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2017-03-04廖珺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杜甫

廖珺

摘 要:送别诗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甫的送别诗既对传统送别诗有所继承,又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手法,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杜甫送别诗的思想价值,前人多有论述,而其艺术价值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试从从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融合多种表现手法、构思巧妙三个方面来探析杜甫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杜甫 送别诗 艺术特色

人有悲欢离合,离别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南朝文学家江淹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送别之时,或依依不舍,或愁肠百结,或勉励劝慰,他们将送别时的万千思绪融入诗歌,使送别诗成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表现题材。文学自身的发展与演变、人们对个体生命情感的关注,加之战乱频仍、交通不便等社会原因,促成了送别诗在唐朝时期的兴盛。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余首,其中送别诗130首左右。他经历了“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研究其送别诗,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杜甫的生平思想,也有助于全面认识其诗歌的艺术成就。下面笔者将从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融合多种表现手法、构思巧妙三个方面对杜甫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展开论述。

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

杜甫的送别诗在写法上注重将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他的送别诗往往不是表现朦胧的、一般化的送别情绪,而是带有特定情境下独特情感体验的个性化情绪。这种个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情境的个性化,杜甫的送别诗往往清楚交代送别的具体时间、地点、缘由等,营造出具体可感、特定的离别情境;其二是人物的个性化,他善于通过具体描写,对送别对象及自我形象进行塑造。

从杜甫的送别诗中,很容易找到送别的具体信息,如《送元二适江左》,从题目便可得知送别对象是元二,送别目的地是江左,而从诗歌首联“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便可得知送别时是秋深时节,送别情境具体可感,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杜甫注重凸显人物个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中对蔡都尉形象的描写:“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官是先锋得,才缘挑战须。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诗句极力表现蔡子的精神面貌,描绘出了一个轻健、勇猛、斗志昂扬的勇士形象。《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中,诗人对自我的具体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强梳白发提胡卢,手把菊花路旁摘。”杜甫并未直接述说自己的困窘,而是通过外貌与动作描写,将一个面容憔悴、抱病沧桑的老翁形象体现了出来,烘托离别时的黯然神伤,这种细致的形象描写在唐前送别诗中较为少见。此外,杜甫还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展现送别情境,如《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中,诗人并未直接叙述送别缘由,而是通过相互的对话进行表现:“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天子忧凉州,严程到须早。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临别时的对话中不仅清楚交代了对方草草而别的原因,也使送别情境显得更加真实。

虽然杜甫笔下的送别是极具个性的送别,但杜甫的送别诗并未局限于表现个人离别的伤感情绪,他往往将社会现实与个体的离别结合起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时代特征,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展现出更丰富的情感与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如《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诗歌开篇结合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看法:“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 焉用穷荒为。”主将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必为社会动荡埋下隐患。杜甫大胆针砭时弊,并将对社会的看法融入了送别诗当中。随后,杜甫叙述了高适远行的理由:“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接着用问答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临别时的嘱咐与劝勉,通过语言描写体现出来。最后,杜甫才回到对个人离别意绪的抒发:“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余力,早寄从军诗。”诗中既有杜甫个人的离愁别绪,又融合了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使人感受到诗人的送别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送别,诗人的情感是与社会现实紧密相依的。又如《送韦讽上阆州録事参军》,开篇就叙写时事,描写社会现实:“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勾画出国运艰难之象,使人深受触动。接着,杜甫描写了韦讽的精明干练:“韦生富春秋,洞澈有清识。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在赞颂友人的同时,诗人不忘结合时事,对友人进行劝勉,认为友人在国运衰微的情况下,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除暴安良。最后,杜甫描写个人离别意绪:“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社会现实时常牵動着杜甫的心,诗人的离情别绪和济世救民的愿望夹杂在一起,情感深沉。

杜甫的送别诗善于深入到特定情境中进行描写,关注具体的人物思想与情感,充分表现出个体性。从杜甫生平经历来看,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饭未尝忘君”,时时念及黎民百姓,忧国忧民的思想贯穿于他的诗歌,包括送别诗当中。他对个体的表现并非游离于社会之外,而是和生活环境、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也使他送别诗更具思想深度,增强了其社会现实意义,体现了对前代送别诗的创新与突破。

二、融合多种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能有效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杜甫的送别诗善于通过对比、象征、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起兴等表现手法抒发情感,而且在同一首送别诗中,杜甫往往不局限于运用单一的表现手法,而是根据送别情感的需要,恰当选取多种手法进行综合表现,力求更加准确地表达送别时的复杂情绪。如《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歌开头描写了安史之乱的惨状:“川谷血横流,豺狼沸相噬。”运用比喻手法,以“豺狼”比安史叛军,形象生动。杜甫在送别诗中尤擅长叙事抒情,接着叙述了肃宗力挽狂澜的情势:“天子从北来,长驱振凋敝。顿兵岐梁下,却跨沙漠裔。二京陷未收,四极我得制……”,同时描述了樊侍御的智勇过人,以“冰雪”“雷霆”等喻其经世之才:“坐知七曜历,手画三军势。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幕府辍谏官,朝廷无此例。”朝廷破例用人,重用樊侍御,也足见形势危急。随后,杜甫对送别情景进行描绘:“回风吹独树,白日照执袂。恸哭苍烟根,山门万重闭。”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独树”“白日”“苍烟”“山门”等意象,正面烘托出送别时的孤独与凄凉,催人泪下。结尾诗人感叹自己没有匡扶社稷的资质:“我无匡复姿,聊欲从此逝。”此处运用对比手法,杜甫此时未授官职,正好与樊侍御的受到重用形成鲜明对比,故而引发诗人“聊欲从此逝”的无奈与惆怅。诗歌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将对时事的痛心,对友人的期冀、送别的凄凉伤感、未受重用以致壮志难酬的无奈与落寞之情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多角度、多侧面抒发了送别时的复杂心情。又如《送何侍御归朝》:“舟楫诸侯饯,车舆使者归。山花相映发,水鸟自孤飞。春日垂霜鬓,天隅把绣衣。故人从此去,寥落寸心违。”此诗颔联以山花和水鸟起兴,引出颈联和尾联,而灿烂的山花又可比何侍御归朝的欢乐心情,孤飞的水鸟可比诗人自己,异乡作客,孤独穷愁。全诗比中有兴,使诗歌显得意蕴丰富,典雅精致。

