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只是冬景

2017-03-03余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冬景郁达夫景物

余芳

《江南的冬景》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文中将北国的冬天、闽粤等地的冬天以及德国的寒郊散步与江南之冬作对比,选取“曝背谈天”“冬郊植被”“微雨寒村”“江南雪景”及“旱冬闲步”等五幅典型画面,展现江南冬景的独特魅力。写景类文章往往是某个时期作者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景中含情,自古皆然,好的写景文并非纯粹写自然景观,聊资消遣而已,“景物的美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郁达夫看似随意而细腻的描写中,充满了赞美、眷念、渴望的真情,文中所写的“明朗的情调”更是一种清新洒脱和闲适的心境。

课堂教学中,我抓住文中写江南雪景的一句话“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和狗一样”这个比喻内涵丰富,颇值得玩味,我让学生自己体会,结果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探讨兴趣浓厚,下面是其中一节教学片断:

师:为什么是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狗”岂不是显得太低贱,带有贬义吗?这是一条怎样的狗呢?(生笑)

生:这里的狗是宠物狗,很可爱。(生笑)

师:那时候就有宠物狗了吗?(生笑)

生:这条狗应该是快乐的狗,没有贬义。

师:“狗”在西方文化中的确是一个褒义词,如“lucky dog”就是“幸运儿”的意思,那么除了“快乐”,还有什么其他的情感?或者说,为什么是像狗,而不是像某类人?人与狗区别在哪里?

生:人有喜怒哀乐,动物则吃饱了就睡。(生笑)

生:人很复杂,有七情六欲,动物单纯得多。(生笑)

师:那么,狗和孩子的相似处是什么?

生:单纯或者说是纯粹。

生:可爱。

生:简单。

师:所以,作者喜爱江南之冬,实际是向往一种最简单最纯粹的快乐,这快乐不带丝毫目的。

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展开课堂教学和讨论,文中还有其他景物描写或别具匠心的用词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结。

再如,写雪月梅,冬宵三友,会合在一起,是在“调戏”酒姑娘,“调戏”一词,似贬实褒,值得涵泳玩味。再看以下教学片断:

师:作者怎么会用“调戏”这个词?这可真是个实实在在的贬义词,其中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因为喜欢她。(生笑)

师:哦,喜欢就“调戏”?(生笑)“调戏”这个词总让人觉得有点儿随意,那不管怎样,作者的心情如何?

生:开心,快乐。

生:应该是很放松,可见作者在現实生活中感到身心俱疲,从雪景中得到彻底释放。

郁达夫在《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一文中写到:“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细细品读文中的这些景物描写,我们可以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立体的郁达夫。

读文中选取的几处对比,其实也是别有用意的,如写北国之冬,不写冰天雪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却写围炉煮茗,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其中透出的那份悠闲着实让人生出几分羡意。写江南冬天偏偏将镜头对准老翁小孩曝背谈天和冬郊散步,或许那份闲适和逍遥才是江南冬天最吸引人的地方,让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人生。

写江南冬郊的植被,各种颜色扑面而来,五颜六色,像开了染房铺子,令人眼花缭乱,这哪里像萧杀冷清的冬天,突出它含蓄在那里的生气才是作者的真义。写冬天的草,说是“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文字背后的那股子坚韧顽强显露无遗。在这幅画的最后,作者引用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如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的喻意不言自明,在寒冷的冬天怀想温暖的春天,可见他虽在迷茫中,但对未知的将来还是存有信心和希望的。

特别是那幅“冬霖寒村图”,秋收过后,三五人家聚在一起,无所事事,尽享一年的丰收成果,酒客们一直喧哗到天垂暮,张灯再饮,那层“得失俱亡,死生不问”的境界,那种淡泊的心态,洒脱的胸襟又岂是江南冬景的自然形态所能容纳得下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闲情雅致,“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淡定从容才是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至于后面写到绿林豪客对李涉博士的仰慕崇敬,则更见豪气和大义,李涉那句“他时不用逃名姓”,与他自己的经历又何其相似?写到此,作者直接来了一句反问:“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更足见写景之外有深义,绝不只是冬景,它关乎人生,直指心灵。

“言为心声”,文章常常会打上沉重的时代色彩和作者自身人生境况的印记,此文写于1935年冬,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列强瓜分,军阀混战,郁达夫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文化活动,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威胁而受挫,他由上海迁居杭州两年多,此时的郁达夫表面上看似悠闲,实则是用表面的平静来掩饰内心的不平静,希望寻一个清静的去处,像庄子一样避世,而文字正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们从当时《郁达夫日记》节选中对作者当时的状况亦可窥见一斑:

天气实在晴爽得可爱,……像这样一个平和的冬日清晨,谁又想得到北五省在谋独立,日兵在山海关整军,而阔人又都在向外国的大银行里存他们的几万万的私款呢!(1935年11月19日)

家国沦亡,小民乏食,我下半年更不知将如何卒岁;引颈西望,更为老母担忧,因伊风烛残年,急盼我这没出息的幼子能自成立也。今日为防空演习之第二日,路上断绝交通如故……这篇《江南的冬景》,大约要于明日才得写完寄出。(1935年11月29日)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但那种深深的家国之忧从文字中还是隐约可见的。“静”不是无为,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无所事事,它恰恰反映了内心想为而不可得的烦闷痛苦,郁达夫后来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被迫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做过日本翻译,利用职务之便,尽力救助流亡难友,1945年8月被日本宪兵杀害,年仅49岁,距离写此文不到10年,令人扼腕唏嘘。

《江南的冬景》全篇不着一“爱”字,喜爱之情却溢于言表,词藻也并不华丽,却令人玩味无穷,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画家刘海粟曾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此言得之,他的散文像一幅写意山水画,画中有文,文中有画。但值得注意的是,《江南的冬景》绝不只是冬景,它有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希冀,也有魏晋名士的洒脱和淡泊,它是作者心灵的一面镜子,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时代的影子。

猜你喜欢

冬景郁达夫景物
阅读《江南的冬景》的两种方法
吴描玉
冬景
贵人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基于“非指示性”教学的自主研习教学理念探微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不是所有的坦白都是对的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