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蛙生态种养技术模式研究与展望

2017-03-02鲁艳红廖育林傅湘绮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种养稻田青蛙

鲁艳红,廖育林,聂 军,周 兴,傅湘绮,黄 伶

(1.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2. 农业部湖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湖南 长沙 410125;3. 长沙县农业和林业局,湖南 长沙 410100)

稻—蛙生态种养技术模式研究与展望

鲁艳红1,2,廖育林1,2,聂 军1,2,周 兴1,2,傅湘绮3,黄 伶1

(1.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2. 农业部湖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湖南 长沙 410125;3. 长沙县农业和林业局,湖南 长沙 410100)

稻—蛙生态种养是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该模式利用水稻和蛙类共生关系,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利用更充分,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更合理。介绍了稻—蛙种养模式的生态学原理,技术要点,以及稻—蛙种养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总结了稻—蛙种养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提出今后应推进稻—蛙生态种养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和增收。

水稻;青蛙;生态种养;技术模式

稻田生态种养是利用稻田的生态空间,采用共生或轮作方式在稻田中养殖鱼、虾、鳅、鳖、蛙等水产或两栖动物的生产模式[1]。集约化养殖兴起于 20 世纪 80、90 年代,但稻田养殖鱼、虾、蛙等水产动物曾被认为是低端和落后的生产方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意识的提升,稻田养殖又重新得到重视。稻—蛙生态种养作为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2],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稻区大规模兴起和快速发展。

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都有食蛙的习惯,蛙肉味美且营养丰富,市场需求量大。在传统稻田种植体系中,人们通过滥捕自然生长的稻田青蛙让蛙肉进入餐桌,这导致稻田生态系统中青蛙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稻田害虫数量增加,农民为了防治病虫害滥用滥施农药,进一步削减了稻田系统内自然生长的青蛙数量,对稻田系统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因此进行青蛙人工养殖是解决供需矛盾、保护青蛙资源的必由之路。稻—蛙生态种养通过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空间,同时进行水稻种植和青蛙养殖,养殖的蛙类不仅能在稻田中灭虫除草,其排出的粪便还可以给水稻生长提供营养物质,使稻田生态系统内能源和物质转换与循环更加合理[3]。稻田养蛙一方面保护了青蛙物种,维护了稻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稻米和蛙肉的品质,帮助农民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稻—蛙生态综合种养技术对于保障粮食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稻—蛙种养模式的生态学原理

现代农业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和农产品需要同时,也由于一味追求高产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及各种添加剂等化学品,日益显现出一些问题和弊端,如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残留、土壤生产力降低、自然生态破坏和人类健康风险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人们必须重新考虑农业发展的出路,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农业生产模式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水稻作为国内播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粮食品种,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有机稻米需求量日益增加,市场上主要依赖化肥和农药生产出来的稻米已不受欢迎。稻—蛙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不但为大众提供绿色、有机稻米,养殖的青蛙也可进一步丰富居民膳食种类和满足多元营养需求。

稻—蛙种养体系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生态学中物种共生、物种相克、物质循环再生等生态原理,利用稻、蛙共生互利关系,将蛙类养殖和水稻种植耦合在同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内。稻田是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水稻最大的特点是与水伴生,土壤长期处于渍水环境,稻田系统中水稻、杂草、光合细菌和藻类共同构成系统内的主要生产者[4]。稻—蛙种养生态系统充分利用水田的立体空间,结合田间浅水面和稻田系统的空间和生物环境,水稻种植的同时进行蛙类养殖。该模式中除了水稻、杂草、藻类和菌类等生产者,还有蛙类作为消费者,共同构成一个更为复杂的和谐生态系统[4]。稻—蛙生态种养模式中,水稻植株形成的遮阴浅水层田块为蛙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和栖息场所,蛙类是稻田害虫的天敌,而害虫是蛙类的天然饵料,蛙类粪便还为水稻提供丰厚的有机肥料。稻、蛙共生生态系统中,稻田的昆虫和水生生物为蛙提供食物,蛙捕食害虫代替农药,蛙的跳跃活动可以除草,蛙排泄的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营养物质;水稻生长为蛙类生长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二者互助互利,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挥了生物最佳群体组织功能。

2 稻—蛙种养模式的技术要点

稻—蛙生态种养主要包括稻田工程、水稻种植、蛙苗放养和田间管理等环节。

2.1 稻田工程

选择靠近水源的稻田,平整田块,将田埂夯实加固,保持田埂高度高出稻田平面 0.3~0.5 m,埂宽 0.3~0.5 m,要求不漏水、不渗水。搞好坑沟开挖,一般采用四周挖养殖沟,田中间挖“十”字或“井”字型沟,沟宽 0.4~0.8 m,沟深 0.3~0.5 m,四周的围沟上设置4~6 个喂食台,喂食台高出蛙沟 3~5 cm。田块四周建好围网,用 10~20 目的网片,围网埋入田中约 20 cm,地面上保留 1~1.5 m 高,每隔 1~1.5 m 用桩支撑固定,上方搭好天网,天网每隔 5~8 m 设置 1 根支架,天网支架高为 1.8~2.0 m。做好防范蛙外逃和天敌进入的措施。

