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转型发展语境下舞蹈教育的品牌塑造功能思考

2017-03-02邹圣洁

艺海 2017年1期
关键词:品牌塑造舞蹈教育社会服务

邹圣洁

〔摘 要〕品牌塑造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舞蹈教育对于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品牌塑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转型发展语境下舞蹈教育对高校品牌塑造的具体措施包括了提高舞蹈专业教学水平以打造优质的教育品牌、从艺术驱动的角度塑造高校的文化品牌以及通过文艺汇演、挖掘与传承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和带动地方文化消费塑造高校的社会服务品牌。

〔关键词〕高校转型发展 舞蹈教育 品牌塑造 社会服务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重大战略措施,该项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稳定发展产生持续和深远影响。高校品牌是社会对高等院校办学的理念、特色、质量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能力与成效的综合认可程度,是对高校自身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价值理念。舞蹈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地方高校本科转型发展中将产生其特有的文化驱动效应,对学校的形象提升与品牌塑造将发挥其独到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系统探究舞蹈教育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文化驱动与品牌塑造功能,以阐释舞蹈教育在学生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高校公众形象提升及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对地方高校本科转型发展中品牌塑造所发挥独到的促进作用与效应。

一、提高舞蹈专业教学水平 打造优质的教育品牌

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在于重视与提升教学质量,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是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国内外高教领域实施品牌战略的成功经验。实践证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塑造品牌的着力点在于“明确办学方向、转换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特色、优化办学模式、保证办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因此,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所适应的品牌创优战略要求相比,学校的舞蹈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应树立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结合地方特色优化办学模式,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优质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以质量教学打造教育品牌。提高舞蹈教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优质学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实施品牌战略的核心内容。

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舞蹈专业的教学形式基本上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忽视教学实践和舞台实践,认为如果较多地实施了教学实践和舞台实践,既会影响教学进度,又会加大管理的难度。然而,舞蹈教学在课堂中训练的内容最终必将走上舞台、面向大众。在舞台上进行教学实践,不但可以使老师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增长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所以,必须在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教学实践和舞台实践的内容。

改革舞蹈教学模式,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强化教学实践和舞台实践,以培养高素质的舞蹈专业学生,进而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的关键在于對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第一、从创新的角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塑造优质教学品牌的重要意义。第二、以学生为导向的能动式课堂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展示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随心的舞蹈中体会创新的乐趣。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能力,舞蹈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动作,需要积累一定的舞蹈动作,观摩和欣赏舞蹈作品,并以此为创新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培养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第四、舞蹈艺术的理论教育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参加各种舞蹈专业赛事培育学生的竞争意识,开拓学生的舞蹈专业视野,加深其对舞蹈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实现舞蹈教育、舞蹈作品创作与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第五、从提高学生就业率的考虑出发,亟需通过不定期的教育见习实习,加强学生组织工作能力、舞蹈创编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距离,调整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高校舞蹈学专业起到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1]

二、舞蹈教育对高校文化品牌塑造的艺术驱动

大学文化作为高等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凝练而成的历史底蕴、创新思维和价值取向,其本质是一个由精神、制度、物质以及行为等层面上的文化因子组合而成的复杂动态系统,是一种兼具着高度的内部凝聚力和强劲的外部扩张力的无形资源。大学文化内在形式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使这个系统保持活力的最佳催化剂,并借助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活动外化为高校的品牌。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思维范式和理解模式,从整体的维度对大学功能进行思考并从文化变迁的视角来理解大学所进行的变革。[2]因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塑造品牌的必由之路就是不断夯实自身的文化根基,发展自身的文化特色,从而壮大自身的文化竞争力。

同时,大学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透过其整体性的准则来影响与规范其机制内的所有个体或群体。[3]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本质就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这就要求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校园舞蹈教育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对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健其体魄以及增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4]舞蹈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更好地展现高校舞蹈学专业学生个性特长,对此必须及时发现和高度重视,因人而异发挥特长,通过鼓励和引导,促进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高教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创新型舞蹈音乐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 [5]

要有效地提高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文艺驱动效应,就必须全方位发掘和提炼舞蹈教育的创新性和多样性,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增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性,从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艺术内涵。这就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舞蹈艺术教育参与的力度,并将舞蹈艺术教育的成果融入高校各级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并通过舞蹈专业学生的专场汇演及大学生艺术团的巡回展演等形式使高雅的校园舞蹈艺术走出象牙塔,面向社会,将大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融入地方乃至与全国文化汇展,使得广大观众在校园文化艺术表演中接受舞蹈艺术的熏陶,从中领悟舞蹈艺术的魅力,通过舞蹈教育的文艺驱动塑造高校的文化品牌,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品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三、舞蹈教育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品牌塑造

