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古镇之魂
2017-03-02欧阳强
欧阳强
〔摘 要〕人类从蛮荒游猎时期发展到定居农耕时代,建筑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展,逐渐从游猎到定居,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伟大转折,也是人类从蛮荒进入到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由小的部落逐渐演进到集镇到城邦到都城,这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产物。古城镇是我们的根,是华夏民族从古到今一路走来的驿站。中华文化的特质,是具有发展的多元性、包容开放性、农耕文明所具有的持久的稳定性、汉文字书写(书法)的独特性(汉文字、书法早期是二位一体的),这也是中华文化能发展绵延至今的四大重要特性。
〔关键词〕古镇之魂 文化传承 驿站 重生 智慧结晶 创造
一、人类的文明之光——文化传承
文化可以说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可以说是看不见但能感受得到的意识,也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是可以品味的,是浓浓的亲情、友情、乡情,更是文墨传承。
可以说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展,逐渐从游猎到定居,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伟大转折,也是人类从蛮荒进入到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由小的部落逐渐演进到集镇到城邦到都城,这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产物,这也就是与我们今天常常提及的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字相关——文化,文化是什么或什么是文化,这里就须要作一个必要的说明,辞书上给文化的定义为: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资、精神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资、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则是指人类精神层面的产品。我想应该还与其地域、民族、宗教等相关,从而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及区域性、民族性、宗教性等属性。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便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二、区域与区域文化
我们知道人类的进化发展是按地理位置划分,人类演进发展全球是划分为五大区域的,即非洲、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两极是无人类居住的(但可以涉足)。这是就大的方面说。由于气候的差异性,地理条件及物产的不同也就导致了人种的差异,这也就是文化多元发展的本源。就某一区域来说,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地理气候的影响,也就产生了文化的差异。就人类文明进程而言,除了一些早已消失的文明遗存,早期的文明发源地有四个,除了非洲的古埃及,亚洲有其三,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古印度、华夏,而这四大文明古国也只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这也就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特质,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发展的多元性、包容开放性、农耕文明所具有的持久的稳定性、汉文字书写(书法)的独特性(汉文字、书法早期是二位一体的),这也是中华文化能发展绵延至今的四大重要特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家庭,具有多元的文化发展属性,亦具有包容开放性,汉唐文化即是明证。中华大地其主导是农耕文明,极具稳定性。我们可以从考古挖掘出的良渚、河姆渡、澧县城头山遗址中,就能看到几千年前农耕文明所具有的稳定性。汉文字的书写造型(书法)从象形演进到正楷,从繁复走向简便,从庞杂走向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先贤最具智慧的创造发明,具有独特性。我称之为远古华夏文明人文四大发明之一,由于汉文字、书法所具有的特性与农耕文明相适应,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极为重要和稳定的作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出土文物,二千多年前的古文字书法实物,今天的人看到了,就可以轻松的解读其意,这就是汉文字、书法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所在。
三、建筑——人类文明的标志
人类从蛮荒游猎时期发展到定居农耕时代,建筑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今天看到的玛雅文化遗址,埃及金字塔等,华夏民族最早的筑巢氏、红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仰韶文化半坡人类居住遗址、澧县城头山遗址,均为人类文明的发端。从而逐渐发展成为村落、城邦,成为社会群体居住地,这是人类文明高度社会化的标志。
华夏民族在亚洲这方温暖的大地上,繁衍生息,从现在可以看到的古代遗存来看,城的早期形态,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澧县城头山遗址。而具规模的殷商古城遗址,城市功能已接近完备,具有古代城邦的初始规模了。炎黄子孙以其智慧,创造了古代长城、宝塔、寺庙、宫殿、桥梁等伟大的建筑。
