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医经学派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作用
2017-03-04刘晓芳刘怡筠王博瑶王蕾周波
刘晓芳 刘怡筠 王博瑶 王蕾 周波
摘要:医经学派是由围绕《黄帝内经》的研究主题,在研究过程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医家组成的学术流派。学习医经学派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有益于介绍其他学派,使学生不仅了解阅读及学习中医经典的方法,还能激活创新思维,它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关键词:医经学派;中医各家学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65-02
中医各家学说是全国中医院校高等教育教学后期的一门综合性提高课程,在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促进理论与临床结合的桥梁课程,学好中医各家学说是“通向名医之路”[1]。我校讲授本门课程的主体思路是按照任应秋教授创立的七大学术流派的基础上,以学派为贯穿思路,统领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期学生能继承历代医学大家之精华,并发扬其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医经学派是各个学术流派之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享有重要地位,本文就笔者在各家教学中的体会阐释如下。
一、求其本源,建立思维
“科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东方思维是认识客观世界更为正确的方法”[2],而中医思维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但它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它是要依托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背景,要掌握扎实的古代哲学思想,谙熟中医理论,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逐渐建立,甚至高水平的思维构建要伴随中医工作者的终生。而《黄帝内经》则是建立中医思维的重要经典著作,是中医的理论源泉,是培养学生抽象化的宏观整体的中医思维模式的关键所在。周波教授也通过总结自己多年各家教学经验得出:“开展医经学派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中医临床思维”[3]。如阴阳思维的建立,任应秋教授总结《内经》的学术思想时就指出:《内经》中“认为人类生命变化是按照阴阳的对立原则进行的,因而人体本身就是个阴阳对立的统一体”[4]。阴阳学说虽然不是中医理论的具体内容,却指导着中医的具体实践过程,也是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总结的核心,而这种思维遍布于《内经》之中,又由后世医家所发挥。故在中医各家学说的各论介绍中,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医经学派,它是围绕着《黄帝内经》进行校订疏证、分类研究及专题发挥的一系列卓越医家,通过医经学派的介绍,可以帮助本科生在高年级综合自己之前所学,体会在具体语言文字之上的思维方法。如首创分类研究的杨上善,了解其对《黄帝内经》的分类,使《内经》的理论体系更加清晰地呈现给后学,而其19个分类也使我们在学习《内经》时可以按照基础理论、临床基础、临床医学等逻辑层次进行了解,其中像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等内容的梳理是我们认识人体、认识生命的基础。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可以逐层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不仅对学习本门课程很重要,而且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及今后步入临床亦很重要。
二、融会贯通,益于后学
纵观中医学发展史,各个学派虽各具特色,但在争鸣的过程中又相互推动促进,学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推动着中医學理论不断向前发展。而这些发展的根源或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历代著名医家和学者对《黄帝内经》的研究。
1.医经学派与河间学派。河间学派的创始人刘完素是医经学派专题发挥杂病证治的巨匠,他的代表性学术观点“火热论”,便是其在精研《内经》病机十九条的过程中,结合运气学说和当时的政治背景、医学背景等因素提出的,正如杨氏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序》中的归纳:“其文则出自《内经》中,摭其要而述之者”[5]。其理论促使医者重新重视对病机的思考,促进了医学氛围的活跃。
2.医经学派与易水学派。易水学派张介宾也是医经学派中进行分类研究的医家,其对《黄帝内经》进行全面分类,著作《类经》也是现今能找到的最完整的类分《内经》的专著,而其阴阳理论也是根源于《内经》,再结合其自身理论和临床经验贯通而成。再如易水学派的李中梓又是选择性分类《内经》的医家,他的《内经知要》所选条文精当,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3.医经学派与伤寒学派。伤寒学派的研究主题《伤寒论》是张仲景专题发挥《内经》伤寒学的巨著,其后医家,如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亦根据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依据而采用“以经释论”的科学方法,不仅成为首注《伤寒论》的大家,而且使《内经》理论得到了具体的临床验证,同时又使《伤寒论》的临床实践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医经学派和其他学派的融合不容忽视,故可以医经学派为起点,旁通其他学派,所以先介绍医经学派有融会贯通其他学派的作用,为中医各家学说之后的教学大有裨益。
三、法度严谨,踏实治学
医经学派中各个医家不仅在研究《黄帝内经》的内容上给后人以启发,而且他们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1.严谨的治学态度。岳美中先生曾明确提出阅读古籍的态度:“读书宁涩勿滑。要扎扎实实地用功,对古代著作,一句一句的读下去,一字一字的读下去”[6]。医经学派校订疏证专家胡澍早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素问校义》,虽仅训释了32条,但其融合了小学功底,正确解释了一些千余年来对《内经》的误读,其治学严谨的态度,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应规范后学。
2.科学的研究方法。分类研究诸家,运用将古籍顺序重新打散,根据更加清晰的思路进行分类,这样可使《内经》中包含的中医理论的具体内容清晰呈现。这种分类比较的研究思路也是在学习过程中常用且重要的。再如吴崑的《内经素问吴注》将《内经》中理论与具体临床实践相结合,其重视知识迁移,联系自己运用熟悉的领域,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亦为《内经》丰富了临床意义。
这些具体实例赋予了研究古籍经典的态度和方法更加鲜活的内容,给学生如何学习经典指引了方向。
四、立足基础,开拓创新
我们现今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创新不是完全抛弃原有的基础,而是应该先继承前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做出高水平的创新。《黄帝内经》的问世是中医学发展的里程碑,历代著名医家无不是在精研《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独特理论,任应秋教授曾指出“中医的创新,在于中医理论的创新”,而历代医经学派的大家发展理论的过程正是我们所需创新思维的源泉。仅举两位专题发挥的医家,以窥其貌。
1.脉学方面的发挥。秦越人取《内经》中有关经脉脏腑的理论,确定了切脉独取寸口之法,并分为寸关尺三部,且为脉诊指力制定了量化标准,并以呼吸定息分脉的阴阳。诚如徐大椿的评价:“是书之旨,盖欲推本经旨,发挥至道,剖析疑义,垂示后学,真读《内经》之津梁也”[7]。
2.针灸学的发挥。皇甫谧综合《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集成的《针灸甲乙经》,形成了系统的针灸学理论,创造了按局部解剖定腧穴的检穴法,并创造了简便取穴法,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黄帝内经》应该根植于每个中医人的血液中,而医经学派是医学流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颇感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意义应不仅局限于以上所述。故在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之初将医经学派打好基础,会对学生中医思维、学习方法乃至创新思想等多个方面均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秦玉龙,尚力.中医各家学说——编写说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
[2]陈津生.神机气立学说述要[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1):2-5.
[3]周波,刘晓芳,王蕾,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各家学说多媒体教育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5).
[4]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41.
[5]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岳美中.岳美中医学文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32.
[7]徐大椿.医学源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