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备悟诗情素心解诗心
——《错误》素备心得及教学设计思路略谈

2017-03-04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朱红权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窗扉郑愁予青石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朱红权

素备悟诗情素心解诗心
——《错误》素备心得及教学设计思路略谈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朱红权

2016年10月,我作为黑龙江省高中语文教师代表到成都参加了“第五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在多方的帮助下,我所执教的《错误》一课喜获“现场授课”一等奖和“最佳诵读”单项奖。

大赛组委会要求从所给篇目中选择高一、高二现代诗文、古代诗文各一篇,高三作文一篇,合计5堂课,提前24小时到比赛现场,从上交篇目中抽签决定上课篇目。

从9月末接到任务到正式比赛,理论上是有半个月的准备时间,然而因平日工作繁杂,实际上我只有一周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备课。

作为教师,上课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因为缺少参加全国大赛的经验,开始备课时,我还是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学科组长张显彬老师告诫我:“不要参照现成的教案,要静心阅读文本,挖掘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备出自己的所得。”这让我茅塞顿开,也让我明确了备课方向。我将这种备课方式称为“素备”,即不用急着去想太多的教法,费力搜罗大量的资料,关键是吃透文本。

公开课和常态课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学生陌生些、听课的人多些,课上完后要供专家评判而已,还是要上出本色。很多功夫都不是临阵能够磨出来的,比赛无关成败,恰是对于自己教学功夫的一种检验、一种提升。

这样想着,我的心态就好了很多。在备课过程中,我遵照组长指示,没有看任何的教学设计,不想被束缚限制。短短几日,小有收获,写了几篇包括《错误》在内的素备笔记。因为现场抽签的时候,我恰巧抽到了《错误》一课,所以在这里谈谈《错误》一课的素备心得,以及设计这节课时的基本思路。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初读此诗感觉不像一首诗,倒像一篇短篇叙事散文,讲述了一个美丽朦胧的故事。再读此诗,觉得有些朦胧,还把握不准诗人到底想要通过这首诗诉说什么,诗人郑愁予21岁的时候创作这首诗,那时的他还很年轻,但这首诗让我读出了沧桑感。

本诗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我打江南走过”,一句口语叙述将我们带到了诗境中。一个“打”字敲击着初读此诗的人,激发了我们的视觉想象。仔细玩味,用“打”而不用“从”值得咀嚼。“从”表意清晰规范,读起来很直观。“打”让人初读时会有些理解意识层面上的隔膜。在诗的开篇即用这样富有“隔”意的词,看起来有些突兀,可是只要你综观全诗,稍做思考,你就会明白郑愁予的高妙之处。首先我考虑的是他的年龄,在我看来,诗歌创作者的知识背景、年龄背景等都可以作为理解诗歌的介质。21岁,多么年轻,即使是写如此愁怀也透露着青春的气息。“打”字富有青春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回到作者当年的情景中。这种唤醒力,带入感十分强烈。另外“打”是北方方言,郑愁予是山东济南人,小时父亲为他起的小名叫“济生”,起初他并不喜欢这个名字,可是后来漂泊异乡,又非常喜欢这个名字。“打”字顷刻间就将诗人的文化背景彰显出来,让诗歌又有了乡愁的滋味。再结合“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句诗来看,诗歌首尾既有结构上的呼应,又是情感逻辑上的互训。首尾皆用短句,首句与长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对举,尾句与在长久的等待中的女子的绵长忧郁的情意对举,在句式上让人感受到了“我”只是一个过客。这让我充分认识到了《错误》这首小诗用语的经济、凝练,但表现力却是那么丰富。

“我”的心思是细腻的,“我”的情感是丰富的,“我”的性格是“忧郁的”。

“我”心思细腻,才能在春帷慢揭的一瞬捕捉到“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对于花来讲,一开一落就是一季;对于人来讲,一开一落就是一生。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莲花无疑是美丽的,美在高洁,美在高贵,美在正直,美在清丽,美在风韵。当“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我们甚而都会想到“江南可采莲”的情节。年轻的少男少女,在清澈而宁静的湖面上采莲。时而欢笑,时而逗趣,和谐而美妙。越是美好的事物就越惹人怜爱。当“容颜”如莲花绽放时,透露的是青春的气息,让人爱慕,让人神往,当“容颜”如莲花凋落时,诉说的是等待的苦闷,等待的失望,甚而是绝望。

