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难写之景
2017-03-07陈治勇
陈治勇
一、开篇反复,引燃情感
阿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读初中时一见此言,我立马便被它吸引了,并且瞬即背诵了下来。回过头来寻找缘由,才发现是因为朱自清在这里绘下了一个翘首期盼春的来临的孩子。他一边踮起脚,一边用手遮住眼不断地眺望着——这离不开文字运用的反复手法。在他的期盼里,我们先是感受到了春风的抚摸,再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再看到了春迈开脚步向我们走来——这离不开文字的选择,“来”和“脚步”让毫无情感的东风和春天充满了生命的律动。这还离不开文字的不断加增。文句的字数随着时间的延续呈递进式上升,不正如情感在一点点攀升,一点一点高涨吗?这短短的文字里,有着孩子,有着声音,有着画面。
若再细细分析,这段文字里更有着音乐之美。“盼望”的重音,“着”的轻音;“东风”与“春天”的阴平,“来”“脚”的上声,“步”与“近”的去声,“了”的轻声。如此,轻音与重音的相间,阴平与阳平的融合,就使文句有了跌宕起伏的旋律。这不就是一首曲调优美的词曲吗?
二、概写一笔,粗笔勾勒
文章将我们的情感引发之后,接着概写一笔,再粗笔勾勒了三幅画: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者不是游离于景物之外,而是将自我融入其中。这要归功于文章辞格的运用。“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接连三次以儿童的视觉描写“一切”,让句子鲜活灵动,情趣盎然,又很自然地引出后面的画面。而三幅画的勾勒又很好地呼应了前文,且在言语上很有特色,句末三个“了”字的连用,将情感不断推向高潮,我们似乎可见这些文字背后流露的是作者见到春山朗润,春水初涨,春阳脸红时的无比兴奋之神情: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啊——山朗润起来了;啊——水涨起来了;啊——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随着“啊”的不断延长,惊喜之情也逐渐上升。
三、巧选镜头,妙用文字
在概写一笔,粗笔勾勒,用文字呈现了一幅宏观的春天图景之后,作者开始调节镜头距离,聚焦到春草、春花、春风、春歌、春雨等景物,从不同角度描绘,最后由景及人,将春天的生命力推到最高点。
在选择这些景观描写时,作者十分注意言语的表现力。他力求让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选用都与所绘之境交相辉映,让人情不自禁地沉入到他的文字里。
1.妙用短句,交换语序
如写春草一节,其中“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两个句子,我们也可以换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满是一大片一大片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的来小草。
这样只要一个句子即可,省去了多少标点,句子也清爽干净多了。但是,当我们去读这个长长的句子时,会觉得好累,好沉闷,好单调。它容不得你喘一口气,更是把鲜嫩可爱的春草扯成了年逾八十的老妪,半点味儿都没了。而原句运用短句,交换语序,打破了单调沉闷的长句,凸显了小草的各种情状,很自然地引起我们的关注:小草的生长方式是“偷偷”地“钻”。当这两个词与小草相配时,小草就犹如一个孩子般可爱而调皮了,仿佛它在和人捉迷藏,一下子从无到有,猛然出现在你面前;小草的质地是“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音词让语言充满了鲜嫩的汁水,不再干枯无味,读之,里面浓浓的怜爱之意滚滚流淌;小草遍及的范围是“园子里,田野里”,中间一个逗号的加入让“园子里”和“田野里”变得显眼起来,我们可以分明地感受到它遍布范围之大;小草的数量是“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极言其数量之多,生命力之强。更为美妙的是,读这个句子仿佛一个孩子畅游在草的世界里,声音里充满了得意与欣喜,不知不觉,自己也沉醉其间了。
2.放飞想象,童言传情
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红的粉的白的花。
这是一种客观的陈述。我们能知道的就是花很多,颜色很多。但是无法从中获知隐藏在这些文字中的情感是什么,也很难对这个句子产生情感。
但是朱自清在描写春花时便加入了他的想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括号里的文字都是作者的想象。有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桃树,杏树,梨树”就不再是树,而是一个个争着开花,彼此推着挤着的调皮的孩子了。我们似乎还听到了一声声吵嚷:“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我先开!”“我先开!”“我第一!”“我第一!”有了“像火”“像霞”“像雪”,“红的”红出了生命的热度,“粉的”粉出了霞彩的多姿,“白的”白出了无边的广度。它们不再是一种颜色,而是一幅幅可感可触摸的画了。有了“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我们就看到了朱自清深深地陶醉在花的海洋里,连我们也沉醉在花的甜味里,对那硕果累累的桃儿、杏儿、梨儿垂涎欲滴了。
朱自清通过想象,让普通的视觉焕发出了热闹的听觉、甜甜的嗅觉、缤纷鲜活的视觉,更令人产生垂涎欲滴的“胃”觉。这一切,都缘于想象的加入。有了想象,平淡化为神奇,文字活力四射!
作为一个大作家,朱自清在《春》的语言里追求一种入境入情的感觉,追求语言的童趣化、童真化。他运用短句让语言活泼芬芳的同时,也很注意用词的本色,追求一种儿童的本真感觉。下面这个句子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这个句子完全是孩子说出来的话。朱自清将野花比作孩子们都很熟悉的眼睛和星星,而非如《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之精致典雅,这与他在《春》中追求一种儿童的视角去描绘是很有关系的,从中似乎流露出他对童年时光的一种回味与追寻。并且这个比喻极具生命力,极易令人想起那首“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的儿歌来。
3.感官聚会,修辞写情
在描绘无形无象的春风时,作者巧妙地调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感官,化抽象为具象,使春风不再虚无缥缈,而是可感、可嗅、可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是否可触?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是不是也算春风吹进你的鼻子?鸟的歌喉、轻风流水之音、短笛之声是不是可听呢?这一切汇聚在春风中的时候,你又怎能说春风无声无色又无味呢?更为巧妙的是,朱自清在笔端渗入了自己对春风的浓浓爱意,却不着一个“爱”字。没有爱意,他会用“母亲的手”来形容春风?没有爱意,他会用“酝酿”来形容气味的汇集?你是否从“酝酿”中感受到“我”被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香灌醉了呢?你是否从中感受到“我”沉醉其间了呢?“高兴” “卖弄” “呼朋引伴”“应和”这些词,哪里是写鸟,这分明是写人啊!什么叫拟人?拟人不只是一种修辞,拟人更是一种情感的自我融入。在这些文字背后,我们读到的不只是春风的味道,更有朱自清对春风的爱意,对春天的爱意。
4.热闹宁静,避免单调
文似看山不喜平。《春》的整體基调是热闹的,从文章开头一直到写春雨,文章均处在热闹状态。为避免描述风格的单调,让文章呈现出摇曳的味道,朱自清在写春雨部分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前三句热闹——“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短句中呈现出鲜活的童真味。后两句——“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趋于宁静,将热闹与宁静的转化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5.由物及人,卒章显志
在文章最后,作者为避免单调的写景,将描写对象聚集到了人,且每一个人都精神抖擞,朝气蓬勃。最后用三个排比段表达对春天的礼赞,对未来的期待。
由此观之,状难写之景我们可以采用开篇反复,引燃情感——巧选镜头,妙用文字——由物及人,卒章显志来建构文章的整体,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短句的运用、语序的交换、想象的发挥和各种感官的调动,将本来抽象的季节变成可感可触的鲜活灵动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