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预约视导详解及课例展示

2017-03-04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于妍秋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视导课例研修

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于妍秋

哈尔滨市旭东中学 张巍

执教者哈尔滨市旭东中学 董玉超评析者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杰

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预约视导详解及课例展示

编者按:我刊在2016年第4期报道了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研训工作成果,此后,我们也持续关注了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动态,看到其研训工作始终在扎实进行,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视导工作一直是教研人员的基本工作,为了让视导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提出了预约视导的想法,并按部就班地落实下去,取得了很好的反馈。从本期开始,我刊将对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预约视导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对共性、典型、可借鉴性的内容进行详解,对成果性课例进行展示。

【教师进修学校视角】

以视导工作为载体扎实推进校本研修工作

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于妍秋

校本研修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它的研究必须以学校为基础,根植于学校研究。教研人员应在校本研修中发挥“研究、引领、指导和服务”职能,努力和学校形成研究合力,通过对学校规划的研究和指导,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通过对校本研修的研究和指导,促进教师团队的整体提升;通过对教师发展的研究和指导,促进教师的个体成长。

视导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常规工作,是做好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要载体,下面是笔者在几年的视导研究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

现象一:主题研究大而空,不具体

有些学校确立的研究主题过大,不是阶段性可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可能穷尽一生之力也未必盖棺定论。主题研究应该小题大做,而不是大题小做,看问题要抓住本质,聚焦教育教学核心问题,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真问题。

现象二:主题研究轻过程,重结果

基于学校需求确立的主题研究,经常会随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各种行政任务的蜂拥而至走向淡漠和随意,但研究成果似乎不可或缺,于是在冷冷清清的研究过程下包装出灿烂的研究假象。主题研究应该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源于教师的个体反思,关注教师的个体研修体验,关注研究过程中的同伴互助,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目的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

现象三:视导过程少辐射,多个体

有些学校没有抓住视导工作的契机促进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在视导工作中,教研人员和授课教师“一对一”式的研究屡见不鲜,其他教师则往往处于观望状态。视导工作应发挥以点带面的效能,通过一次视导工作带动一类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通过对教师个体的指导辐射整个校本研修工作。

现象四:视导效果缺跟踪,重现场

在基层视导多年,很多内容都是老生常谈,学校不能就视导中发现的问题和研究的解决策略进行跟踪问效。因此,学校应把视导工作和日常教学关联起来,持续跟踪视导效果,最终形成教学常态。

现象五:视导成果乏主张,显外在

几年下来,经过各种形式的视导工作,学校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改进,但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或措施方面缺乏研究主张,使研究始终处在一种“等、靠、要”的状态,没有研究主张当然就更谈不上研究创新了。

现象六:校本研修无头绪,忙应对

校本研修正在开辟教育的新纪元: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科研等一系列研究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怎样厘清各种研究活动和校本研修之间的关系,使基层学校研究有主线、工作有分工、问题有聚焦?“教研训”一体的研究方式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路径。

基于以上视导工作中发现的现象和问题,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人员在视导工作中脚踏实地做真研究,实事求是地寻新突破,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视导形式多样灵活,学校选择自主广泛

为保证视导工作发挥最大研究效能,与各基层学校的教学研究高度契合,形成研究合力,视导形式尽量多样灵活,使基层学校的选择更广泛。每学期开学前,基层学校都要根据自身需求申报预约视导日期和研修主题,可以申报毕业班组、非毕业班组和综合组三个组别的集体预约视导,也可以选择学科个体主题视导;预约视导中既可以选择教师有准备的预约视导,也可以选择教师无准备的预约视导;在预约视导的基础上同时跟进无预约随机视导;部分学校或教研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集体或个体跟踪定向视导。

预约视导突出了教师主体性,保证了校本研修的研究性和连续性,突出了教研人员指导力的发挥,随机视导突出了视导的真实性、客观性和诊断性,教研人员的建设性指导助推了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这种双视导的工作方式,既能让基层学校遇到研究困惑或瓶颈时获得专业支持,有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增强研究的信心,同时也能使教研部门了解基层学校常规教学的真实情况,从而形成对基层学校的客观、真实、科学的评价,并从中查找不足,共研完善策略,积累好的做法,实现经验资源共享。

二、建立视导档案,走向实证研究

在视导工作中,我们尝试为每所基层学校建立视导档案,保证视导工作的连续性,为基层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视导档案的建立使视导工作真正形成了视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跟踪(看思想转变、看行动落实、看回访效果)—反馈(看效果巩固、看阶段成果、看持续发展)的科学追踪体系,同时各学科间进行横向(本学科的对比分析)、纵向(学科间的对比分析)的对比分析,建立了学科间的交叉互动研究体系,使各学科形成合力,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有利地发挥了视导工作的最大效能。同时,我们会把每学期针对同一所学校的视导档案进行问题查摆和归因分析,为学校校本研修主题的确立和科学决策提供实证。

