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文品言话实践
2017-03-07袁春红
袁春红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韵味隽永、底蕴深厚的文学经典,承载着古人的灵魂与呼吸,与我们血脉相连,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深入研究学习这些文章,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举步维艰,教师教得死板,学生学得生硬。这是由于文言文已经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一些文言现象已经消失,学生理解文言的字面意思很是困难,于是理解文意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一篇篇丰富灵动的经典古文便被肢解成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虚词、实词等知识碎片,死记硬背是学习文言文最得力的方法,文言文的魅力在这样的教与学中荡然无存。
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引起我们的思考,文言文教学需要搭建一座由古代到现代、由课本到生活的桥梁,让先哲的智慧和思想自然流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本文将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三篇劝说类文言文为例,用文言文中的规劝技巧,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开发文言文语文综合实践的有效路径。
一、赏析《出师表》,学“晓理动情”规劝艺术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时,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全文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分析形势,对后主提出“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三点建议;第二部分是追叙自己追随先帝缘由,并表达出师北伐匡扶汉室的决心。针对当时的局势,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劝说对象贵为君主,说话需要拿捏好分寸,把握好尺度,既能自保,又能达到劝诫效果。所以文中先对形势进行精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三条建议,以理服人,达到劝诫的目的。为了巩固劝诫的效果,后文又详细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全文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表现了无限忠诚,情深意切。总之,运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方式,从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进行入情入理的劝说,让被劝说者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建议。
这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技巧,可以运用到如下口语交际情境中。
背景:小王和小孙是同班同学,又是多年的好朋友。但这天却因为竞争班长职位而闹得不可开交,眼看着多年的友谊就要破裂。请你对他们进行劝说。要求用“晓理动情”的规劝方式进行劝说。
同学:“孙某,这些天,有个问题我一直想不通。
小孙:什么问题?
同学:当班长得需要什么条件?
小孙:这个简单,有责任心,正直,关心同学,有集体协作精神。
同学:那你和小王为了当班长闹矛盾,够当资格班长吗?班长的职位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家,要让大家信服。
小孙脸红了。
小孙:为了当班长我们闹得不可开交,我们本身都不够资格当班长。
同学:想想你俩多年的交情,容易吗?你们曾经互助互爱,多让人羡慕呀。现在却要失去这份真情,那多可惜呀。
小王(思索):是啊,班长职位固然重要,但是朋友更重要。
结果王某和孙某和好如初。
二、赏析《岳阳楼记》,学“美言婉劝”规劝艺术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传世名篇,人们在品读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学习作者的致君泽民、先忧后乐的博大胸襟,而对文中所表达的對滕子京的劝勉以及规劝艺术少有提及。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进士,两人交谊颇厚。在《岳阳楼记》开篇第一段,作者就交代写作缘起,赞扬了滕子京的政绩。这是范仲淹有意为之,可谓苦心孤诣。南宋范公偁《过庭录》曾记载,滕子京被贬,是因为擅自动用官钱遭诬陷。范仲淹知道这次重修岳阳楼肯定要花很多钱,担心有人再次借此攻击滕子京,所以在文章一开头就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既是对他的政绩的肯定和颂扬,也是为他被贬谪再一次辩白。但是“滕子京负大才”,范仲淹担心滕子京不听自己的劝告。所以在文章第一段首先赞扬滕子京的政绩,客观上保护了朋友,主观上也让“罕受人言”的滕子京内心愉悦,在此基础上,再对滕子京进行劝勉和规谏,应该更容易接受。
还有,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后,他“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此消极情绪,不利他在官场生存发展。所以在后面文章中,范仲淹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并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朋友。
果不其然,范仲淹的劝诫还是奏效的。范仲淹这篇为滕子京歌功颂德的《岳阳楼记》一经流出,滕子京顿时获得宋仁宗好感,庆历六年秋,调滕子京到有小汴京之称的徽州任知府。
如此美言温婉规劝,用诚恳的赞美之词,就劝说对象的某方面进行认可并且赞誉,使劝说对象从内心高兴。对方更容易接受劝说者的观点,达到劝说的目的,这种美言委婉规劝的劝说艺术,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这样借鉴。
背景:一个漂亮的女人被一位老人撞倒,女人名贵的衣服被刮破一道口子,女人不依不饶,要求老人赔偿一千元钱。请你以路人的身份,委婉地进行劝解。
路人:阿姨,您消消气,这件衣服质地真好,刮破了是可惜了。
女人:(气哼哼)是呀,这衣服是名牌,花了五千元呢。
路人:名牌到底是名牌,您本身长得就漂亮,穿上这件衣服,更好看了。
女人:(有点不好意思)哪有呢?只是我太喜欢这件衣服。
路人:您看,这个老人也不是故意撞你。这事就算了吧。
女人:算了吧,人老了,也不容易。
路人:阿姨不仅人长得漂亮,心眼也好。
女人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三、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类比推理”规劝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战国齐相邹忌,用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广泛听取人民意见的故事。文章先写邹忌与许公比美,邹忌“三问”,妻妾客“三答”,引起邹忌的“三思”,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做了三种类比:“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然后广开言路,国家因此变得强盛。
这种“类比推理”劝说方式,用身边小事设喻说服别人,由己及人,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由治家之道联系到治国之道,循循善诱,既让人感到亲切,又将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被劝说者不自觉地领悟到劝说者表达的意思。这种劝说方式,往往收到比直谏更好的效果。
这种规劝方法,可以运用到这样的交际环境中:
一个学生早恋,老师进行规劝。
老师:葡萄还小,摘下来吃是什么滋味?
学生:是酸的。
老师:等葡萄成熟了呢,那又是什么滋味?
学生:是甜的。
老师: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等到成熟了再享受呢?
……
学生听从了老师规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注入生活这一泓清泉,教学则能拓宽思路,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发语文综合实践,除了将文言文与口语交际教学相融合,还可以把文言知识融进更多的生活元素,比如文言文与成语教学融合、文言文与作文教学融合等。这些教学尝试,使文言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再势单力薄。文言文教学不再以生硬的面目示众,文言文中的文字也变得温存起来,课堂就会焕发出青春活力,常教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