杜甫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描写送别,有时哪怕是同一种表现手法,杜甫也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运用,从而增强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泛江送客》:“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离筵不隔日,那得易为情。”诗歌颔联与颈联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营造出送别时的伤感情绪。虽都是借景抒情,但颔联运用反衬手法,乐景写哀,以山花烂漫、浪击轻舟这样轻快、明艳的景象,反衬出“频送客”的感伤。颈联亦为借景抒情,但运用正衬手法,以含泪劝酒、笛声增愁等景象,烘托离别氛围,直接抒发送别的伤感情调。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歌情感表达更深刻,韵味更悠长。

三、构思巧妙

一首诗的构思方式影响着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体现着诗人的写作特点。杜甫的送别诗常在构思上下功夫,力求通过巧妙的构思更好地展现送别意绪,他常常以叙事的手法将往事、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结构严谨而又意蕴深广。如《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防御判官》,诗歌开篇追忆往事,引出此次送别:“昔没贼中时,潜与子同游。今归行在所,王事有去留。”并以形象的描写表现韦评事的忠勇之气:“子虽躯干小,老气横九州。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雠。朝廷壮其节,特诏令参谋。”韦评事气节可嘉,自然堪当大任,诗人紧接着便叙述了韦评事此行所赴之地,即同谷:“銮舆驻凤翔,同谷为咽喉。西扼弱水道,南镇枹罕陬。此邦承平日,剽劫吏所羞。况乃胡未灭,控带莽悠悠。”此段写出同谷乃军事重地,朝廷既任命韦评事为同谷防御判官,足见对其倚重。接着,诗人赞扬韦评事叔侄才干,又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韦评事前往同谷后的情景:“受词太白脚,走马仇池头。古色沙土裂,积阴云雪稠。羌父豪猪靴,羌儿青兕裘。吹角向月窟,苍山旌旆愁。鸟惊出死树,龙怒拔老湫。古来无人境,今代横戈矛。”诗人运用一系列冷色调的词汇,使同谷凄凉之景、风土人情,宛在目前。最后,诗人将思绪拉回眼前,抒发临别之情:“伤哉文儒士,愤激驰林丘。中原正格斗,后会何缘由。百年赋命定,岂料沉与浮。且复恋良友,握手步道周。论兵远壑净,亦可纵冥搜。题诗得秀句,札翰时相投。”杜甫与友人送别,既依依不舍,离情缱绻,又激愤填胸,遗憾抱负难以施展。此诗从对往事的追忆引出现实人物及时事,再联想到同谷重地,想象友人到达同谷后的见闻,最后抒发离情别绪,思维环环相扣。全诗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又开合有度,跌宕起伏,展现出阔大的场面与送别时的多重情感,耐人寻味。

杜甫还善于通过独特构思,增加送别诗的意趣或情感深度。例如《送韦郎司直归成都》一诗,杜甫在梓州送友人归成都,从而想到自己在成都西郭的草堂,诗中杜甫没有直接表达对居所的怀想,而是写道:“为问南溪竹,抽梢合过墙。”诗人构思独特,将浣花溪边的翠竹赋予生命,增加了诗人与故居的亲近感,使诗歌妙趣横生。《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中,分明送别时依依不舍,颈联却道“一秋常苦雨,今日始无云。”说此时气候正宜出行。而实际上诗人心中十分悲凉,从尾聯“山路时吹角,那堪处处闻”便可知晓,颈联之语不过是杜甫的自我安慰罢了。但如此写来,更易触动人的心弦,表达诗人内心的苦楚。

此外,杜甫送别诗中还常常运用巧妙构思将历史典故与现实人物结合起来。如《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中有“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之句,此处切姓用典,以李广比李剑州,表现诗人对李剑州怀才不遇,未得重用的感叹。《奉寄别马巴州》中“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非复汉萧何”,汉朝马援曾被封为伏波将军,此处亦为切姓用典,以马伏波喻马巴州。诸如此类,都是杜甫巧妙构思的体现。

综上所述,杜甫的送别诗在写法上不是偏重于抽象及概念性的描写,而是注重表现送别情境及人物的个性,并将这种个体情感放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进行展现,达到个体性与社会性的融合;杜甫送别诗的表现手法上十分丰富,往往不局限于单一的表现手法,而是善于根据具体情感表达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恰到好处地展现送别时的复杂情感;在构思特点上,杜甫的送别诗结构严谨、章法有度,又善于通过巧妙的构思增强送别诗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邹进先.论杜甫的送别诗[J].北方论丛,2004(2).

[3] 罗煦.杜甫离别诗研究[D].西南大学,2012.

[4] 曹小丰.唐前送别诗流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杜甫
登高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