笔者曾经在西子湖畔“曲院风荷”赏荷,那一天下着蒙蒙细雨,人不是很多,让我的眼能够无阻隔地欣赏片片荷花,细风拂落荷叶上的雨滴,清丽的荷花渴饮着天之甘霖,中通外直的荷茎挺立在风雨中,圆似油纸伞的荷叶在雨的滴答滴答声中低下头,好似少女的娇羞。笔者也曾在清华园里欣赏朱自清“日日走过的荷塘”,那一天,是晴日。可能是和在江南欣赏时的天气不同,还可能是南北方风致的差异,也可能是心境的不同,我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江南的莲之美透着一股绵软,北地的莲之美透着一股秀冷,这让我能够体会郑愁予用这一比喻营造的意境,迷蒙而绵软,清丽而多情。

“我”情感丰富,才能在青石街道上走过的时候,感受到“你”的心愁。“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其中隐含着一种假设的含义,即如果春风不起,如果跫音不响,“你的心之柳絮”就不会飞扬,就不会展开。这里的“东风”就具有象征意义,“东风”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李商隐《二月二日》),“东风”就是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是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复苏的生机的,是能够还冰冻的雪白的世界以绿意的,是能给久居寒冷“冬”日的“你”以温暖的希望的,是能打开久闭寒室的闺中少妇的寂寞的心的。素备到这里,忽然想起了陆游和唐琬,那两首经典的《钗头凤》浮于脑海,陆游之于唐琬,抑或唐琬之于陆游是不是也是这种美丽的错误的主角呢?陆游晚年还难以忘记那场沈园邂逅,“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陆游《沈园怀旧·其一》),“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怀旧·其二》),曾经的欢愉化成余生的“曾经沧海难为水”,曾经的“错、莫、难、瞒”化为一世的“墨痕犹锁壁间尘”“不堪幽梦太匆匆”。不再多言,否则在专家眼里就有游离之嫌了。

“我”性格忧郁,才能和同样忧郁的“你”互为镜像。这种镜像又像是在暗室中烛火下的镜像,有相似之处,又有些朦胧之感。“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两个明喻,一个暗喻,本体都是“心”。“城”字无论从读音还是表意上都给人以阔大繁华之感,但却用了两个与之不协调的形容词“小小”“寂寞”来形容,这种组合,激发了我的探索欲望。

“小小”为叠词,在音韵的表达效果上颇为舒缓、和谐、优美,让我们初读感觉不到哀伤,相反还会心生一种对“小清新”似的对小城的爱恋之意。我设想诗人郑愁予当年和母亲一起在江南避乱,所到之处应该有很多小城。那时的他尚年少,父亲常年不在身边,和母亲相依为命。男孩天生对母亲有一种依恋感,但少了父亲宽厚的肩膀,对于一个男孩来讲是缺乏安全感的。加之身处小城,他一定会近距离地看到过很多战争的惨象,清晰地听到过生离死别的哭号,他的内心一定是长时间地处在这种煎熬之中。这一个“小小”,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在这样的城市中生活或叫作“存在”的“你”的心境。“心”如“小小”的城,城再小也能容下一个“归人”抑或一个“过客”,关键在于这个“归人”到底是不是“你”所期待的归人,关键在于到底谁是谁的“过客”。“城”相对于“乡”而言,本应是繁华之地,尤其是在江南,“寂寞”二字就有“潮打空城寂寞回”之境。“城”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寂寞,在无人的时候,读到这里我的心已经憔悴,我甚而已经走到了那个时代,走到了那个“你”的窗前,看不到或看不清“你”,却能听到“你”沉重的叹息。城中无人再大也小,城中无“你”的“归人”,人再多也只能“过尽千帆皆不是”。所以此处的“小小”是心小,用叠词来表现,让我感觉到“心”是越来越小。

