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划行为理论和PWM整合模型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意向预测的研究

2017-03-02王珉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6期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

王珉

摘 要:本研究整合了TPB和PWM两个模型的变量进行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意向的研究,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PBC”、“主观规范”、“预期后悔”和“态度”四个变量对于“行为意向”有较强的预测力。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 PWM 锻炼行为意向

引言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是Ajzen[1]于1991年正式提出的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不能只由态度来解释和预测,而是取决于其意向和知觉行为来控制,行为意向的前因变量又包括态度、规范信念和知觉行为控制。计划行为理论中引入规范信念的变量是为了加强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现有的研究只把焦点放在主观规范上却忽视了规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且无法解释其他规范对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例如示范性规范(descriptive norm)。Rivis和Sheeran对示范性规范在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作用进行元分析研究发现,示范性规范与行为意向相关系数达到0.44[2]。在控制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后,示范性规范能增加5%对行为意向的解释量,并且在年轻被试的研究中及健康行为的研究中,示范性规范与行为意向的相关更高[2]。

另一种探索规范对行为影响的方法来源于原型(Prototypes)的作用,原型是指一类客观事物的抽象物,是一类客观事物所共有的关键性特征。Gibbons和Gerrard[3](1995)指出原型并不是表示任何特殊的、具体的事物,而是代表人对一类事物的内部表征,它反映着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基本的、共同的特征。原型是Gibbons[4]在1998年提出的原型/意愿模型(Prototype/Willingess Model)的核心。Gibbons认为原型在激励行为发生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吸烟者的形象与自我期望的形象越接近,吸烟的意向就越强烈,即原型相似。尽管这些对于原型的认知(similarity & favourability)模型主要运用于青少年的风险或不良行为研究中,但有一些研究(Rivis & Sheeran,2003b; Rivis, Sheeran, &Armitage,2006)中也表明原型可以用来直接或是通过行为意向来预测促进健康的行为[5][6]。

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上述模型来预测大学生余暇时间的锻炼行为意向。这个整合的社会认知模型中除了包括标准的计划行为理论的变量之外,还加入了预期后悔、示范性规范、原型相似和原型倾向等社会认知变量来预测行为意向。本研究假设预期假设、示范性规范、原型感知可以预测行为意向,并且预测效果超过了计划行为理论的变量(例如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过去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班级为测试单位的年级分层抽样方法,分别抽取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五所高校的760名学生为测试对象。最后获取有效数据共654名学生,其中男生351,女生303。年龄18-22,平均年龄19.0,标准差0.95。

问卷的施测采用班级集体测试的方式在教室当场发放问卷,用指导语指示被试填答问卷,被试填写好后当场回收,主试由专业教师担任。运用Spss 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人工查阅和互联网查阅的方式查阅了社会学、体育社会学、体育行为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体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专著以及论文,全面的了解了本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确定本研究的基本框架。

(2)问卷调查法

①身体活动问卷(LTEQ)采用Godin和Shephard 的1985年编制的身体活动问卷[7]。此问卷的信效度已经在实践研究中得到了证明(Sallis,1991;Sallis, Buono,Roby,Micale & Nelson,1993;Sallis et al,1993和 Sallis et al 1996).Sallis et al(1993)对此问卷进行了信效度的检验,得到的结论是信度=0.72,效度=0.82[8][9]。此量表已经在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得到了高度认可,可以在本研究中应用[10][11][12]。总的一周身体活动的分数=(9×剧烈运动的次数)+(5×中强度运动的次数)+(3×轻微运动的次数)

②计划行为理论问卷(TPB) 此问卷由Fancis et al.(2004)所编制[13],2012年由Sonia Tirado González修订[14]。该问卷由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和行为意向四个维度组成,其中态度包括7个题目(例如“接下来的两周锻炼六次对我来说:非常糟糕/非常好、重要/不重要、令人讨厌/令人愉快、很有压力/很放松、毫无用处/很有用,有害的/有好处的, 愚蠢的/明智的”);主观规范包括四个题目(例如“我周围那些对我来说重要的人觉得我会在接下来的两周至少锻炼六次”,答案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七点制评分);知觉行为控制包括五个题目(例如“如果我愿意,我将会在接下来的两周内至少锻炼六次”,答案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进行七点制评分);意向包括四个题目(例如“我已经考虑在接下来的两周至少锻炼六次”,答案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进行七点制評分)。

③原型感知问卷(prototype perception)。原型感知采用的是Rivis et al.在2006年使用过的版本[6]。原型感知分为原性倾向(Prototype Favourability)和原型相似(Prototype Similarity)两个分量表。

④描述性规范问卷(Descriptive norms)。该问卷是Ourda(2009)对希腊的青少年的研究中使用过,并且提供了较强的信度和建构效度[15]。

⑤预期后悔问卷(Anticipated regret)。Barkoukis & Lazurras(2009)修订[16]。

(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0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其它常规性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分量表的编制以及信度的测量

