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视野下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研究

2017-03-03田宁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古典意境诗词

田宁宁

学习古典诗词既可以欣赏诗词本身的语言美,节奏美,意象美,意境美等等,还可以探视诗人们的心灵世界。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也。”可见诗教的传统在我国历史悠久。叶嘉莹说,“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可见古典诗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来说,是一种十分合适的媒介。因此顾振彪先生明确指出:“让学生读诗,是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古典诗词对于增进学生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要注意古典诗词的美学特征,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人的价值,强化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学会诗意的生活。

(一)创设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含蓄的意蕴,深远的意境,往往吸引着读者又让读者难以深入体会其深刻内容。建构主义学认为,知识不是单靠教师传授,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得来的。因此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恰当的情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古典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创设情境时,可创设视觉、听觉和一些现实情境,也可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一些情境。

(二)涵泳诵读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感知诗词内容,鉴赏古典诗词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一份宝贵而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诵读,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咏,歌也;吟,呻也。在高声朗诵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人诗境、悟诗心、品诗味,探究诗歌的旨意。古典诗词,所以久为传诵,主要是因为作品用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能把读者引入想象空间的美好意境,通过诵读,我们在鉴赏时能充分地领略作品的意境美。其次,诵读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古典诗词本身很美,再加上这种美读,便是美上加美。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和形象,在西方,诵读已经成为了一门艺术,也是戏剧学校的一门必修课。还常常成为青年人聚会时的一种表演节目。梁实秋先生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诵读。”他回忆老师朗诵时“咬牙切齿,声震屋瓦”“轻描淡写,如行云流水”,而学生“细心聆听,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前,已经相当的体会到文章的美妙”,“老师讲解之后,立即要我们朗诵,于是全班同学高唱,如鼎沸,如蛙鸣,如鸟喧,如蝉噪”。这是契合诗歌特点的极为生动的诗歌教学范式。

(三)知人论世

孟老夫子说过一句影响深远的话:“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孟子在这里提出的“知人论世”的原则。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是人格的焕发,充实而有光辉的完美的诗是人格涵养的自然结晶。一部文学作品,一首诗的产生过程,实质上就是作家的气、才、性、情、志等主观因素对象化实现的过程。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中说:“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可见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感都带有鲜明的创作主体的个性特征。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古典诗词产生的年代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其蕴藏的深意,诗人在创作时会有自己的情感注入,但由于创作的需要,比较隐晦,我们只有了解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性格及人生历程,才能真正理解作品。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用典“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们将典故还原,根据辛弃疾炽热的爱国情怀,我们知道这是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仍可上场杀敌,为国效力。有的作品意旨深远,作者只是通过一些手法含蓄的表达情感,如李商隐《锦瑟》,意境朦胧,多层典故,对它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历代的诗评家和注家都试图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所以对它的主旨甚至有六种说法,有咏物说、爱情说、悼亡说、政治说、寄寓说、论诗说,以上的这些理解,无不掺杂着作者曲折的人生历程和复杂的社会背景。通过知人论世,学生还可发现新意,不一味盲从前人的鉴赏结果。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选了李白的《蜀道难》,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在正文前的导读里说这首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这首诗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没有错,但“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便值得商榷,学生们通过细读文本,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友人人蜀而望其早日归来,诗人并未亲历剑阁蜀道,便发现“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是没有根据的话。

“知人”和“论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知人就是研究作家的身世和性格,包括作者的家庭、职业、朋友等,“论世”就是把作家、作品放在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中去考察。但我們不能把它们分开来解释,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速论其文也。”所以在诗词鉴赏时,要把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才能全面客观的对作家的作品做一个评价。

(四)联想想象

古典诗词词约意丰,蕴藏着深思与情感,在鉴赏时我们只有借助于联想想象,穿越文字空间,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情感的跳动。黑格尔认为“文学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著名诗人艾青曾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是运用想象”因此读诗必须思考,思考就会引起联想,思考越深刻,联想越丰富,诗歌的境界就越完美。

联想,就是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类似,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联想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应多鼓励学生运用联想的思维方式进入诗词的意境。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雏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的作品。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全诗语言朴素,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在教学中学生主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对诗作进行推理扩写,从而还原和再现诗作。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诗歌创作中,把话说得太尽,则无诗味,在诗歌鉴赏中,学生要抓住意象,通过想象还原诗歌空白,把作者隐去的部分补出来,才能更好地入神入境。

(五)体悟意境

每首诗都有一种境界,当你心领神会,如痴如醉,陶冶其中时,它都会生成一幅图画。苏轼曾经称赞王维的诗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夏昭炎在《意境概说》一书中,夏先生分析了许多关于意境概念的界定,结合意境的特征和宗白华先生的描述,对意境做出了如下定义:“意境是创作主体吸纳宇宙人生万象而在内心咀嚼,体验所营造的、含深蕴于‘言内,留余味于‘象外,能唤起接受主体对宇宙人生的无尽情思与体验,以致形而上的领悟的召唤结构以及这一结构所引发出的艺术世界。”新课标也要求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意境,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意境的最终形成并不是创作主体一方艺术创作的结果,读者在鉴赏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赋予它新的生命,重新构建其深远优美的意境。

猜你喜欢

古典意境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春色满园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一朵花的意境
轻古典风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