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终评结果和评语

2017-03-04

江南 2017年1期
关键词:蘑菇小说时代

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获奖作品

中篇小说奖

《蘑菇圈》 作者:阿来

(《收获》2015年第3期)

中篇小说提名奖

《所有路的尽头》 作者:弋舟

(《十月》2014年第2期)

《世间已无陈金芳》 作者:石一枫

(《十月》2014年第3期)

《我准备不发疯》 作者:祁媛

(《收获》2015年第5期)

短篇小说奖

《野象小姐》 作者:张楚

(《人民文学》2014年第1期)

短篇小说提名奖

《归来》 作者:黄锦树(马来西亚)

(台湾《短篇小说》杂志2014年12月号)

《眼泪石》 作者:蔡骏

(《江南》2015年第6期)

《金刚四拿》 作者:田耳

(《回族文学》2015年第3期)

中篇小说奖

★8票

《蘑菇圈》

《收获》2015年第3期 作者:阿来

毕飞宇:阿来的《蘑菇圈》很醒目,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选择。小说的跨度有一个甲子,对一部中篇来说,危险性很大,有瘦长条的焦虑。阿来却稳打稳扎,写出了气象。

李敬泽:一种博物学目光构成了阿来近期小说的内在机杼。这种目光里既包含着现代性逻辑:指认、分类、发现、进化,也同时包含着一种反现代性的情感:人与植物、草木之间移情的、寄托的、比喻的、诗学的关系。

《蘑菇圈》亦当如是观。阿来在小说中既思考藏族的文化命运,又思考人性——他总是能够出人意表而又精确地在复杂的身份中找到一个作家的立足之处。

苏 炜:近时读了太多当下网上流行的粗俗汉语写作(好几篇入围作品也难以免俗),我一直期待读到一种空灵、纯亮的汉语表述。《蘑菇圈》从布谷鸟的鸣唱开始,让我听到了那个汉语叙述的“庄重的停顿”,一个空灵的声音。此作其实是一个大的历史叙事,借蘑菇圈的特异故事写了人物命运(包括民族命运)在一个时代的流变。羊肚菌—斯炯—胆巴—“刘工作组”,以这样几个意象和人物串起了西南藏区几十年的翻覆沧桑、真实世变。此作的长处不是结构(作为中篇,结构有点散漫),而是叙述。作者毕竟是“老姜”和“老枪”,此文读来行云流水,笔调冷静,意境清丽,细部精彩且又跌宕多姿。写大饥荒遇“鬼”而获益获救的一段,读来令人揪扯魂魄,是那一段少为人言但必定刻入历史骨髓的史实的生动记述,却因为“蘑菇圈”的新异切入点而不显突兀刺眼。相比之下,后半段“蘑菇圈”走大运的大段后续故事,反而显得有点行笔匆匆了。

陈建功:一个藏族女人的一生,小说具有经典性,展示了人性的力量和民族的思维特色,又浓缩了时代的演变和当下危机。最素朴的哲学,用最具分寸感的方式予以表述。藏地风情写得令人倾倒。堪称名篇佳作。

金宇澄:围绕蘑菇的恩怨,作者笔底的时代冲突,注入了醒目的诗意,人间纠葛也柔化为一种善意回旋、民歌风范,蜿蜒跨度六十年的习俗史,大篇幅的体量,读来却轻灵,毫不漫长。

施战军:藏区的中国故事,历史变迁和现实情境的互相参照,忧患今日和相信未来的心灵对谈。

程永新:小说围绕藏族少女斯炯与她守护的蘑菇圈,讲述了饥荒、“文革”以及改革开放这样的大时代变迁怎样强力地在藏族的一个村落里发生影响。阿来为个体,尤其是少数民族个体在时代中的价值坚守以及对自然的守护立下了一个传记。小说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斯炯,一个赖于土地生长,却因此富有神性的藏族女性形象。

★5票

《所有路的盡头》

《十月》2014年第2期 作者:弋舟

毕飞宇:从大处说,弋舟的调性好,这是一个有可能的作家。《所有路的尽头》是类型小说的路数,弋舟却写出了深邃和纯度。

李敬泽:是个中篇,但其实有长篇的体量。处理极复杂的精神困境,野心很大——但这篇小说的问题其实也就在于野心太大。图穷匕见,但这个匕是否足以了结这个主人公和了结时代的精神困境?最后归结到诗人那里,难免让人感到直接和“文艺”。

