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作谈
2017-03-04蔡天新
蔡天新
蒙《江南》杂志同仁厚爱,从2008年第2期开始,连载了我的《小回忆——毛时代的童年》,至翌年第4期结束。其间我曾在剑桥大学访学三个月,因此后半部分是在英国写成的。动笔是在曾经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以后,那时我感觉自己成了孤儿。这是我第一次描绘中国的生活,从出生到十五岁考上山东大学,可以说用孩子的眼光去回味那个特殊的年代,也试图描述某些业已消逝的浙东乡村民俗。
2010年春天,三联书店配图出版了《小回忆》,版式朴素而雅致,目前库存已归零,美国亚马逊网的售价高达85美元,是原价的40多倍。部分篇章已被译成法语,此书的增订版(多出两万字)已由三联书店初排版,旧金山有一家出版社也对繁体字版颇感兴趣。
《小回忆》出版以后,意外地获得了好评。《新京报》读书版用两个版面予以推介,《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报》更是用了三个整版。再后来,我收到全国各地一些读者的反馈信息,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尤其是一些大学校友,他们中间有的从事出版业。我却一直犹豫,因为山大非北大、清华,恐怕除了校友以外感兴趣的读者不多。
直到几年以后的某一天,我才突然想到,我的大学还有两个亮点:其一,少年大学生的成长史;其二,如果把学理从文的经历写出来,可能对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老师有借鉴作用,尤其是在文理分科已久的当下。与此同时,也有望引起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们的共鸣。
于是,我利用2015年寒假和2016年寒暑假三个假期,写成了这部回忆录,分别追忆了大学四年和研究生五年的学习、生活。其中,《大学时代》已先行刊于《江南》2015年第3期和第4期。《研究生》限于篇幅,這次我暂时取下了读研时代的游历,包括四篇东北、西北和安徽之旅,但却保留下山东境内的《胶东》《鲁国》两篇以及《南国》。其中有几篇,专门写到数学、诗歌、随笔的研究、写作和交往,也回忆了初恋的滋味,以及疗伤的过程。
最后我想说,要感谢的话儿很多,就留待出书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