重视。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17年2月6日,教育部出台《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从2017年秋季起,全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面开设科学课。这意味着科学教育正式纳入全阶段国民教育体系。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求,科学传播、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然而,与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强大需求相比,科普和科教的“供给侧”显得底气不足,主要体现在:

对科普和科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科普和科教,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关键,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但社会对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认为一线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和科教是不务正业,造成科研人员不愿做、不敢做、不屑做科普和科教,阻碍了科学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科普和科教人才匮乏。我国科研人员队伍庞大,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量质齐升。但在现行科研评价体制主导下,科研人员被束缚在科研机构内部,将“找项目、发论文”作为自己的主业,而其教书育人、造福社会的功能被弱化。既掌握科学前沿,又擅长科学传播的高端复合人才极为欠缺。

科普和科教产品良莠不齐。大城市科普科教资源集中,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则极为短缺。科学知识普及做得较好,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普及是短板。特别是成体系、有高度的科普、科教产品严重不足,部分产品缺乏科学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甚至偏离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正确方向,原因在于科普、科教产品开发过程中缺少一线科学家的参与。

科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一点我深有体会。那些认为科普是“小儿科”的人,本身往往没有做过科普,即便做过,想来也做得不怎么样。

首先,需要新创一套话语体系。面向大众的科普,应该做到基本没有公式和术语。所以,要学会把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出来,讲得足够生动有趣。这就相当于科学知识的“降维”。在“降维”的过程中,难免需要用举例子、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而不管是什么例子,都会与科学知识的本意存在差距。这时,就要努力避免过分夸张甚至错误的比喻。

其次,需要勇敢走出自己的专业领域。要做好科普,自己的专业基础一定要扎实,“半瓶水”是肯定不行的。同时,科普面向大众,光讲自身专业领域的那些知识,无法支撑科普对知识广度的要求。因此,要做好科普,就要努力走出自身专业领域的“舒适区”,广泛接触不同的学科,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消化吸收,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地。

再次,要掌握科学传播的方法与技巧。科普是“科”和“普”的结合,光有上面两点,只是解决了“科”的问题,如果要做到“普”,还要懂一点艺术,把冷冰冰的知识用艺术表达出来,把科普做得“美”一些,“温暖”一些。好多人其实不太喜欢思考,觉得这些知识离他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对他们并没有什么用,不感兴趣,也不关心。所以,要做好科普,还要懂一点教育心理学,学会怎样激发受众的好奇心,把握什么是受众需要的东西,把科普做得“抓心”一点。

最后,做科普要有一颗包容的心。科普姓“科”,但关键在“普”。再高质量的科普,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看到,仍然是失败的科普。只要做了科普,就一定要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上经常露面,出书、讲课、做报告,同行们可能会觉得你喜欢出风头,甚至认为是哗众取宠。而如果对自己不熟悉的内容说了外行话,更是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百口莫辩的“口水战”。所以,科学家做科普,“心”要大一些,既要接受周围朋友和同事的指指点点,又要对网络上的暴风骤雨处之泰然。

总之,科普不易。在中国,愿意做科普的科研人员还不多,需要细化政策措施,破解阻碍他们做科普的“心病”,让他们敢做科普、会做科普、乐于做科普。与其旁观,不如践行,不管政策环境如何变化,对国家、社会如此重要的科普事业总需要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勇敢站出来,我愿意试一试。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科教科学知识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蜗牛看牙医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饮料瓶中的云
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
梦想中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