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肠末端溃疡106例临床分析
2017-03-02程开运殷云勤
程开运 殷云勤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回肠末端溃疡患者肠镜下的溃疡特点,增加对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的认识。 方法 通过收集2012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行肠镜检查并诊断为回肠末端溃疡的患者,系统记录其性别、年龄、内镜表现及组织病理结果等。 结果 回肠末端溃疡患者106例,占总检查人数的1.4%,男女性别分布基本无区别,年龄分布主要在30~60岁,占总人数的63.2%。肠镜下溃疡的形态特点:主要为单发或者多发的类圆形溃疡。组织病理结果:主要为黏膜组织慢性炎,少有小血管增生、癌变等。 结论 回肠末端溃疡的发生率为1.4%;男女性别分布基本无区别;肠镜检查结合组织病理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率,不同肠道疾病的溃疡形态特点有所不同。
[关键词] 回肠末端溃疡;肠镜;组织活检;年龄;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7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1-0075-03
回肠是人体中连接空肠和盲肠的一小段肠体,回肠末端是指回盲瓣到回肠肛侧大约30 cm的地方,该位置为小肠病变的好发部位。长期的临床发现,该部位起病具有隐匿性,发病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因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1]。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肠镜检查得到大力普及,内镜医师肠镜水平不断提升,将肠镜诊断技术与组织病理结果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回肠末端病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2]。所以通过收集肠镜检查并诊断为回肠末端溃疡的患者,可以了解该病的总发生率、性别比、年龄分布等情况,评价电子结肠镜及组织病理检查对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和诊断的正确率,分析结肠镜下各类型溃疡的形态特点,提高对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5月~2016年5月共行肠镜检查7452例,诊断回肠末端溃疡病变患者106例,检出率为1.4%。其中男性患者59例,占总人数的56%;女性患者47例,占总人数的44%。男女性别比是1.26:1。年龄最大82岁,最小17岁,平均48.8岁。年龄分布主要在30~60岁,占总人数的63.2%。入选标准:2012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发现回肠末端溃疡并有完整记录内镜下表现者。排除标准:正常的回肠末端黏膜,黏膜表面无糜烂,及虽回肠末端出现溃疡性病变,但未行组织病理检查者。
1.2 方法
电子结肠镜检查:本次研究所用的电子结肠镜型号为Olympus CF-H260AI,檢查方法为逆行检查,检查部位为距回肠末端10~30 cm处;②组织病理活检:钳取病变处肠道组织,保存在标本瓶中,送于我院病理科,必要时可行免疫组化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内镜下回肠末端溃疡的数目、形态以及有无其他伴随疾病;收集其内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2.1 肠镜检查结果
总检查人数7452例,诊断回肠末端溃疡病变106例,检出率为1.4%。其中10~20岁4例,占总人数的3.8%;20~30岁6例,占总人数的5.7%;30~40岁24例,占总人数的22.6%;40~50岁22例,占总人数的20.7%;50~60岁21例,占总人数的19.8%;60~70岁19例,占总人数的17.9%;70~80岁7例,占总人数的6.7%;>80岁3例,占总人数的2.8%。镜下表现:①溃疡数目:多发溃疡55例,单发溃疡51例;②溃疡形态:类圆形溃疡71例,不规则溃疡13例,口疮样溃疡8例,巨大溃疡性肿物7例,纵形裂隙样溃疡5例,地图样溃疡2例;③伴随情况:单纯溃疡36例,伴有回盲瓣炎22例,伴有息肉16例,伴有淋巴滤泡增生14例,伴有结肠炎8例,伴有直肠炎4例,伴有回盲瓣憩室3例,伴有结肠憩室2例,结肠癌术后1例。
2.2 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慢性非特异性炎症88例,溃疡性结肠炎6例,结肠癌3例,肠结核3例,高级别内瘤变2例,低级别内瘤变1例,克罗恩病1例,T细胞淋巴瘤1例,贝赫切特综合征1例。
3讨论
末端回肠一般是指回盲瓣到回肠肛侧大约30 cm处,是小肠疾病的好发部位。回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并将食糜向前推送。回肠黏膜分泌含有多种酶的碱性肠液,可将食糜分解为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然后被肠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吸收,经门静脉送至肝脏。另外回肠黏膜还具有吸收和弥散离子的作用。
回肠末端溃疡是消化道的常见疾病,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是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致使肠壁血管和肌肉出现痉挛,使肠壁细胞营养出现障碍和肠道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导致肠道黏膜易受肠液侵蚀而形成溃疡,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由于弯曲杆菌感染所致[4]。该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季节变化等原因容易出现回肠末端溃疡的反复发作。回肠末端溃疡的内镜下表现既可以是该疾病的单发表现也可作为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内镜表现以黏膜糜烂、溃疡为多见,黏膜隆起该病也比较常见。溃疡一般较小(最大直径约1.0 cm),形态比较规则,周边黏膜正常或充血水肿,病变肠段蠕动良好,触之质软。回肠末端溃疡多呈类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地图样、口疮样,多发生在回盲瓣和回肠末端 10~15 cm 处,病变之间黏膜多正常,这些病变有的是自限性,有的则持续性存在。