西方教育学家指出,高校设置的课程、研究课题、专业课程计划以及非教学活动甚至包括高校自身,都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高校通过教学与研究活动来创造、存储和传播知识,并希望贡献和运用这些知识来为社会服务,而高校服务社会中最主要的内容的就是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6]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说,根据实际需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舞蹈教育塑造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品牌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服務社会的具体路径包括了以文艺汇演贴近与服务社会、对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和参与地方文化市场等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舞蹈教育应以文艺汇演等形式贴近与服务社会。

作为舞蹈专业的学生,社会服务的途径是非常广泛的。高校的舞蹈教学应通过文艺汇演的形式贴近社会、服务社会,并将此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选派学生组成艺术团文艺开展深入部队慰问演出、乡村助力行、社区文化展演行一系列文艺表演活动,为部队、敬老院、社区等群体进行慰问演出和文艺巡演。在社会服务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在付出辛勤劳动后,得到观众的肯定和认可,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必然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在无形中塑造了学校良好的品牌。所以说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为中心,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塑造高校品牌的必由之路。

第二、高校舞蹈教育对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与传承

地方本科院校舞蹈院系教师作为本地区高校的教育与科研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的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创新不能单凭民间传承和地方政府的扶持,还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和当地高校的高素质人才资源相结合,从文化传承到理论研究、再到其文化功能多元发展与创新;依托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为平台,了解民族舞蹈文化、掌握舞蹈技术技巧;在掌握传统形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向高品质的舞台作品转化,从而使本地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当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7] 地方高校应利用人才资源优势服务于本地区舞蹈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深度挖掘优质的地域文化资源,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本地区舞蹈文化遗产,提升其审美度和时代性,打造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的地方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将民俗性的民间舞蹈表演转化为舞台化的优质作品,多元化地呈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

第三、高校舞蹈教育参与并带动地方文化消费

文化市场中舞蹈指的是在文化市场中以舞蹈作为主要手段,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歌舞类型,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以特色文化为主调,以民族歌舞为手段的旅游商业演艺成为地方景区核心竞争的决定因素,它们以创意与高科技、多元文化与低能耗的产业优势,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8]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参与地方文化消费市场并与之密切结合,创造与带动地方文化艺术消费成为塑造高校社会服务品牌的有效途径。

高校舞蹈教育参与并带动地方文化消费的有效措施,在于组建地方舞蹈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团队,从本地区文化市场的实际出发,将市场的文化需求与高校在文化资源开发领域的学术目标进行有机结合;以地区舞蹈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项目为建设平台,发挥团队的综合优势。从地方舞蹈文化资源的收集、内在特质的挖掘、传承及保护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对地区舞蹈文化进行立体式的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作品,并将其投放到文化消费市场,从而与地区文化产业对接,通过凝练着优异文化内涵的好作品激活与促进本地区舞蹈文化资源向舞蹈文化产品和社会服务转化,带动地区舞蹈文化消费潮流。

结语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充分展现出大学变革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就是学校完成专升本的转型并由此实现在办学层次上的飞跃性提升,从而完成第一步变革;当地方本科高校在升本成功的基础上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迈进的同时,也就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学校的办学特色应明确定位为:从精英教育背景下的学术研究型教育向应用技术型教育的转轨,从而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提升。舞蹈教育在学生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高校艺术形象与品牌塑造及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等领域对于高校本科转型发展均能发挥独到的促进作用与连带效应。因此,如何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语境下充分发挥舞蹈教育的教学与服务社会等功能,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顺利进行,实现学校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完成学校的品牌塑造,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值得去深入地思考。

(责任编辑:黄晓利)

参考文献:

[1]李蕾,徐曼.大学生舞蹈比赛作品创作与训练的和谐性[J].舞蹈,2010(12):57.

[2]Peterson M.W.,& pencer, M.G. Understanding academic culture and climate[A]. 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17(4), 1990:3-18.

[3]Wisniewski,R. The scholarly ethos in schools of education[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5(5),1984,pp.2-8.

[4]齐峰.校园舞蹈文化建设的功能与作用[J].舞蹈,2010(351):61.

[5]谭顺来.乘“荷花”秀色 品校园舞蹈-高师校园舞蹈文化建设的思考[J].舞蹈,2010,347:55.

[6]James J.Duderstad, A University for 21st Centur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2000,p.132.

[7]徐荣.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发展“非遗”舞蹈文化:以辽南金州龙舞为例[J].舞蹈,2013(385):57.

[8]许钰民.文化消费语境下的舞蹈思考[J].舞蹈,2013(387):14.

猜你喜欢

品牌塑造舞蹈教育社会服务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舞蹈教育对少儿成长的作用与意义
舞蹈在听障儿童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中的运用
从主体间性理论分析舞蹈教育模式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论公关与品牌形象的塑造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校企结合推动八公山豆腐品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