笔者曾经漫步在江南小城的青石街道上,那一天,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细雨湿衣看不见”。当时的心境虽不似郑愁予,但为我理解这首诗提供了感性的印象。此处的“心”“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让人心生冰冷之意,把心比作向晚的青石街道,将青石的“青”与“向晚”暗示出来的昏黄糅合在一起,让人在冷暖交融之中,享受着这份等待的痛苦。脚踏青石,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容颜静凋,虚虚实实间透着一丝凄美。青石的街道向晚是黄昏,人心的向晚是青春的凋零。一个“向”字表现的是时间推移的动态过程,让人想象到对“黄昏”的无限接近,折射的是内心的无限闭锁,所以才有“小小的窗扉紧掩”。对屋宇而言,窗扉的作用是看世界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是多么阔大的意境。可对于内心失望甚而是绝望的“你”而言,“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窗却成了你闭锁心灵、闭锁希望的暗愁。我说“你”的性格是忧郁的,也许这也是一个理由。我能理解那个年代,每个痴心等待的人都可能等成一场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道出了多少思妇的苦悲。

到此,我理解的这首《错误》所蕴含的意韵就具有普适意义了。“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因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得不佩服郑愁予的语言功夫,我也深切地懂得了当代诗人王家新所说的“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的深切含义。叠词“达达”,如果读出来,让人感觉十分轻快,这轻快的马蹄声在江南小城狭长逼仄的街道上不断回响,这是“东风”吗?这是“跫音”吗?是“你”听到了这达达的马蹄声后,才慢卷春帷,半开窗扉的呢,还是曾经经历了什么,遭受希望重生而复又绝望的层进式打击后而又发出沉重的叹息呢?我不得而知,我只知这种错误确实是“美丽”的。它能给“你”、给“我”以希望的慰藉,哪怕这种希望如昙花般开落,“你”“我”也应该知足。无论是“你”还是“我”,都需要温暖的安慰,无论是“你”还是“我”,都面临双重的失落。

这首小诗真美,美得让人不敢触碰;这首小诗真美,美得让人不敢回味……

在成都赛课现场备课时,我向同行的黑龙江省高中语文教研员李树泽老师、哈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张显彬老师、大庆市高中语文教研员马玉杰老师、诗意语文倡导者牡丹江二中董一菲老师请教,向他们汇报我对此诗的理解。谈到最后,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疑问:“大家读这首诗读了很多年,都很喜欢,但却不知为什么,总有说不清的感觉。”于是我的这节课就以此疑问为线。

这个问题不是闭合式问题,它较开放,充满着解读的张力,每个人的理解必然不同。同时它也是个“真问题”,没有预定的答案,没有思考方向的限制,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所以整堂课,学生们探讨得很自由,没有被老师环环相扣的问题牵着走的感觉。“教师有所不为,学生才能有所为。”(李树泽老师)我力求在这个课堂上退出来,因为课堂是学生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的精彩来成就课堂的精彩(李树泽老师)”。课堂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导入引读—感知精读—感受品读—感悟美读”。

最后根据学生的探讨,再结合我对这首小诗的理解,我概括出大家喜欢这首诗的三点原因:句意,含蓄丰富;情境,古典唯美;主题,深刻多重。因为“句意,含蓄丰富”,所以每个人的解读都会极具个性;因为“情境,古典唯美”,所以每个中国人读起来都倍感亲切,会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因为“主题,深刻多重”,所以不同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生阶段的人读起来都可以各取所需,找到精神的慰藉。

这些仅仅是我们的些许所得,不可能道尽大家喜欢《错误》一诗的全部理由,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郑愁予笔下的“错误”是美丽的,美在说不清,美在说不尽。你可能事业有成,也可能家庭温馨,也可能命途平坦,但请相信每个人都可能是灵魂的漂泊者,请用你的一生去解读这首小诗,它会给你一座灵魂的栖息家园。

编辑/李莉E-mail:lili79928@163.com

猜你喜欢

窗扉郑愁予青石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小青石和水滴
错误
郑愁予《错误》
轻质高强堇青石多孔陶瓷的制备与表征
生命
雨季的云
永不停歇的马蹄
青石峥嵘
夜宿大九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