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文字中来到语文文字中去

2017-03-07周芳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

周芳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离开了“语言”这个大花园,不能坚持“从语言文字中来 到语文文字中去”。那么在文本阅读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小说人物形象的阅读分析中如何坚持“从语言文字中来 到语文文字中去”呢?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本阅读;“语文性”;《海伯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一轮课改中,语文教学中“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现象非常普遍,有很多诸如关于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的“非语文”的追问充斥着语文课堂,这种现象已经引发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争论,甚至是批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现象呢?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语文教师对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性质把握不准,在语文教学中离开了“语言”这个大花园,不能堅持“从语言文字中来 到语文文字中去”。那么在文本阅读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小说人物形象的阅读分析中如何坚持“从语言文字中来 到语文文字中去”呢?

一、从“关键字词”入手去理解

一般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语言通常是最耐人寻味的。作为语文老师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小说质朴的语言中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去体会,在此基础上这样得出的人物形象就比较真实,具体可感,而不是教师故意贴上的“标签”。笔者在教学现代作家木心写的《海伯伯》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

师:阅读下面这个片段,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说说海伯伯是怎样一个人?(出示片段一)海伯伯是谁也不怕他的,厨娘忙不过来了,求他帮忙杀10只鸡,他便一只一只地杀。袖手旁观者还凉凉地插一句:“海爷大材小用了。”他似乎没有听见,杀完了,又去问厨娘:“那你来得及煺毛吗?”煺毛就是先把鸡浸在热水里,浸透了,就可将鸡毛拔净。(学生交流略)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的几处关键词:第一是“杀10只鸡”。厨娘求海伯伯杀10只鸡,作者在表达上用“10只鸡”而非“十只鸡”,用阿拉伯数字来表达可以更加直观,更加具体,可以突出杀鸡的数量之多。第二是他便“一只一只地杀”而非“一只只地杀”,“一只一只”强调了海伯伯帮忙杀鸡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第三便是“似乎”这个词。“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这里说明海伯伯对旁观者的话听了只当做没听见,这样写突出了海伯伯的宽容与大度,不与他人计较。第四是“又去问厨娘”中的“又”这个字。如果说前面他帮厨娘杀鸡是应厨娘的“求”,而这次的“又问”则表现出海伯伯主动去帮助他人,这种助人的热情更见一斑。综上所述,在这个片段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评析人物形象就可以防止给人物“贴标签”的弊端,同时对海伯伯乐于助人、做事认真细致、宽容大度的性格特点就会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二、从“联想或想象”入手去理解

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为避免“贴标签”的弊端,教师还可在教学中设计“联想或想象”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某一情节或人物对话展开补充描写,让学生在想象、体验和比较中揣摩言语的运用,感知人物形象。又如在《海伯伯》一文的教学中,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

师:结合下面这组对话,展开想象,补充人物说话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海伯伯的性格特点。(出示片段二)有时还考考我:“井字当中加一点,什么字?”我不识,他便道:“那是‘咚,一块石头丢在井里的声音。”(学生当堂训练,展开细腻的描写)

在这段对话中,只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在描写,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海伯伯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笔者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人物的语言描写的基础上增添动作、神态的描写,让学生在写作、交流、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海伯伯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有学生这样写:

有时还考考我:“井字当中加一点,什么字?”他抚摸着我的脑袋,眼里闪着狡黠的目光,盯着我说。我歪着脑袋,想了半天,没有答案,只得低声说道:“我不识。”只见他两眼放光,哈哈大笑起来,好半天才悠悠地说道:“诺,那是‘咚,一块石头丢在井里的声音。”

学生修改的片段中,抓住海伯伯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抚摸”“狡黠的目光”“盯着”“两眼放光”“哈哈大笑”“悠悠地说”等词语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海伯伯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海伯伯这个男仆与我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在海伯伯的眼里,他没有把我这个小主人当成“主人”,而是当成了他的孩子一般地疼爱。这种依托在言语基础上的想象描写要比单纯地分析人物对话来理解人物性格效果要好。

三、从“描写手法”入手去理解

在小说的文本阅读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一般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正面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细节描写是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中,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结合得最好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够从内容上体会人物性格,还能体会出言语形式上的美。例如在《海伯伯》一文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

父亲看小字时要更换一副眼镜,失手跌碎了镜片,海伯伯从左胸袋里掏出一副新的,父亲随即戴上,看完文件,逗趣道:“再跌碎了呢?”海伯伯从右胸袋里又掏出一副。那验光的订单也被带出了袋外。“单子在你这里?”父亲说,“我有用,当然归我”。

在“换眼镜”这个片段中,海伯伯“从左胸袋里掏出一副新的”“从右胸袋里又掏出一副”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细心与周到,更有细节描写“那验光的订单也被带出了袋外”,这充分表明了海伯伯把父亲的验光单一直带在身边,以防万一父亲的眼镜再摔碎了。这样的细节描写足以把海伯伯“细心周到”的性格特点表露无遗。另外,小说中对人物的侧面描写也能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侧面描写语段加以分析和理解。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一定要引导学生从“言语”这个载体入手,坚持从“语言文字中来,到语言文字中去”,这样就能够不失语文教学的本真——语文性。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
语文教学中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探析
通过文本阅读促进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的元认知能力培养
浅析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你看见那笑了吗?
优化文本资源与初中英语多角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