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的应用

2017-03-06朱桂花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3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抵抗多态性

朱桂花

(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趋势。周围血管疾病,脑梗死,缺血性冠心病等为典型心血管疾病。该门类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且已经成为了导致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由此能够看出,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全面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现就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中的进展情况加以阐述,现综述如下。

1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有着相当显著的抗血小板效果。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将血小板环氧酶乙酰化。丝氨酸基为该药物的作用点。在血小板中,含有大量花生四烯酸。在环氧酶作用下,花生四烯酸会声场大量前列腺素非稳定物质-内环过氧化物。在PGH2和PGG2作用下,以血栓素A2为合成酶为条件,产生TXA2,其对于血小板,有着强烈的凝集性。

血小板对于阿司匹林有着较强抑制作用。单次给药325 mg,就会令近90%的环氧酶失去活性。作用维持可达8~9 d,和血小板寿命相似[1]。

2 阿司匹林抵抗机制

2.1 定义

迄今为止,医学界对于阿司匹林抵抗尚存在争议,结合临床治疗效果,阿司匹林抵抗能够被定义为:患者虽说依照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中的推荐剂量(75~325 mg/d)使用阿司匹林,但依旧未能避免动脉血栓事件发生,约有最高57%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之后,出现无显著反应或“抵抗”现象。

2.2 COX1基因多态性

有学者指出,差异化个体有可能存在COX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这种情况会影响COX1蛋白结构,对阿司匹林抑制敏感性造成影响。SNPS和阿司匹林药物治疗抵抗性的关系依旧需要大量实验支持。

2.3 ADP、血小板胶原等敏感性提升

有学者在实验中发现,近半数的血小板聚集浓度,和阿司匹林抵抗患者/感染者的中分别为0.91 μg/mL和0.458μg/mL。使用ADP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结论。

2.4 COX2

COX有两种异构体,分别为COX1和COX2。阿司匹林对于COX2的作用是COX1的1/170.COX2的表达稍增加,阿司匹林就不会对TXA2生成产生完全抑制作用,进而引起“抵抗”。不同患者COX2血小板内表达程度存在差异,所以,推荐血小板不被阿司匹林抑制COX2为引致抵抗的因素之一。

2.5 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为血小板活化最末端通路,当前已经发现,血小板糖蛋白IIIa有两种等位基因。PLA2基因携带者对于阿司匹林抗栓效果敏感性不强,该类患者出现冠心病的机率更高。

3 使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和剂量研究

3.1 阿司匹林安全性

迄今为止,尚无公允性证据证实剂量为75~150 mg/d阿司匹林会提升杂脑出血经的发生机率,国外多位学者研究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有抗栓协作荟萃性分析指出,阿司匹林增加颅内出血绝对值为:1000例患者3~5年使用阿司匹林,就会增加1例。

3.2 阿司匹林剂量研究

目前,关于阿司匹林最佳使用剂量一直饱受争议。欧洲专家共识文件称,小剂量75~100 mg/d使用阿司匹林足可以起到临床效果,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增加副作用。但也有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心血管疾病高危者长期使用大剂量(>162 mg/d)的阿司匹林,死亡率显著下降。但从临床上来看,尚未发现大剂量使用该药物比小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降低血管事件发生率。

3.2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相关应用

3.2.1 一级预防作用

截止到当前,通过女性健康研究和医师健康研究这两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中的经典研究证实,在男性患者使用阿司匹林之后,第一次出现心梗的危险性下降了44%。女性第一次首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减少24%。其能够令老年女性病患取得多重收益。也就是说,在使用后,第一次发生心梗的风险降低34%,第一次出现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30%。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病患出现心血管事件概率越大,使用阿司匹林后收益越为显著。

3.2.2 二级预防效果

当前,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中所发挥出的效果相当明确,有近100项随机调查指出,在高危心血管病患中,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可令严重心血管联合事件发生率下降25%。在此其中非致死心梗/卒中风险下降1/3和1/4.心血管死亡率下降1/6.其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逐渐得到重视。在ISIS-2实验中可见,阿司匹林在治疗心肌梗死方面效果显著,在使用阿司匹林后,血管性死亡率下降23%。值得说明的是,在治疗期间内,没有出现严重出血性并发症,减少死亡率,远期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血栓形成机制相当复杂,不但和血小板聚集水平息息相关,也和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血小板活性存在关联性。阿司匹林仅能够利用抑制环氧化酶加法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如果能够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也许可以取得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进而更好的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在日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差异化剂量与机制的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为理想治疗方案。

[1] 廖玉华,杨天伦,高传玉,等.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专家建议[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9):919-921.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抵抗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CLOCK基因rs4580704多态性位点与2型糖尿病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iNOS调节Rab8参与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