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即平衡
——由存在主义哲学观引发的思考

2017-03-05陈贤望温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湖南包装 2017年2期
关键词:设计文化

陈贤望(温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设计即平衡
——由存在主义哲学观引发的思考

陈贤望
(温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设计学是一门交叉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本文试从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语境研究为切入点,结合中国特有的东方哲学思想,提出关于现代设计的“设计的平衡”这一逻辑基点,从多元的文化视角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设计如何得以实现。

存在主义;设计平衡;东方哲学;设计逻辑;本土化设计

设计学是关于人类创造性行为的理论研究,并伴随着功能性和审美性互求互证的动态过程。由于设计学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属性使得设计同时包含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色彩。设计需要和谐,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社会是人之社会,世界亦是人之世界,设计需要考虑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芬兰一代建筑设计大师Alvar Aalto(阿尔瓦·阿尔托)曾说 :如何在地球上创造一个天堂是设计师们应尽的责任。因此,本文提出“设计的平衡”这个设计本体论哲学思想下的设计文化观。下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1 设计的概念

“设计”从古至今即有之。从历史的发展水平和主要特点,我们可以将人类发展分为4个时期: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现代设计”毫无疑问是起源于西方的。工业设计从William Morris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起,经过包豪斯的设计革命到现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1]。随后,西欧各国的设计流派、设计组织等便成百家争鸣之势大放异彩。尹定邦先生曾在《设计学概论》一书中就中国设计的发展脉络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简而言之,自人类祖先在原始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在使用打磨石器的那一瞬间“设计”便已经自然而然地呈现了。同样,王受之先生在其《世界现代设计史》一书,以及何人可先生的《工业设计史》一书中均有详细的阐述。

我们知道中国的现代设计(包括现代设计教育)是从西方引进的,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所谓的现代设计便也随之涌入国门。在此之前国内用“工艺美术”代替设计一词。庞熏琹、陈之佛等老前辈们对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二老许多关于设计理念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得益于西方。我们没有现代设计,所以我们只能“引进”。然而可笑的是国人往往过于聪明,在明知引进不了理念和技术的态势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其认为“后娘”,于是出来了众多的“山寨”产品,有些人认为这便是一种极佳的创造。在屡屡碰了钉子之后,似乎有所反思:意识到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苦楚,长此以往,何谈“中国创造”,有的只是“中国制造”。时代总是在不断地创新与弃旧中前进。纵观当今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浪潮中,提倡“本土化”和“原创性”几乎成为一种不约而同的主张。对于中国而言,我们有着深厚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挖掘并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退回到事情的本身去梳理清楚事态自身所存在的逻辑。本文立足于哲学的层面去探究事物本质的原因所在,其研究价值虽未必能立竿见影式地物化为技术,但最起码能促成思想上一种强而有力的反省。

2 设计的平衡

现代设计首先当是作为设计的本身而存在,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现代设计最显著的存在方式即是体现在系统化设计流程里。因系统化蹴就了设计的平衡逻辑。系统化设计思想于20世纪70年代有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主要是指系统化设计方法是把对象看成一个完整的技术来使用,然后使用工程方法对系统各要素进行分析和综合,使系统内部协调一致,并实习用于环境相互协调,以获得整体最优化设计[2]。“平衡”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设计的平衡,它不仅指设计是处在市场与文化、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平衡,更是指设计的本体是感性与理性、精神与物质、观念与行为、能指与所指间的平衡。简而言之,设计就是一种平衡,延续平衡或者创造新的平衡。这里要谈的“平衡”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释义,形而上来讲则是一个庞大的哲学概念,是系统论与矛盾论相结合的大概念。

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处于不平衡状态,而平衡即寓于不平衡之中。平衡与不平衡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并且由事物内部的矛盾所决定,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平衡论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平衡”是将“系统论”与“矛盾论”结合起来后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所谓“平衡”,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是从“矛盾论”的角度来看,矛盾论讲的是“关系”问题。它反映在平衡的语义上是“衡”。从“关系”的角度来看,和谐即平衡,不和谐即失衡;统一性占主导地位则是平衡,对立性占主导地位则是不平衡。所以,平衡的第一个意思就是指“和谐的逻辑”。其二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系统论主要是从“要素”上来分析,反映在语义上是指“平”。从要素的角度来分析,“各个方面或者各种要素都适应某一主体的要求”则是平衡,不适应则是不平衡。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平衡这一概念既反映了“要素”的作用,又反映了“关系”的作用。它是将系统论与矛盾论两种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桥梁。之所以选择“平衡”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恰恰就是因为它在语义上反映了“系统论”与“矛盾论”两大方法论的内涵,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和谐观”的意味。

2.1 设计的“平”

“设计的平”着重讲究设计的系统化的创造和谋略。“系统”一词,源于古希腊语“σνδτημα”,由两个希腊字母构成,表示“站在一起”(stand together)或“安置在一起”(place together)的意思。这个意思与偶然堆积的意思相反,表示按一定的关系结合起来的意思[3]。“有思想”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有物便是内容,有序便是系统(梁启超语)。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这三大支柱设计产业基本上涵盖了当下整个设计领域的范式。再细化来说:如城市建筑与规划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媒体交互设计、染织服装设计、展示设计等等都只是各自研究方向和侧重点不同罢了,但几乎没有一种理论体系可以将其各自为家的。在当下社会生产力愈来愈发达的节点上致使社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进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积极进取。正因如此,也越发体现出社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现代设计系统化是一个大概念,牵扯到的不仅仅只是设计流程和设计系统本身的构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诉诸在“非物质设计”来体现的。这即是说现代设计的包容性和前瞻性愈来愈强了。美国的现代设计在我看来基本上可以看做现代设计之包容性的最佳典范。