但这篇小说确有力量,这种力量主要来自弋舟那种执拗的、拒绝旁顾的专注,这使小说获得了说服力。当然,颇具技术难度的叙述者的设置和展开,也从根本上保证了小说的艺术品质。

苏 炜:这是此次全部入围作品的阅读经验中,唯一一部让我“坐不住”的作品——从“躺着阅读”“坐着阅读”到“站起来阅读”。

这是“一代人”的寓言,也是一首关于那个逝去年代的挽歌,一个为时代与人生的“招魂”之作。

“可他成功地死了,我还没有。”在作者仿佛醉人醉语却不动声色的叙述语调中,贯穿着某种时代性的锥心之痛。作品在一个自杀者(邢志平)的心史追踪过程中,以一种貌似琐屑的个人叙事,写出了一篇蕴含诗情的宏大叙事。带着具有相当距离感的叙述视角(因为“我”与“他”本来并不熟悉),那个逝去的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史诗情怀,被搅缠在围绕“我”和“弱阳性”的“邢志平”之间那些似远却近的人物关系中。酒色男女、分分合合,离乡还乡、成功失败,有微末、卑微的细节心理刻画,更有宏大、渊深的哲思升华。和很多此次的写实作品一样,小说通篇都写到了那个无处不在的雾霾。但在这个“空气中都是玩笑和恶作剧”的当下世道里,作者写出了“和整个时代的正面相遇”——小说中的“我”在两天之内“重温了一个时代”;作为阅读者的“我”(“我们”),也在回味和反省着“代表着一个时代和一种价值观”的过往。当作品最后的“包袱”抖开——最终造成主人公自杀的、压断骆驼脊梁的那最后一根稻草,竟然是那个在“邢志平”心目中代表着那个时代最大的崇拜和最耀眼光环的“诗人”人物,实际上在“那本书里”入不了章节——历史老人的品评中“完全没有位置”,“卑下者的徒刑已经服满了”,“一个人一无所有的孤独,最终都被摔在了海之深处”。作者透视历史的冷峭眼光,在这里乍然闪现了!作品的思想力度,也由此敲出了最强音——读到终卷,在读者面前崩塌的,岂止是那个“回不去”的逝去时代的光环,更有令人坐不住的观照过往与当下的冷静思索和前行的观瞻。“你看到了,我还没到头儿。”这个题为《所有路的尽头》的作品的结篇,正因为“还没到头儿”,所以,它让它——他和她,我们,还可以触到一丝暖热,看到一线曙光和“希望”。

此作欠缺之处,是人物对话。几乎所有对话都不是人物的个性化表述,而是作者风格的语言。

程永新:今天看似成功的富商刑志平,曾经亦是怀有信念和伤痛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精神的失落从未找回,最终以延缓的姿态给我们的主人公致命一击。弋舟的小说写出了一代满怀理想的知识分子在走入另一个时代中的迷惘与绝望。

★5票

《世间已无陈金芳》

《十月》2014年第3期 作者:石一枫

李敬泽:石一枫如果对陈金芳更具“同情的理解”就好了。当然,他已经尽力,但他或者小说的叙述声音越不出自身的世界观。

这部小说确实和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构成了对比,那种巴尔扎克式的活力和欲望,但它也确实表明了北京不是巴黎、这里昔日的贵族也不是那里昔日的贵族。