四、城镇——人类社会属性的产物
人类的繁衍发展能胜出其他生物,正是群居性协作智慧生物的特性使然,他们的进化发展都体现出了这一协作属性。城镇的出现就是最为有力的明证,人类的社会属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六千多年前的澧县城头山遗址,就能感受到这一属性。但是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是受到区域与区域文化和地理环境气候制约的,就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到人的这一适应性,即所谓因地制宜的利用地理和气候条件,就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智慧之所在。
在这广袤的华夏大地,因为地理气候的差异,物产的不同,所形成的村落城镇也就各异。由于区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群落村镇,乃至于都城。就如同我们今天看到的江南水乡、湘西的吊脚楼、巴渝的石头城、西北的窑洞、北方的四合院、南闽的土楼等,形成的城市格局也各不相同,地域特色鲜明。建筑用材及其风格,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村镇的多样性。也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社会精神财富。
五、古城镇在当下社会发展的意义
古城镇是先民的智慧结晶,是先民辛勤的劳动所创造的成果,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没理由不好好传承保护珍惜和发展,古城镇是我们的根,是华夏民族从古到今一路走来的驿站。这也充分展现出了华夏民族先人的慧眼,从今天的古城鎮的选址来看,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来说,都是非常便利的好地方,建筑在依山旁水,向阳之地,宜居之所,营建得非常的科学,极具人文特色。正因如是,这也就为我们今天推动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非常科学的可供借鉴的营建样式和提升空间。当然,古城镇的作用不仅于此,既是今天的宝贵旅游资源,也是研究人类发展史的珍贵资料,对当代建筑雕刻等都具有标本意义。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六、古城镇的保护与发展
古代的城镇遗存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重点是保护性研究,在保护的同时,也一定要做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拓展,良性发展,使这一宝贵资源“活”起来,而不是空置。空置就意味着浪费,只有让古城镇活起来,在“活”字上做文章,使其具备必要的现代功能,而不破坏原有的风貌,要聚有人气,具备日用功能,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重点是对古遗存的保护,像原有环境、河流沟汊、山川地貌、古树、寺庙、书院、标志性建筑、街区、民房、桥梁、都应该原样保护,如有损坏,也应按原样修复。在经营方面,要注重地方特色,避免雷同,尽可能的将地方原有的物产和手工艺转换成特色商品,这能使当地居民受益而具有了造血功能,还可以将当地古已有之的民俗文化,转换成文化产品,以当地的戏曲歌舞,创作出适应现代需求的文藝作品,以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增加古城镇的魅力。
就发展而言,在不损坏古城镇原貌的前提下可以就近选址,建设与古城镇相呼应的新区以求发展,在新区的规划设计上应尽量与古城镇面貌相适应。但在功能上可以与现代要求相适应。
七、古城镇的文化建设
古城镇的重点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实是一个很复杂而且需要极具智慧的设计。文化是古城镇的灵魂,是古城镇的根本,古城镇的文化建设搞好了,古城镇的面貌将为之一新,也将是古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推手,将有力的推动古城镇的良性发展。古城镇的文化建设,须要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实际来制定规划,可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即近、中、长期规划。制定文化建设规划,既需要对当地的历史掌故、人文地理有深刻的了解,又应当对当地的民风民俗、戏曲歌舞、方言俚语、人物方志、营建工艺、手艺传承作深入细致的分类研究全面了解,只有在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了当地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需求,来做发展古城镇文化建设的方案,才能真正符合古城镇发展的要求,与其古城镇的面貌相匹配,才能创建出一套适合于当地而又具有古城镇特色的文化样式。如在戏曲、音乐、歌舞、影视、书画、人物故事、建筑、饮食文化、风味食品、非遗传承、手工艺等方面,都是适合于打造古城镇文化品牌的领域。
几年前我到过阆中,那是个很具规模的古城,保护得很好,很完整。嘉陵江环绕着阆中,将其分割呈马蹄形半岛,是一座十分宁静优美的古城,嘉陵江水平如镜,清澈澄明,仿佛如碧玉环绕,有舟行云上,月落江中的意境,行走在江边,就像在游览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一样,十分惬意。城中的古迹很多,有张飞庙、滕王阁、四川贡院等,吃住都很有特点,也有一些表演,如张飞巡检等。是一处极佳的旅游之地。当时,最大的困惑,也是让我感受颇深的问题,就是忙闲不均,每逢小长假或是周末就人满为患,拥挤不堪,住房也难,房价也高,小长假一过则冷清得如空城,短短几天我就亲身感受了这样的变化。这是当前古城镇资源利用和发展中,值得重视和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也与古城镇的文化建设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