王受之先生在一次论坛中曾提到,就中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中国现代设计发展之路当可参照美国的发展模式。仔细回想,这话是有些道理。其一,中国有中国所特有的国情和文化根基,地域庞大、人口繁杂、经济结构呈多元化趋势,这些特点较之美国颇有相似之处。美国在现代设计的汇集中体现出了很好的包容性,任何流派、任何风格、任何主张、任何新技术新工艺等都可以接纳,“先吸纳后消化再创新”这似乎成了美国现代设计之所以能够无中生有的标签之一。相信中国的今天乃至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不难可以做到海纳百川。但光有“容纳”而没有容纳后的再创造,这是相当危险的。一直以来,何以中国一向被外人看做是制作加工的基地,久久未能褪去扣在头上的“中国制造”帽子,撇开部分的政治经济因素外,关键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所以说,中国今后的现代设计发展将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现在,业界许多人士都振臂高呼: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文化之路。那么何谓“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呢?在现代设计的各个专业方向的领域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呢?依靠什么?同时设计观念上的局限也是致命的。“观念”是一个很可怕的语汇,因为似乎无人知道到底需要多久的历史和多深的文化,以及多宽的习惯尺度才能塑造出一种强而有力的“观念”。社会生产力的提升需要观念的变革,观念更新刺激需求合理化,合理化需求强化科技进步,先进的科技意识促进体制革新,完善的体制孕育出与时俱进的现代设计,独特的现代设计让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大放异彩。现代设计本就是一个互求互证、互为因果的事态过程,设计的范畴很大且正在逐渐的扩大中,“大设计”需要“小思辨”,小思辨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越小越好,越细越精。用简约化解繁琐的思维来以柔克刚。杭间教授曾说过一句话:小,实则是一种更大的关怀。

美国的现代设计发展之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就可以一味地照搬照抄美国的模式了。众所周知,美国在现代设计的发展道路中也产生了一些设计发展中的错误,甚至有些错误还是相当致命的,比如:现代汽车工业的革命性生产和制造,再如能源的消耗过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这一点上而言,我们庆幸已经意识到,并紧紧跟随现代设计的新步伐,倡导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低碳设计等。

2.2 设计的“衡”

设计是什么,为什么设计,设计该怎么做,纯概念和纯定义的探讨难免流于空乏。其一,设计本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阶段性释义;其二,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包容性很强的范畴。所以说真要较好地理解什么是设计的话,站在新时代发展的角度上,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设计”毫无疑问是一种人为事物的哲学,是一种思维和态度;另一方面,形而下者谓之器,从形而下细化地来说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人类活动,人们设计出来的成品集结了功能性、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完美统一使之必然。

譬如,关注环保问题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以及使产品与产品之间在功能和形式上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的人机环境,由有形产品的设计扩展到“体验设计”、“非物质设计”等无形产品的设计等,并促使设计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然而,由于旧有学科规范的桎梏,再加上人类科学技术快速的更新换代。大多数设计学研究仍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沟壑,对设计学进行立体的研究。如果说现代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化的学科体系,那么当我们迷失于前进路途中的盲点时,退回原点去找寻一些新的思想基点也正是一种迂回的前进。

3 设计是平衡

现代设计的最佳点在于平衡。大范畴来讲是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即人为事物的平衡。所谓人为事物是指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事物,它不是自然界固有的。我们把物质文明称为人为物,把精神文明称为人为事,现代设计即是架起这两者间最好的桥梁[2]。在矛盾中寻求种种应有的平衡关系,即在“道器”之间谋求前瞻性与包容性的“易”和“守”的平衡。

设计的创造者是人,执行者也是人,使用者还是人。所以,别具一格的设计思维的产生才是现代设计的新天地。设计思维并不会凭空产生,设计思维的产生当是由众多因素共同使然的结果。甚至可以这样说:有怎样的文化便有怎样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曾说 :自然的人化便是文化。由此看来,“文化”确实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一个大范畴。现代设计的生命源动力来自于“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然而文化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概念,特别是本土化的传统文化。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都概莫能外,皆须“本土文化”的植入方能更好地体现出设计成品的价值与魅力。

如何挖掘并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道路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无论是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低碳设计等它们的本质是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展开的,只是切入角度不同而已。站在哲学层面来说,所谓的“以人为本”事实上也就是“以自然为本”的具体化。因此,现代的设计体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和谐观”。然而,“和谐”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一直遵循的思想基点。在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统摄下去思索并发展现代设计,是一股强大的能量来源。

4 结语

柳冠中先生曾说: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我们不妨将设计提升到哲学高度去阐释,不难发现设计绝非只是针对现有社会的需求去提供一个直接而短促的答案,更要懂得去挖掘潜在的不易觉察的社会需求,并且针对这些需求,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前瞻性和包容性如同现代设计的左右手,毕竟,设计要走的路还很长。中国的现代设计当强调在“文化自觉”的意识下能够“和而不同”地去解构设计语义的内涵并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中国的工业产品设计,只有走自主创新的路子,才会有出路;只有在自主研发基础上的“中国制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

[1]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序言.

[2] 邹慧君,蒋祖华.趣谈无所不在的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066.

[3] 教育部社科研究思政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51.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Y2015 33116)。

陈贤望(1984-),男,温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

院讲师、硕士。E-mail:mark1231@126.com

2017-04-20

猜你喜欢

设计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