本次所收集的106例末端回肠溃疡患者中,溃疡的形态主要为类圆形溃疡71例,不规则溃疡13例,口疮样溃疡8例,巨大溃疡性肿物7例,纵形裂隙样溃疡5例,地图样溃疡2例。与此同时,内镜检查还可以发现溃疡周边黏膜的病变情况,其中:单纯溃疡36例,伴有回盲瓣炎22例,伴息肉16例,伴淋巴滤泡增生14例,伴结肠炎8例,伴有直肠炎4例,伴有回盲瓣憩室3例,伴有结肠憩室2例,结肠癌术后1例。病理结果分析发现:慢性非特异性炎症88例,溃疡性结肠炎7例,结肠癌3例,肠结核3例,高级别内瘤变2例,低级别内瘤变1例,克罗恩病1例, T细胞淋巴瘤1例,贝赫切特综合征1例。结果发现黏膜组织慢性炎占83%,与以前各位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余18例诊断明确。克罗恩病多见于末端回肠和临近结肠,临床上以腹痛、腹泻、体重下降、腹部包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内镜下多表现为阶段性、纵性或纵性分布的溃疡,其溃疡呈跳跃式分布,底部有白苔,溃疡的周边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肉芽组织增生、充血和水肿[4]。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临床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多见,内镜下多表现为连续性、弥漫性,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端扩展,主要改变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可见脓性分泌物附着,慢性病变可见黏膜颗粒样改变,炎性息肉等[5]。而肠结核的溃疡多为横行溃疡,其溃疡亦呈跳跃式分布,常累及回盲瓣或结肠,溃疡面较大,较浅且不规则,同时克罗恩病肉芽组合增生呈铺路石样特征性改变,且直径小,肉芽肿融合不多见。粗大、致密和融合的干酪性肉芽肿和抗酸杆菌染色阳性是肠结核的特征[6]。贝赫切特综合征与克罗恩病交叉较多,两者肠外表现相似,均好发于回盲瓣部,早期的内镜下也较相似,最优先的鉴别就是有无外阴溃疡病史和针刺实验的结果[7]。结肠腺癌的溃疡一般为巨大不规则肿物型,临床多伴有贫血、腹部肿块、消瘦等。缺血性肠病、恶性淋巴瘤、炎症性息肉等肠道炎症疾病发病率较低,且早期症状往往不具有特异性,这些疾病的确诊均依赖于病理诊断[8]。另外还有3种特殊的非特异性小肠溃疡[9,10]:①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通常在小肠有 20 个以上的溃疡,多处溃疡性狭窄,手术后经常复发[11];②孤立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病变多由于肠梗阻或肠出血行手术治疗时发现,多位于回肠末端;③特发性慢性溃疡性肠炎:多伴有发热、腹泻、肠黏膜萎缩和腹膜炎的表现。这些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和细菌感染有关[12]。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回肠末端及回盲瓣功能失调,大量细菌定植于回肠末端,从而形成内源性感染并刺激具有丰富淋巴组织的回肠末端发生免疫反应,造成局部黏膜损害[13]。
回肠末端溃疡的发生率较低,为1.4%左右,好发于30~60岁的人群,男女的发病率一般无明显区别,镜下以单发或者多发的类圆形溃疡比较多见,组织病理结果主要为黏膜组织慢性炎,预后较好,少有结肠癌、恶性淋巴瘤等恶性疾病;另外,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既可以是单发表现,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伴随表现。综上所述,因为结肠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肠道黏膜,能正确判断病变的具体位置、大小、良恶性,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疾病,结合组织病理活检还可以明确病变性质。可见无论作为常规检查或者诊断性检查,电子内镜技术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并已成为我国临床诊断肠道疾病的首选方法[14]。对于肠镜下诊断为末段回肠溃疡病变的患者,我们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结果、组织病理结果等进行综合性分析[15], 缩短患者的诊疗周期,及早做出明确诊断,减少患者的心理、经济负担,为后期的治疗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海业,黄振宁. 回肠末端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特点[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7):127-128.
[2] 张平,唐少波,连滨静,等. 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70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2013,19(9):980-982.
[3] 徐恩斌,林鹂鸣,曹海莲,等. 回肠末端溃疡临床诊治分析[J]. 实用医药杂志,2014,31(9):784-785.
[4] 唐少波,袁海峰,覃黎葵. 双气囊小肠镜在克罗恩病与小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 15(19):2159-2161.
[5] 王书海,吴丽颖,凌明德,等. 肠型白塞病3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 蚌埠医学院院报,2015,8(8):1070-1071.
[6] 欧阳钦,Rakesh Tandon,KI Gon,等. 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处理共识意见(一)[J]. 胃肠病学,2006,11(4):233-238.
[7] 钱家鸣. 内科学(第8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58-1759.
[8] 黃吉雄. 回肠末端溃疡病变60例临床、内镜、病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6):52-53.
[9] Matsumoto T,Iida M,Matsui T,et al. Non-specific multiple ulce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 unrelated to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J]. J Clin Pathol,2014,57(11):1145-1150.
[10] Wang Weifeng,Wang Zhanbo,Yang Yunsheng,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nonspecific small bowel ulcers with a benign course and no requirement for surgery:Is this a distinct group?[J]. BMC Gastroenterol,2011,11(1):51.
[11] Matsumoto T,Iida M,Matsui T,et al. Chronic nonspecific multiple ulcers of the small intestine:A proposal of the entity from Japanese gastroenterologists to Western enteroscopists[J]. Gastrointest Endosc,2015,66(3 Suppl):S99-S107.
[12] 吴秋珍,李海玲,韩丽芳,等. 单人操作结肠镜检查回肠末端病变45例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9):1203-1204.
[13] 朱振华,曾志荣,彭侠彪,等. 广东省中山市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J]. 中华消化杂志,2013,33(6):390-393.
[14] 刘立玺,文萍,文剑波,等. 63例回肠末端病变的内镜结果分析[J]. 江西医药,2013,48(8):709-710.
[15] 徐少斌,林鹂鸣,曹海莲,等. 回肠末端溃疡的诊治分析[J]. 实用医药杂志,2014,31(9):784-785.
(收稿日期:2016-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