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17-03-04宋振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平面设计

宋振东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需求越来越高,各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都在不断调整新的教学思路,如分为文科班和理科班,针对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分别开设计算机基础教程,然而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本文在近几年专门针对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完成,填补了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上的一个空白。

关键词:高等学校艺术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16-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近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的内容在不断地完善,从最初的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到现在逐渐加入编程语言及数据库的应用等,从最初单一的一种教学内容到现在的文科班、理科班以及提高班和双语班等,针对不同大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各高校都下足了功夫。然而在部分高校,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在大学生的招生工作中,制定了很多政策,分很多层次录取大学生,如在一所大学,既有提前批次录取、一批次录取,也有二批次录取,还有就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录取。以黑龙江大学为例,2015年在黑龙江省招生理科最高分为579分,文科最高分为590分,一批次录取最低分理科为499分,文科为504分,二批次录取最低分理科为464分,文科为472分,而艺术类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绘画、音乐表演及广播电视编导等)考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理科为235分,文科为249分。

从录取分数线看,一批次录取的学生有的分数接近600分,而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有专业课成绩要求,文化课的分数最低仅仅200多分,这就为入学后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尤其是公共课的教学。以往的教学改革中,已经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对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分别设置课程,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却忽略了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将艺术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划入文科,结果就是让高考文化课200多分的学生与500多分甚至接近600分的学生共同学习,开设一样的课程,参加同样的考试,造成艺术类学生不及格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课程教学,也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任务就摆在了计算机教师的面前。

二、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目前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学生对艺术特别热爱而选择艺术,而另一部分学生选择学习艺术仅仅是因為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分数要求比较低。前者由于毕业以后将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需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课的学习,而后者很大一部分对学习兴趣不大,更觉得计算机课程与自己的艺术专业关系不大,所以学习兴趣更低[1]。表现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就是很大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该门课程,而遇到他们感兴趣的有关艺术的活动,如主持节目、唱歌跳舞、参加比赛、参加讲座等,他们就会跃跃欲试,想法设法请假去参加活动,或者干脆就旷课。经常去参加各种艺术类活动的学生多数还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沉迷于游戏等,所以在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机课堂上,请假旷课缺席已经是家常便饭。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在各高校,大学生在一年级都要进行系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内容也是五花八门,这一点在书店或者进入互联网查询就可以看出,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教材,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是多年不变的教学内容,也有的每两三年就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教学内容改革。以某高校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全体学生中全面开展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之后每2—3年就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课程调整,如近几年的教学内容为文科学生学习Office办公软件和Access数据库应用[2],理科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3];在文科和理科分别开设不同课程的基础上,再分别通过考试产生提高班,加深对数据库课程和程序设计内容的学习,同时在学生中选拔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双语班,采用双语进行授课。经过多年不断的教学改革,课程内容基本上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也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一门课程分成这么多不同类型的班级分别进行教学,虽然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热情。然而还是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艺术类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问题。艺术类学生包括音乐表演、服装与服饰设计、绘画和广播电视编导等不同的专业,这些学生有的从小就学习唱歌、跳舞、绘画和主持等,甚至在中小学也是长期学习自己喜爱的艺术课程,这种学习思路造成了他们思维方式的与众不同。而当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和文理科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如数据库应用等课程,就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吃力,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有的放弃了课程的学习,结果就是最终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通过考试,拿不到学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直接影响到部分同学毕业。因此,把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摆上日程是当务之急。

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实践

经过多年的总结和考察研究,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大胆地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就是开设与艺术专业相关的平面设计类的课程。

平面设计有关的教学内容主要有Photoshop图像处理和Flash动画制作等。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的内容,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报纸广告设计、书籍封面设计、网页设计等。如果在学习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的同时加上一些办公软件的学习,就会使学习内容应用广泛,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或数据库应用内容相比,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这部分技能,尤其是对于电视编导、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帮助。

基于以上原因,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专门编写一本艺术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并确定主要教学内容为:第一部分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等,第二部分重点讲述Photoshop的应用,最后简单地介绍动画制作软件Flash的用法和音视频编辑技术。办公软件部分由于学生在中学期间甚至小学期间就学习过,即使没有系统学习过,在平时使用计算机时也都或多或少接触过,所以这部分内容不做详细讲述,以实践操作为主。平面设计则为重头部分,内容以Photoshop为主,这部分内容由于内容较多较复杂,应用范围也较广泛,是课程学习的重点。而Flash则是一款动画制作软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动画制作软件之一,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做简单的了解,学习和掌握动画制作的常用方法。最后再简单介绍音视频编辑等内容。以上课程内容为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量,根据计算机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课程授课时间和上机操作时间比例定为1∶2,所有考试内容全部采用上机操作。

针对以上教学内容编写的教材已经完成,并在多个班级进行授课,在多次对教师和同学们广泛征求意见后,教学内容做出了适当调整,最后送到出版社正式出版,教材名称为《计算机基础及平面设计教程》(书号为ISBN 978-7-81129-153-7),以后将在全体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中推广使用。

五、结语

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想法已经酝酿了很久,目前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迈出了一大步,终于走进了大学生的课堂,相信全新的教学内容会帮助我们完成预期的目标,让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据自己的特点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也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伍星,邢燕生.艺术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4):25-26.

[2]于锁利,曲国军.计算机基础及Access数据库教程[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毕德刚,潘晓鸥,高镔,李天亿.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8.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教学平面设计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巧用微课,活化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