三、视导工作和课例研究深度融合,用理念引领教学实践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立足课堂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课例研究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是一种“教学与研究一体化”、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以视导工作为依托,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推进视导工作和课例研究的深度融合,通过“一节课”的研究推动“一类课”的研究,通过视导工作的研究带动校本研修的开展,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引领教学实践,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

四、细化研究操作流程,明晰研究基本宗旨

学校研究需要抓手,易思考、好操作的研究流程受到基层学校的欢迎。我们细化了视导工作的操作流程,即调研教学需求—确立研究主题—开展校本研修—尝试问题解决—寻求专业支持—跟踪研究效果—形成应用策略。通过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团队合作的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使学校知道研究什么,改进判断力;明确怎么研究,增强研究力;研究怎样保障,提高执行力;怎样凝练主张,形成提升力;如何推动实践,加强应用力。本着“研究一点,实践一点,总结一点,提高一点”的研究态度,学校的校本研修正逐步从被动走向自觉,教研人员正逐步实现从批评者到建设者、从提供思想者到促进思想者的角色转变。

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李军在谈到“如何开展校本研修”时说:“要关注主题的确立、理念的更新和课题的拉动。”在谈到“如何做好区本研修”时提出:“要聚焦问题,不面面俱到;要理念引领,不凭感觉和经验;要研究为本,不歌功颂德。要创建研修文化,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形成资源,使校本研修和区本研修指向‘教研训一体化’研究,创建学习共同体。”

的确,视导工作作为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重要载体,还应在“完善形式、丰富内涵、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上多下功夫,努力提升研究工作的专业品质,发挥研究工作的最大效能,更大地激发基层学校的研究力,使学校更具活力;更大地提升教研人员的指导力,使研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被视导学校视角】

开展主题式校本研修促进学校研究力提升

哈尔滨市旭东中学 张巍

对预约视导的认识和理解

从被服务者的视角理解,我们感受到了预约视导与常规随机视导的不同:由过去学校、教师无准备情况下的随机听评,改变为学校、教师研究后的目标性研听;由过去学校没有主题、缺乏思考的发散式听评,改变为学校有研修主题的问题式研听;由过去关注个体教师教学设计的听评,改变为以典型课例为载体、研修问题整体策略优化的研听。这种自下而上的研修与视导方式对我校教学科学管理以及校本研修深化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被服务单位,我们非常珍惜每次预约视导的机会,力争通过教研员的指导和引领,提高教师的设计能力、实施能力、诊断能力与创新能力,也使我校校本研修活动具备了开放性、互动性、诊断性、专题性、连续性等特点。

学期初,校长组织主管校长、主任、学科教研组长等研究团队召开了专项会议,研究预约视导的主题、时间及研修形式。

以生命化教育理念为引领,基于教学问题的思考(如化学微观理论课的教学策略研究;物理创新实验教学;语文如何长文短教;数学抽象概念课师生的教与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大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如何开展课例研究,促教师专业成长;微课教学的研究与思考)、学生成长的需要(如何建立家庭实验室,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如何以教材插图为载体,进行归类性复习),确定预约视导研修主题。当发现了问题,又苦于没有较为科学的解决策略时,我们便将问题课题化,形成预约视导主题。

在预约视导前,我们先自行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行动研究,形成初步教学策略。通过“一课两讲”的形式,观察课堂,诊断问题;通过组内二次研磨,调整策略后再进行课堂实践。

在预约视导时,教研员对课例进行观察和思考,倾听团队汇报交流,从预约学科研修主题是否有价值,研修角度选取是否正确,研究思维是否有局限性,典型课例策略是否完善等方面,多角度、全方面对其进行科学把脉、会诊、开处方,纠偏扶正、拓展思维、完善策略。

在预约视导后,学校将调整完善后的有效教学策略应用于课堂实践之中,并进行追踪问效。这种有准备、有主题、有思考、真研究的视导,大大提高了我校校本研修的针对性与自主性,也丰富了校本研修活动的主题内容,给我校教、研、训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对预约视导的思考与定位

(一)预约视导的研究背景——围绕学校整体校本研修的主题来建构

我校校本研修以“一课两讲”式课例研究为大主题,构建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有一些教师习惯于从“教”出发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学生的“学”往往是附属活动。为了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以课堂为载体,以“一课两讲”式课例教学研究为主线,以“让学习真正发生”为核心问题来研究。在系列化校本研修中,侧重动态课堂的研究过程,侧重对课堂发生的结果展开研究。努力做到“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拓展”,真实再现学科团队共同研课、共同上课、共同磨课、共同拓课的动态研究过程,从而激活教师团队的研究力。

