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下)
2017-03-07王崧舟
王崧舟
(续上期)
六、诗意的风采:个性高扬
诗意语文,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语文。语文是“艺术的空壳”,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義,语文的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有老师上《秦兵马俑》一课时,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的是谁?
第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
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第三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
第四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建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
对前三个学生的发言,这位老师或是当堂否定、或是不置可否,对第四个学生的发言,老师则是笑逐颜开、大加赞赏。为什么?因为在老师的心中有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筑就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最应该感谢的只能是这些劳动人民。”
这是教育的悲哀!语文的悲哀!更是生命的悲哀!谁都清楚,对于这个标准答案本身的记忆,也许一年、一月,甚至一周之后就可能被学生淡忘。但是,由此导致的对于自由精神的禁锢,对于独特个性的压抑,对于创新思维的摧残,却会影响人的一生。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因为,语文本身就是自由精神的载体。一部“红楼”,写尽风流,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儿童的语文世界必须得到尊重。
相反,有老师在上老舍先生的《猫》一课时,对“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一句的解读,却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师:能说说“蹭”在这儿的意思吗?
生1:是“摩擦”的意思。
师:那老舍先生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体会体会其中的不同。
生2:我觉得用“摩擦”的话,句子中的猫就没有可爱的那种感觉了。
生3:我也有这种感觉,就是猫好像不再温柔可亲了。
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绝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大家联系联系上下文,看看对这个“蹭”字还能找到什么新的感觉。(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4:我觉得“蹭”是一种轻轻的“摩擦”。因为如果擦得很重的话,老舍爷爷会不舒服的。
生5:我觉得“蹭”是一种温柔的“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猫蹭主人的腿,那是在向主人表示亲热呢。
生6:我觉得“蹭”还有一种撒娇的味道。猫在老舍爷爷面前撒个娇,要求给抓抓痒,说明猫和老舍爷爷的关系特别好。
师:体会得真好!大家看,猫这样轻轻地、温柔地、撒娇似的蹭着老舍爷爷的腿,还蹭出了什么呢?
生7:蹭出了可爱。猫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生8:蹭出了友谊。
生9:蹭出了顽皮。
生10:蹭出了它的天真活泼。
生11:蹭出了乖巧。
生12:蹭出了相互之间的感情。
师:说得多精彩啊!同学们,一个“蹭”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画面。是的,在老舍爷爷看来,猫就是他的孩子;同样,在猫的眼中,老舍爷爷就是它最可信赖的亲人。
一个简简单单的“蹭”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描写,在老师的调拨和学生的意会下,竟然咀嚼出如此丰富的感觉和内涵。本是一个平面的汉字,却在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充满诗意和想象的感悟下,一下子就立了起采,丰满起来,喷涌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是一曲个性洋溢的高歌,这是一片色彩缤纷的朝霞。
七、诗意的神韵:智慧观照
诗意语文,呼唤一种大智慧的观照和统领。诗意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智慧的结晶。所谓知识,那是看见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欣赏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所谓智慧,它看见的不仅仅是这粒沙子,更是这粒沙子背后一个个缠绵悱恻的故事,它欣赏的不仅仅是这块石头,更是蕴含在这块石头中的一个个鲜活赤诚的灵魂。
有老师上《丑小鸭》一课,临近尾声,内容是丑小鸭成了白天鹅,学生正在尽情地羡慕着美天鹅,赞美着美天鹅的时候,突然,教室的一个角落站起一个学生,漫不经心地说道:“我认为,丑小鸭没什么可高兴的。因为,她本来就是天鹅蛋孵出来的,那她长大了当然就是天鹅喽!难不成变成鸭子呀?”全班一片寂然。是的,这个学生说得没错。丑小鸭的的确确是天鹅蛋孵出来的,她长大了百分百的是一只天鹅。怎么办?学生在思考,老师在思考。
一会儿过去了,只见老师面带微笑、不紧不慢地对全班同学说道:“那位同学说得完全正确。的确,丑小鸭长大了肯定是天鹅。但是,请同学再去仔细地读读书,假如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那么多磨难,假如丑小鸭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害怕了、退缩了,重新回到了那个充满嘲笑、歧视、侮辱的鸭窝,那么你想一想,丑小鸭长大了能成为一只真正的天鹅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从学生的神情举止中,老师明白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她趁势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为那只在充满嘲笑、歧视、侮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天鹅画一幅像:
一个说:天鹅耷拉着脑袋,整天有气无力、无精打采。
一个说:天鹅见到谁都害怕,老早就躲得远远的,生怕被别人发现。
一个说:天鹅蜷缩着身体,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一边走还一边凄惨地鸣叫着。
一个说:天鹅白天都在鸭窝里,只有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敢出来寻找食物吃。它实在是太饿太饿了,它已经瘦得不成模样了。
……
老师话锋一转,说:“一只多么不幸、多么凄慘的天鹅呀。但是,在我们的故事中,这样的不幸并没有发生。丑小鸭在凄风苦雨中坚强地成长起来,它终于成为了一只真正的天鹅。”于是,师生再次动情地诵读起丑小鸭的美好结局的段落。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智慧,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一种在突变状态下精彩生成的智慧。学生从自然生理的角度解读着丑小鸭,显然,这不是文学的思维,不是童话的价值。老师则不然,她敏锐而巧妙地将解读童话的角度由自然生理转向了人文精神,她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的是一个精神生命、一个高贵灵魂的成长过程。诗意语文,太需要这样的智慧了。
我们需要关于生命和心灵的智慧,在面临知识爆炸的时候,明晰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从而指导人生道路。
我们需要一种以关怀人类作为终极目标的智慧,它是人类的福音。
我们需要语文的实践智慧,它让我们的语文拥有一种真正内在的力量。
我们需要一种高效猎取的智慧,能够在语文的广阔海洋中,采撷到闪亮的文化贝壳。
我们需要一种理性至上的批判性智慧,避免外在和内在的错误。
我们需要一种随机应变的生成性智慧,能解决语文各种结构性冲突,并将各种资源实现最优化。
我们需要不断超越的创新智慧……
八、诗意的境界:心灵对话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诗意的语文,是心灵对话的语文。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这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应有之义。
有人在执教三年级《蒲公英》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老师像变魔术一样捧出一捧蒲公英的种子,用嘴一吹,蒲公英的种子迅速在教室的上空飘飘悠悠地飞起来。同学们都欣喜地看着这些漫天飞舞的小花朵。
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小手,鼓起你的小嘴,你就是蒲公英的种子,让我们一起飞起来吧。(教室里顿时像开了锅的水,学生们纷纷张开双手、离开课桌,“飞”了起来)
师:飞吧,飞到你想去的地方。教室前方是黑黝黝的土地,教室左边是浪花朵朵的湖泊,教室右边是金光闪闪的沙漠。飞吧,飞吧,蒲公英们,尽情地飞吧。(经教师这么一诱导,“蒲公英们”有的飞到了讲台前,有的飞向了湖泊、沙漠,有的飞向了教室的后墙角)
师:我是森林电视台的记者,请问你们为何选择沙漠?