——有价值的、值得深究的文本。

陈建功:一个卑微者在拜金时代的觉醒与毁灭,生动传神的语言浓缩了这个时代的乱象与人物百态,堪称为世相人性与人心的展陈。

金宇澄:小说如一种见识世道人心的万花筒,人与城市的变化,柳暗花明,步换景移,有如奔波于原始森林里狩猎,条件与悬念,黑白互换,此消彼长,可读性很强。

袁 敏: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北漂女孩”奋斗、挣扎、追求,最后梦想破灭,自杀未遂的辛酸故事,塑造了一个闯进大都市,踏入上层社会,发誓要活出个人样的农村女孩陈金芳的形象。而小说中与陈金芳相对应的我,却是一个活得率性、内心崇尚自由的人,他鄙视和抗拒人们眼里约定俗成的“成功学”。这个人物其实更有意思,他的人生哲学从某种意义上抨击了当下社会价值标准的单一化,折射出当下“成功学“的狭窄。他冷眼旁观陈金芳这个时代“弄潮儿”的自我膨胀、迷失与沦落,内心是不屑的;但少年时期,陈金芳在窗下听他拉琴的遥远记忆,又让他无法将这个女孩完全从心中抹去。小说在这种人物内心的复杂纠结中,让明朗的主旨有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游移,而这种游移赋予了小说更多元的走向,意义就拓展了。

程永新:与众多底层人物的奋斗悲剧不同的是,陈金芳的悲剧并不只是对物质追求的失败,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追求的失败,陈金芳一生跌跌撞撞,以看似愚昧又危险的方式勇猛向前,不过是为了“活得有点儿人样”。失败几乎是注定的,而悲剧性的努力却另有一种哲学意味的美。

★5票

《我准备不发疯》

《收获》2015年第5期 作者:祁媛

李敬泽:这一篇可以与《所有路的尽头》對读。祁媛没有总体性视野,孤独具有充分的具体性。

作为浙江的年轻作家,她不像弋舟、石一枫那样成熟,但显示了准确有力、令人悚然地雕凿经验的能力。

苏 炜:本来,已入选的《所有路的尽头》写“自杀”,此作写“发疯”,作为入围评奖作品似乎太有同质性,但是把阅读过的中篇笔记重新浏览一遍,反复权衡之下,我还是忍不住把此篇收入我遴选的“优秀作品”项内。实在是因为,此作的整体叙述格局堪称完美,叙述语言上佳,叙事手法纯熟,而叙述情境的像层层洇染一般的自浅而渐深、自淡而渐浓的推进,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进入规定情境,“相信”“我”的“发疯”是或迟或早必定要发生的。——从让人匪夷所思的“疯妈”到迷幻的“疯我”只是咫尺之遥,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和寓言性跃然纸上。篇末那个与“断头”对话的诡异片段,“疯妈”那段大篇幅的慷慨陈词,反而透出了此作的深邃寄意与作者的人文关怀的悲悯胸襟。

金宇澄:叙事自由自在,叠床架屋,滔滔不绝,人物由幽默逐渐过渡,直至失常,甚至占据整个空间,触目荒诞,也极为真实。尤其一气呵成的叙事底气,可圈可点。

袁 敏:投给祁媛的这一票,在我有一个纠结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在投票现场似乎只是一瞬间的冲动,但实际上在心里早已来回翻了数个跟斗。郁达夫小说奖的评奖特色是公开透明,我想就索性把自己的心理历程也透明地写出来吧。

这次的备选作品,中篇小说实力水准整体强于短篇,因此也更势均力敌,难分高下。阿来的《蘑菇圈》毋庸置疑地优秀,若拿大奖,实至名归。第一轮投票时,我就投了《蘑菇圈》和其他三个中篇小说。因为大奖加三个提名奖,只能投四部小说。祁媛的《我准备不发疯》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小说,写到极致,无可替代。但这部小说毕竟更多关注的是个体生命,与那些承载更多社会意义的小说相比,格局还是小了一些。所以在必须权衡取舍时,我忍痛割爱。然而,选票交上去的一瞬间,我听到心里有个声音在喊:你放弃这部小说,你会后悔!一刹那的犹豫后,我做了一个反转的选择,我拿掉了《蘑菇圈》,改投了《我准备不发疯》。我相信《蘑菇圈》不差我这一票,而祁媛,可能会因为这一票而上榜。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没错。《蘑菇圈》依旧获得大奖,而祁媛因为这一票而过半数,获得提名奖。

程永新:现代人的孤独来自于思想上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现代人的痛苦亦是来自于自由的思考。祁媛小说中的主人公处在疯母亲、男友、好友等各种不确定的关系当中,最终不得不直面自己的孤独。疯狂的种子隐藏于主人公的身体里,时刻准备着。