(二)预约视导主题的设置——分学段式主题研究与分学科式主题研究并举

本次预约视导以六年级低学段教学策略研究和八年级历史文化课型教学策略为重点,研修主题是:如何通过小初衔接过桥课程的建立,使学生迈好中学第一步。近几年入学的六年级孩子,与以往学生相比,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双基”的夯实不达标,没有达到小学应知应会的标准,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再加上初中课业深度、学习方式和考试形式的改变,家长和学生对初中学习都有一定的畏惧心理。这不单单是对口小学的问题,而是近几年哈尔滨市小升初学生的共性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中小学教材知识体系衔接有断档;国家在小学初中课程改革中对学生的要求不是一脉相承,缺乏整体思考;减负重压下,双基的落实有些偏颇;等等。六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品质建立和培养的黄金期,如何解决小初衔接问题,缩短学生间的差距,让学生信心满满地迈好中学的第一步是我校尝试研究的方向。

以问题为牵动,以课例为载体,以课题为拉动的校本研修活动把大主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在研究中,教研员们走进现场进行专业引领,真正解决了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创建了良好的研究文化,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学期末,我们还将指导各学科团队,把各个过桥课程的课例,按照教材编写体系,从理念的引领、目标的导向、问题的牵动、课题的拉动等方面,进一步整理和完善,形成六年级的校本课程。

【课例展示】数学

在小初衔接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分数的运算”课例研究

执教者哈尔滨市旭东中学 董玉超
评析者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杰

一、主题与背景

哈尔滨市使用的初中数学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四学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分数的乘除运算被引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之中.在小学阶段分数的加减基础上,六年级上学期学生才基本完成分数的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存在不能准确计算的问题,如:运算法则及运算技巧乱用,运算顺序混淆,审题不清,提笔就错,等等,学生对于错在哪里、出错的原因从不思考和总结,更不会检查和自我修正.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学生应具备的“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中,计算能力作为基本素养贯穿初中数学学习始终.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如何让学生准确计算”是一个须必突破的难题.基于这个大背景,学校确定了“在小初衔接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这个主题,自主创编了过桥课程,以“分数的运算”一节课为载体进行课例研究.

二、情景与描述

活动一:学生利用5个数据自己编写一道一步计算的题目,自己解答并验证.

生1出的题目是除法运算,直接由她本人将法则说出来,并进行剖析.与此同时,由于生1设计的运算过程中产生了乘法运算,教师直接对乘法法则加以巩固.

这个题目恰恰运用了生1所指出的乘法法则,并由生2说出法则,进一步强化了法则的应用.

在以上命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加、减的命题..

利用这2个生成性命题再次巩固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在巩固法则的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容易出错的地方.

生1:容易忘记约分,结果应是最简形式的.

生2: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是分母不变,整数部分乘以分母加分子,结果做分子.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如何自我验证,即逆运算验证.

生3:加法的验证可以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如果等于另一个加数,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生4:可以用逆运算检验,即加用减,乘用除,减用加,除用乘.

学生在本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分数四则运算法则,并能够自我验证,总结归纳用逆运算检验对错的方法,同时,通过生生交流,也分享了避免错误的方法.

活动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出一道两步运算的题目,独立解答,小组互评,总结经验.

师:为什么先选择乘法运算?

A组:按照同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

在指明运算顺序之后,教师要将运算顺序易混淆的错误呈现出来,与学生共勉.

D组学生针对C组学生给出的命题及注意事项,也给出了他们的建议,即在运算过程中要注意审题,看清是什么运算,对应的法则及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能盲目行事.

通过讨论,学生在牢固掌握运算法则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明晰了运算顺序在运算中的重要性.

活动三: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条件,即增添一个小括号,形成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现场编题的过程中,教师针对生成的题目,引导学生在多种解法当中进行优化,选择最佳的计算方法,在巩固运算法则及顺序的过程中渗透方案选择的数学思想.

A组:先算括号内的.

B组:分配律.

归纳:不是所有符合分配律的算式都是用分配律最简单,要视实际题目而定.

针对上面学生引出的乘法分配律的问题,教师直接给出学生易出现错误的分配律误用的问题.

生1:除法没有分配律,本题要按运算顺序,先算括号内的.

师:什么情况下除法也可以使用分配律呢?

生3:在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时,如上题中,除数是单独的一个数字时可以变为乘法.

通过本活动中一系列的生生、师生对话,让学生明晰:

1.运算顺序不能混淆;

2.法则要明确,不能用错;

3.运算技巧要正确使用,不存在的运算律不能杜撰,计算要有根据.

活动四:反馈小结.