生1:因为这里金光闪闪,我们要到这里来探寻宝藏。
师:你们为什么要投身湖泊?
生2:这里浪花四溅,肯定能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
师:那么,你们呢?黑黝黝的土地可不太好玩哟,你们为什么选择它?
生3:因为这里有我们生长需要的水分、养料!(后墙角的“种子”们见老师冷落了他们,一下子拥到了台前)
这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童心和诗意一起随着悠悠飘荡的蒲公英种子,飞向了每个学生的梦想。每个学生仿佛都成了诗人,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流淌出一首首充满幻想和期待的小诗。正是这种自由、平等、充满情趣的对话,让孩子的心灵获得了一种高雅的解脱、一种畅达的飞翔、一种童话般的陶醉和幸福。
心灵对话,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安全、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与课堂文化。心灵对话,既是学生和作者的心灵交融,也是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间的生命互动。在学习《鸟的天堂》中“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时,老师以自己对学生经验的体察和对语言意蕴的敏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疑惑的机会。
师:孩子们,刚才读书时,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生1: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师:这样吧,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自读、体会)
生2:作者是黄昏时到那儿去的,这时候小鸟们都回巢了,躲在大榕树上,只是偶尔拍拍翅膀。当小鸟拍打翅膀时,绿叶就晃动起来。可是绿叶太多了,课文中说是“不留一点儿缝隙”,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是他却感觉到了“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是小鸟让每一片绿叶颤动起来,这是多么独特的感受呀!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3:课文中说“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说明这是一棵富有活力的大树,作者从它的每一片绿叶上感受到了这种勃勃的生机,所以说“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是的,每一片绿叶都是那么青翠,那么鲜亮,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生4: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这每一片绿叶在晚霞的映照下,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尤其是那新生的嫩叶,绿得鲜亮,绿得发光,让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看到“新绿”,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可爱的生命、向上的活力、自然的造化。你的感受多深刻呀!
生5:刚才几个同学都说到了每一片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生机,但我觉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许当时吹过一阵微风,这些充满活力的绿叶在风中你挤我,我挤你,不停地摇动,才让作者产生了“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感觉。
师:风乍起,吹皱一片绿色的海洋。多美的意境呀!
生6:我觉得绿叶本身并没有动,但是这满树的叶子翠绿欲滴,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夺目的亮光,作者看久了,似乎感到绿叶上的点点光斑像是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在闪烁,所以作者感受到了“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点点光斑,点点闪烁,那是精灵的舞蹈,那是生命的音符。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孩子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是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的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叶,也许是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觉。那我们就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精彩的心灵对话。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文本,他们互相倾听着、互相解读着、互相体悟着、互相欣赏着,作为引领者的老师,仿佛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知音。他时而惊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时而陶醉于学生的精辟读法,时而点化着学生的稚嫩见解,时而又提升着学生的审美情怀。
语文教学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对话让学生实践语言、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我们崇尚对话,这是因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
诗意语文,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家园。我以为,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就是安顿我们的灵魂;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就是听从发自我们灵魂最深处的召唤;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就是走向清静的彼岸净土;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就是清除文明给我们的灵魂蒙上的厚厚的尘土,让我们自然、真诚、鲜活的天性充分展现出来。
人的诗意栖居,正是这种天性的自然流露。
如果說,栖居意味着现实主义,那么,诗意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
如果说,栖居意味着物欲的满足,那么,诗意就是一种精神的追寻;
如果说,栖居意味着采菊东篱下,那么,诗意就是一种悠然见南山的境界;
如果说,栖居意味着路漫漫其修远兮,那么,诗意就是一种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
如果说,栖居意味着入世,那么,诗意就是一种出世的胸襟;
如果说,栖居意味着理性,那么,诗意就是一种激情的投入;
如果说,栖居意味着对生命的执著,那么,诗意就是一种超脱之后的自在和圆融……
没有栖居,何来人生?没有诗意,何来真正的人生?
(选自《小学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