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提升途径
2017-03-03刘福元
刘福元
内容提要:近年来,语文高考大纲微调不断,对于高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求愈加明确:更加注重体现语文的基础性与综合性,全面考查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比如近些年国学热潮的兴起,再比如新的高考大纲修订内容通知(《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主张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包括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主动提升自我传统文化素养的目标,并以多种方式注重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在此,本文拟以杜甫《蜀相》为案例,从知人论世、理解文义、增添趣味性传统文化知识点、背诵诗文四个方面着手,浅析高中学生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素养;《蜀相》;知人论世;理解;背诵;趣味性
何谓“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这是一种“文化”,经历了“人化”或者是“人类化”的结果,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次,这个文化是中国的,中华民族是该文化的创造主体;再者,这是由我国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遗传性。素养是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技巧或能力。综合来说,培养和提升高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在熟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熟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国优秀文化的创新。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培养和提升高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呢?下面笔者将以《蜀相》为具体案例,试作探讨。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所谓知人论世,即为理解某一个人的作品,先了解这个人并探索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了解了作者的时代背景与主题思想之后,再进一步探讨作品。一般而言,不同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达标要求各有不同:小学阶段重在初步感知作品,感知名家名作的存在;初中阶段则稍进一步,以背诵记忆为主;到了高中则偏重于“知其所以然”,深层次把握某一作家的风格以及其作品的美,并内化为自身素养。
以《蜀相》的作者杜甫为例。学生对杜甫的基本信息已然很熟悉: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被誉为“诗圣”;其作品有“诗史”之称,内容多忧国忧民,风格为现实主义、沉郁顿挫,其作品如《绝句》《春夜喜雨》《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广为人知,大部分高中学生可以随口即诵。但是,具体到《蜀相》这首诗歌,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回忆杜甫作品的一般内容(忧国忧民)与风格(沉郁顿挫)之外,还应结合《蜀相》写作时的具体社会情况: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诗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此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优秀代表。教师辅助学生了解此诗的创作背景,相信学生不难顺势推导出本诗的主题思想:怀念蜀相,抒发功业未成的感慨。这样就为整体把握诗歌奠定基础。
二、理解文义,积累文言文知识
古诗文知识学习向来是高中学习阶段一大重点。以课内古诗文为基础,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触类旁通,为课外古诗文阅读积累经验,降低学生课外阅读的技术难度。
杜甫的《蜀相》一文中,需积累的重点词汇主要有以下几个:“寻”“锦官城”“森森”“频烦”。
首先,“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可以结合高考诗歌赏析题型中的“炼字”题型,引导学生建构出诗歌“炼字”题型的思维模式:解释字的表面意思——代入句子中进行分析——分析其表达效果。整合起来即为“寻”是寻找的意思,作者一句“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里去寻找”的反问,表明作者是有目的地专程来访,而非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并以此表达出作者对诸葛丞相的一片景仰与缅怀之心以及其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而“炼字”题型的深层次作用则主要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读懂一篇诗文,更好地把握一篇诗文的内容。
其次,“锦官城”是现在四川成都的地名,可做文言常识积累。再者,“森森”为写景之词,在诗中描写的是武侯祠祠堂外的翠柏之景,教师应提示学生一般古文写景无非有两个作用:一为抒情,二为渲染气氛。再结合作品分析,可令学生轻易把握此处“森森”一词的魅力,更为学生以后理解诗文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埋下伏笔。
最后,“频烦”一词为“多次”的意思,在古诗文中一般多为此意,在本诗中则主要凸显诸葛亮的博大智慧。
三、增色添彩,加入趣味传统文化
孔老先生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因此,适当地给语文学习增添一点趣味性,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课堂之中,可在激起学生乐学、好学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蜀相》一诗的主人公为诸葛亮,而提到诸葛亮,就不得不提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适当给学生讲述《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精彩故事,如:“三顾茅庐”“隆中对”“挥泪斩马谡”“舌战群儒”“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秋风五丈原”,等等。以精彩的故事情节引起学生对我国优秀历史小说作品《三国演义》的兴趣,产生自主拓展课外阅读的动力,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丞相身上优秀的传统美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等。
四、背诵诗文,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古诗文的学习,尤其在于背诵记忆方面,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亦如是。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都离不开古诗文的诵读与记忆。在理解古诗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既是将在课内外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巩固强化,又是将所学的具象语文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与修养的一种方式。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了解、诵读、记忆到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的创新表达,在此过程中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学生通过背诵杜甫的《蜀相》能有以下几点收获,一是掌握了一篇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感受到杜甫诗歌作品的美妙;二是整合相关文化知识一起牢记心中,真正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是在了解的基础上,提升与人交流的格调,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高中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個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长期工程,需要教师与学生携手努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茶陵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