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017-03-03刘闪星
刘闪星
摘 要: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有显著提高。但是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思维方式不成熟,面对初中各科学习,尤其是对数学这科知识的掌握,他们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重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有效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抓好“三关”,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心理素质;中学生
一、努力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重视课堂教学的契机——抓好入学关
初中数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相比,所讲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深奥性、抽象性。因此学生在心理上便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学习现状表明学生多感觉数学学习难,而或焦虑,或悲愁,或紧张,或恐惧,或失去信心……这一切,无疑为数学教学带来了阻力和障碍。教师只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好课堂教学的开始——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是使学生能够积极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有利契机。多年来,笔者力求做到:导课引人入胜,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情绪,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抛去自己的烦恼与不快,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信步于讲台之上,满面春风地向学生讲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要求,或溫故知新,或抛砖引玉,或设题争论,或开门见山……抓住学生的心理,快速组织学生进入课堂之中;而对于个别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快情绪,从不怒色于脸、眉之上,更不做过急评价。所以,从心理上把学生引进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二、及时调控学生的心理状态,突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抓好授课关
教学本来是一项心理互动的双边活动。如果是单方面的意愿,或者只是教师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其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戏的编导,而不应是演员。因此,在教学的中心环节——揭示知识规律的内在关系上,教师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心中,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知道他们在思什么,能够问什么,必须对学生察言观色,不断调控他们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反映出的各种情绪如坐姿、神态等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合理恰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将为课堂教学充实活力。多年来,笔者力求做到传授知识从学生心理入手,时时激发学生对知识多问为什么,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把解决认知困惑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习能力——抓好导学关
心病需要心药医。数学教学的实践证明,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只有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合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心理障碍或者矛盾,学生才能喜欢并能学好他们想学的学科。教师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认识,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启发与引导,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数学教学中的引导学习上,笔者坚持了三个原则。
1.尊重学生的原则
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认识会时时向教师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当讲解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时,有的学生提的问题会过偏,而有的学生也会因理解不清有烦躁情绪出现,这时教师要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尊重他们的言行,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呵护他们的人格。
2.给予“自由”的原则
自由指学生在听课中要求教师给予自己主动思考的时间。特别是对那些思维能力较慢的学生来讲,他们会因为自己的思考理解不能与教师的讲解同步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此时,教师要放慢讲解的速度,在教学环节中排出思考练习和巩固知识的时间,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激活思维的火花,发挥主动创新的动机,增强解题技能。
3.协同发展的原则
在教学中师生要协调一致,双向互动,不可一厢情愿地以某种手段施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指导学生的学法。例如,在讲授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时,笔者将知识归类总结,把每类型的解题方法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都一一向学生讲明白。这样,学生便记忆有方,掌握有法,同时还主动提出自己思维方式的独到之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学生把工夫下在课堂上,对教师设计的作业题和练习题中的“必做”和“选做”题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自觉自愿地去完成。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注重构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