(1)“态度”包括7个题目(例如“接下来的两周锻炼六次对我来说:非常糟糕/非常好、重要/不重要、令人讨厌/令人愉快、很有压力/很放松、毫无用处/很有用,有害的/有好处的, 愚蠢的/明智的”);七点制评分,取平均值,分数越高说明被试具有较高的锻炼意向。

(2)“主观规范”包括4个题目(例如“我周围那些对我来说重要的人觉得我会在接下来的两周至少锻炼六次”,答案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七点制评分);分数越高反映了被试对锻炼的态度越容易受到身边那些重要的人的影响。

(3)“知觉行为控制”包括5个题目(例如“如果我愿意,我将会在接下来的两周内至少锻炼六次”,答案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进行七点制评分);分数越高说明被试对于自己是否参加锻炼由较高的控制力。

(4)“意向”包括4个题目(例如“我已经考虑在接下来的两周至少锻炼六次”,答案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进行七点制评分),得分高的被试由较强的锻炼意向。

(5)“原型倾向”包括7个题目(例如“你如何定义那些跟你同年龄而且经常参加锻炼的人?” 答案有7个语义相反的形容词构成“聪明的/愚蠢的,成熟的/幼稚的,无趣的/有意思的,自尊心较低的/自尊心较高的,依赖性较强的/独立的,难以接近的/讨人喜欢的,不受欢迎的/极受欢迎的”),十点值评分(1=10,10=100),计算平均分,平均分数高者对于经常参加锻炼的同辈人由较强的倾向性。

(6)“原型相似”包括1个题目(例如“你觉得你和那些经常锻炼的人有多少相似?”)答案从“一点也不相似”到“非常相似”进行七点制评分。分数越高意味着被试认为自己与“健康原型”更为接近。

(7)“描述性规范”有2个题目,其中一个是开放性的题目,例如“跟你同年龄的人有多少在进行有规律的体育活动?”答案从1-10,1=10%,10=100%。

(8)“预期后悔”包括3个题目。例如“如果我在接下来的两周不能参加体育活动,我会很失望”,回答从“绝对没有”到“绝对有”进行七点制评分。计算平均分,分数高者意味着对于不能参加锻炼的后悔感越强烈。

通过项目分析,该量表的信度>0.71(如表1)。说明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信度也较高,可以在本研究中使用。

2.各变量对锻炼行为意向的预测

对“过去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PBC)”、“主观规范”、“原性倾向”、“原型相似”、“对同伴锻炼程度的感知”、“好朋友的锻炼行为”以及“预期后悔”等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四个回归分析模型的容差值介于0.418和0.633之间,方差膨胀系数(VIF)为大于评鉴指标值10,表示进入回归方程式的自变量间没有线性重合(多元共线性)的问题,因此使用的回归分析法为逐步回归分析法。

十个变量中对“锻炼意向”由显著预测力的变量共有四个(见表2),分别是“知觉行为控制(PBC)”、“主观规范”、“预期后悔”和“态度”。四个预测变量与因变量“锻炼意向”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884,决定系数为0.782,最后回归模型整体性检验的F值为459.689(P=0.000<0.05),因而,四个预测变量共可有效解释“锻炼意向”78%的变异量。

从每个变量预测力的高低来看,对“锻炼意向”最具预测力的为“知觉行为控制”自变量,其解释变异量為70.5%,其次为主观规范,解释变异量为5%,“预期后悔”和“态度”的解释力分别为1.9%和0.7%。从标准化的回归系数来看,回归模型中的四个预测变量的值分别为.526,.299,.125,.108,均为正数表示其对“锻炼意向”的影响均为正向。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研究使用了TPB和PWM的理论模型构架来探讨“描述性规范”、“原型知觉”、“预期后悔”是否可以来预测大学生的锻炼行为意向。研究结果显示了“知觉行为控制”仍然保持了显著的效应,“预期后悔”对预测锻炼行为意识也贡献了1.9%的预测力。而与假设以及之前的研究[17][18](hagger et al.,2007;Mummery,Spence,& Hudec,2000)相反的是传统的TPB变量,例如,“过去行为”以及P/W模型中的变量,例如“原型倾向”和“原型相似”,并没有在本研究中表现出预测力。

在本研究中“过去行为”是指过去一周内被试所从事的活动的强度以及次数。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们在过去一周的的活动总量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M1=37.18>M2=24.81>M3=20.82>M4=14.50)。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大学生的意识。正如北师大的毛振明教授所提出的:“人的体质发展规律是有一个‘时间差的。在人最需要体育锻炼的青少年时代,往往无病无灾,身体看起来很好,而等到人上了年纪,希望通过加强锻炼提高体质的时候,才发现所有的疾病都袭上身来,这都是因为年轻时没有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19]大学生们因为正处于身强力壮的时期,所以他们对于身体锻炼不够重视;另一个原因则是时间。随着经济生活的迅速提高,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变大,大学生们也早早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因此,每个人都在为自身的发展而努力,上各种各样的课程,考各种各样的证书,这些事情已经占去了他们的大半时间,因此,锻炼的时间就首当其冲的被牺牲了。过去的锻炼行为已经少之又少,那么还能如何去预测接下去的锻炼行为呢。