★4票

《斧头剁了自己的柄》

《收获》2014年第3期 作者:王手

马 原:这篇小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特点是高度形而下,挺好读,又有很多经典小说的元素在里面,有悬念,甚至有玄机。形而下的好处就是它是可感的,能够增加质感,你能把握,而且有悬念,你就会读下去,会有去猜测故事走向的欲望。我现在对太重的小说有种抵触,而我们的小说在全世界也独树一帜的地方就是写得太重、主题太大,小说里要承载的东西太多,这篇东西没有这个问题,因此比较欣赏。

陈建功:一个设局讨债的故事写得如此精彩,很难得。更难得的是设局者最后人性和良心的发现与自责,使故事升华到一个境界。

袁 敏:读这部小说像在看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悬念重重,疑窦丛生,情节扣人心弦,高潮层层推进,结局更是出人意料,又令人伤感痛心不已,让人看得透不过气来。小说结构精致,语言精练,人物内心刻画精准,是一部可以作为小说经典范本来剖析的佳构。

★3票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天涯》2015年第3期 作者:薛忆沩

毕飞宇:薛忆沩是一个很独特的作家,对公众来说,他有些怪。这篇小说对混乱的呈现打动了我,它使混乱上升到了虚无。

苏 炜:此作的特异性、异质性是它入选的理由。在文体意义上,有一种久违了的先锋、实验性。碎片化、平面化的都市人生,仿佛是呓语式的内心独白,写出了某种卡夫卡式、加缪式的人际疏离感和社会陌生感及焦虑感。从逃离“这样的生活”的妻子落笔,通篇都是“我”在“这样的生活”里的“逃离”却无以“逃离”。失语与隐喻贯穿了全篇。“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确实是个世纪之末的“特别的日子”,但这个“特别的日子”行走全篇却见不出任何“特别”——“逃离”平庸却只能安于平庸,“活着就是胜利”;价值与信仰的追问最后都只能落到这个“逃离”上,“‘虔诚的基督徒是一件质地很差的时装”;整个九十年代都是他(“我”)对八十年代的“逃离”,那么九十年代的最末一天,也即是“世纪末”那一天呢?这个“特别的日子”将会有什么发生?读者期待着那个穿过都市破碎的影像走向家门的“我”的发现……篇末留下的空白与省略,对于读者却又是不言而喻的。

★2票

《哀伤书》

收录于小说集《哀伤纪》 2014年出版

作者:钟晓阳(中国香港)

陈建功:此系香港女作家钟晓阳新出的作品,充滿了人生的苍凉和无奈,此作不仅止于情事,而且有许多人生的遭际和感伤。

金宇澄:气质与郁达夫接近,异域背景、虚无的主题,都似一种面对老友的亲切,梳理人生的亏欠与沉痛,看不到技术层面的努力,却涌动着感人的文学,描绘精致,信息量强大。

★1票

《汤因比奏鸣曲》

《大家》2014年第4期 作者:宁肯

★1票

《声音史》

《十月》2015年第1期 作者:罗伟章

毕飞宇:《声音史》是我渴望写的作品,一直没写出来。我喜欢这篇小说,天老地荒。我支持罗伟章。

★1票

《阅读与欣赏》

《人民文学》2015年第3期 作者:刘建东

★1票

《墓园里的春天》

《江南》2015年第5期 作者:陈仓

袁 敏:《墓园里的春天》是一部接地气、有情怀,贴近现实生活,戳中社会热点的小说。作者陈仓是近两年来创作势头很猛的一位作家,他来自陕西大山深处,却在大都市上海扎根。他的进城系列作品,聚焦农民进城后的内心撕裂,在大都市无根的漂泊感,进入新商业社会后无所适从的悬浮和焦虑,引发进城打工者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无数人泪奔,被誉为“一代进城者的心灵史,一个大时代的伤心碑”。这部小说集中体现了陈仓小说创作的特点,既有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厚重的生活底蕴,又瞄准了时代的大众痛点,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

★0票

《平原上的摩西》

《收获》2015年第2期 作者:双雪涛

★0票

《老闺蜜》

《收获》2014年第2期 作者:须一瓜

★0票

《种桃种李种春风》

《人民文学》2014年第1期 作者:余一鸣

★0票

《第四十圈》

《人民文学》2014年第2期 作者:邵丽

猜你喜欢

蘑菇小说时代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爆图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蘑菇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蘑菇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