2.学生代表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小结,对掌握的最好按照先后顺序将黑板上的内容进行擦除,黑板上最终留下的是需要学生明晰的内容.

活动五:作业布置.

2.请你写一道计算题,要求:

(1)用不超过3个运算符号连接;

(2)“+、-、×、÷”4个运算符号可以重复使用;

(3)独立计算;

(4)写在作业本上.

三、问题与讨论

第一次研究设置4个活动,从错题入手,寻找错因.以小组为单位,寻求解决方法,之后小组交流展示,最后进行课堂检测、布置作业.

研究小组经过课堂观察、讨论后,发现本次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A老师:没有明确小组活动的目的,研究的指向性不清;

B老师:课前错题选择过多,没有代表性;

C老师:产生的错误原因太多,没有载体,学生不知如何入手;

D老师:由错误入手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强化”;

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将本节课的设计进行了调整,进行了第二次研究.

整节课的设计分为5个活动环节,以具体数据为载体,通过开放式命题让学生自主编题、解题并纠错,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小结.

第一,根据D老师的分析,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给出数据,以具体数据为主线,让学生在有限制条件的前提下进行开放式命题.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事可做,操作性比较强,学生的研究也有了抓手.数据的选择,主要考虑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数,有分数、整数,分数包含同分母的、异分母的,以及带分数,最后确定了这几个数.在实际操作中,这几个有代表性的数据的使用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的,想要出现的问题类型基本上都在课堂中呈现出来了.

第二,在设计活动要求时,研究小组成员针对“话应该怎么说”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怎么说能让学生明白才是关键.最初的设计采用的是精准的数学语言,事后大家认为六年级的孩子根本无法理解数学语言,最终采用“儿化式”的学生语言,用最贴近学生的语言解释活动要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对于课堂反馈这一环节是否保留的问题,研究小组费了一番周折.部分教师认为,本节课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反馈,那么反馈还用再单独列出来吗?A老师认为,自始至终的反馈是好的,在不断的反馈中纠错、找方法,但每一个环节也仅限于个人或小组的反馈,没有整体整节课的反馈情况,还是没有形成完整的课堂思维过程.后来,大家一致认为A老师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因此保留了反馈这一环节,事实证明,统一反馈这一环节是有效的.

第四,对于活动形式,由于在进行“活动一”时,问题比较容易,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验证为主,此方式改变了最初自始至终的小组活动”的设计,避免了小组活动的疲惫,也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为下面几个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

第五,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成,由课堂生成去达成教学的目的反倒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原来的设计中,研究小组将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详细的预设,结果课堂上始终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仍旧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调整之后,学生的每一根神经都是紧绷着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最后,小结部分最初用的是简易的思维导图,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学生最终在头脑中留下最重要的东西.讨论之下,B老师建议采用师生共同擦黑板的方式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出来.在实际操作时,学生对这一环节的掌握情况要比预计效果好很多,黑板上最后留下分数运算的方法和目标,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清晰、正确的思考过程.

【课例评析】

提高运算能力,做好小初衔接

1.主题确定科学、恰当,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主要特点:(1)与学校的校本研修大课题、教研组的课题、课例研究的主题吻合,是大课题的分支。具有一致性。(2)基于校情、学情,具有针对性。(3)来自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自下而上,具有鲜活性。(4)是数学学科核心价值观之一,具有典型性。(5)问题形成系列,设计小学、初中过桥课程,切口小,具有可操作性。

2.研究的流程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立足课堂,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围绕主题,突出问题的解决过程。具体特点有:(1)围绕主题设计教学,问题具有开放性、研究性、趣味性、层次性。(2)突出问题解决。自主与合作学习是本节课采取的主要形式。(3)围绕主题,策略和方法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算理。形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学会审题分析、自我检查、挖掘错因、规范步骤。逐步引导学生由低层运算能力向高层运算能力发展。

3.研究的效果及建议

从课堂效果看:(1)学生自信,表达清晰。(2)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已形成习惯。(3)通过课堂反馈及检测,90%的学生形成了分析、自查的习惯,运算的准确性很高。充分证明课题实施的效果。

从备课组研究过程看:课题组成员能做到针对问题,认真研究,课例表述清晰。

对研究过程的建议:(1)研讨要紧紧围绕主题。(2)有典型问题的深层剖析及不同思维的碰撞。(3)由对一节课的研究提升到对一类课的研究。(4)加强课题研究后的归纳总结,形成完整课例。提高备课组研究的有效性。“如何培养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形成运算能力不仅是一节课一个阶段的问题,还须持之以恒,分层推进。

编辑/王一鸣E-ma il:51213148@qq.com

猜你喜欢

视导课例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中小学视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课例
崇仁县教研室下乡开展教学视导工作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