在被试的560人当中,只有33.1%的学生认为自己和他们心中那些“健康原型”很相似或是比较相似,33.9%的学生处于中立的状态,另外还有32.9%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和“健康原型”并不相像。77.7%的大学生周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在5个以下,22.3%的大学生周围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在6-9个,没有一个人周围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在10个及以上。有16.1%的大学生报告自己周围最亲密的朋友中没有一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60.4%的大学生身边只有1-2个最紧密的朋友有经常锻炼的习惯,而只有23.6%的大学生报告自己最紧密的朋友中有3个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大学生生活也越来越“静态化”。以前的许多体力劳动也逐渐被“机器”所代替,相应的结果就是动作技能和体质健康的逐渐衰退。没有足够的“健康原型”以及正确的“规范”的影响和激励,使大学生也逐渐失去了锻炼的动力和积极性。因此,“原型”以及“描述性规范”也很难对“锻炼行为意识”产生较大的影响。

2.建議

(1)应该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入“预期后悔”这个变量。

(2)尽管本研究的发现可以对于了解大学生的锻炼行为提供帮助,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研究可以使用更具代表性的样本,这样可以把结果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另外,由于因变量是意向而不是行为本身,这也就暗示了“规范信念”和“原型”虽然对“意向”不具有预测力,但是不等于对行为本身也没有预测力;同样,“预期后悔”对于“意向”的预测力虽然很强,但是对于行为本身的预测力还有待于研究。

参考文献

[1]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 211.

[2] Rivis A, Sheeran P. Descriptive norms as an additional predictor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meta-analysis.Current Psychology, 2003, 22: 218-233

[3] Gibbons, F. X., Gerrard, M.(1995). Predicting young adults health risk behaviou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505-517

[4] Gibbons, F. X., Gerrard, M., Blanton, H., & Russell, D. W.(1998). Peasoned action and social reaction: Willingness and intention 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health ris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1164-1180

[5] Rivis,A., & Sheeran, P.(2003b). Social influence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Evidence for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otypes and young peoples exercise behaviour. Psychology and Health, 18, 567-583

[6] Rivis, A., Sheeran, P., & Armitage, C. J.(2006). Augement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por with the prototype/willingness model: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ctor versus abstainer prototypes for adolescents health protective and health-risk inten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1, 483-500

[7] Godin.G,&Shephard,R.J.(1985).A simple method to access exercise behavior in the community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Science,10,141-146

[8] Sallis,J,F.,Bouno,M,J.,Roby,J.J.,Micale,F.G.,&Nelson,J.A.(1993).Seven-day recall and other physical activity self-report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25,99-108

[9] Sallis,J.F.(1991).Self-report measures of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Journal of School Health,61,215-219

[10] Jeffrey J.Martin,Kimberly liver,and Nate McCaughtry,Wayne state University and 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07,29,225-238

[11] Martin, J. J., McCaughtry, N., Hodges-Kulinna, P., Cothran, D., Dake, J., & Fahoome, G.(2005). Predicat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 fitness in Africa American children,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7, 456-469

[12] Martin, J. J., Oliver, K., & McCaughtry, N. (2007).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redicting activity in Mexico American children.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r Psychology, 29, 225-238

[13] Francis, J. J., Eccles, M. P., Johnston, M., Walker, A., Grimshaw, J., Foy, R., … Bonetti, D. (2004). Constructing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manual for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ers. Newcastle, England: Centre for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14] Sonia Tirado González, Ma Carmen Neipp López, Yolanda Quiles Marcos, and Jesús Rodríguez-Marín(2012) Develpo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questionnaire in physical activity. The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15, No. 2, 801-816

[15] Ourda, D.(2009). Application of the Prototype/Willingness Model to enhance health behaviours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lessons.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Aristotle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 Thessaloniki, Greece.

[16] Barkoukis, V., Lazuras, L, Ourda, D., Galanis,D., & Oxyzoglou , N.(2009). The effect of antipicated regret o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adolescence. Hellenic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29, 262-277.

[17] Hagger, M. S., Chatzisarantis, N. L. D., Barkoukis, V., Wang, J. C. K., Hein, V., Pihu, M., Soos, I., & Karsai, I.(2007). Cross-culture generalizability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among young people in a physical activity context.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9, 1-20.

[18] Mummery, W. K., Spence, J. C., & Hudec, J. C., & Hudec, J. C.(2000). Understanding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 in Canadian school children and youth: An application o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Research Quarterly in Exercise & Sports. 71, 116-214.

[19] http://edu.people.com.cn/GB/11185013.html

猜你喜欢

计划行为理论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锦州市居民家庭固体废弃物循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购买仿冒奢侈品意愿的研究陆施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与提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