2.2 水稻种植

种植单季晚稻或中稻,选择优质水稻品种(组合),如 玉 针香、湘 晚 籼 17 号、 玉 柱香、农 香 18、 农 香32、黄华占和湘晚籼 12 号等主推品种,或选用抗病抗虫性强、农艺性状好、生育期适中的优质粳稻品种,如“苏香粳 1 号”“花优 14”“秋优金丰”等。播种前进行水稻种子处理,主要是晒种和盐水选种,然后用1%的生石灰浸种消毒,避免把病菌带入大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可采用抛秧、直播、插秧。

2.3 蛙苗放养

在秧苗返青后进行青蛙幼苗投放。投放品种有本地青蛙、虎纹蛙、黑斑蛙、美国青蛙等。水稻秧苗返青扎根后 10~20 d,选晴天早晨或傍晚放养幼蛙,选体质健壮、无病无残、大小一致,个体体重约 20 g 的幼蛙,投放 1 500 头 /667m2。投放后先圈养约 1 周时间,以有利于蛙适应稻田环境,提高存活率;或根据水稻与蛙的生殖周期的衔接情况,在水稻种植后约 1 周时间,放置规格整齐的蝌蚪幼苗 5 000~10 000头 /667m2。

2.4 田间管理

投放饵料做到定点、定质、定量,饵料主要为蝇蛆、蚯蚓、黄粉虫和饲料等,根据水稻病虫害的情况进行饵料的增减,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合理进行水稻追肥的施用,保证水稻生长的同时,不产生对蛙类生长有害的物质。一般采用基肥加追肥多次施用,施用商品有机肥 300~500 kg/667m2或施用猪粪、牛粪等农家肥 3 000 kg/667m2、沼渣 2 000 kg/667m2、腐熟的菜籽饼 200~400 kg/667m2。经常检查围网是否牢靠,田埂是否有漏洞,及时防范鸟(白鹭)、黄鼠狼、蛇等蛙类天敌。下雨天注意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3 稻—蛙种养模式的效应分析

3.1 生态环境效益

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由于化肥、农药、生长素等的广泛应用,在带来粮食增产的同时也带来农产品品质下降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稻田农业生态体系的不持续性和不稳定性。稻—蛙系统中通过田面种稻,浅水养蛙,蛙粪肥田,稻蛙共生,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

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单一水稻种植模式中,每年因病虫害的影响至少减产约15%,因此农民为了追求产量往往施用大量农药。大量投入的化肥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风险,同时病虫害发生严重或防治不当时甚至造成绝收。稻—蛙生态种养利用蛙类捕食害虫的习性,可以控制害虫,减少病虫害,构建了水稻绿色植保的生物防控模式[5-6]。蛙类捕食的水稻害虫有稻螟蛉、卷叶螟、稻飞虱、稻叶蝉、稻蝗和食根金花虫等,也能抑制稻田里对人类有害的病原生物,如血吸虫、丝虫、蚊子幼虫、蝇蛆和蚂蟥等。稻—蛙生态种养系统可以基本不施农药,不但在农药上节约了成本,同时加强了粮食安全,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稻—蛙共作模式中水稻通过利用蛙的粪便获得所需要的肥料,从而降低对化肥的依赖,稻—蛙生态种养模式中不施或减施化肥水稻也能获得较高产量,长期保持田面浅水层环境,能减少水稻植株对重金属的吸收,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提高。

改善土壤理化质量,促进水稻生长。稻—蛙共作通过疏松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打破封固在土壤表面的胶泥层,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水稻根系呼吸,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并促进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和水稻有效分蘖[7]。稻田养蛙通过蛙类活动对水稻茎干和茎基部产生刺激,促进水稻茎干生长更健壮,从而提高了水稻植株抗病抗虫能力;同时,蛙类活动有利于去除黄叶和老叶,使水稻下部的通风条件得以改善,促进水稻生长。稻蛙共生系统由于具备了更合理的结构,提高了物质循环和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了稻田生产力。

3.2 经济效益

稻—蛙综合生态种养模式在实践上,突破了传统稻田生态系统只局限于水稻种植单一模式,创新利用了稻田生态空间,实现水稻种植和青蛙养殖的组合开发利用,可以将稻田中分散的能量和物质回收到稻—蛙生态系统能量循环中,延伸生物链,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在有限的田地面积上生产出更多种类和数量的农产品,同时收获有机稻米和绿色青蛙。由于该生态系统生产的农副产品品质得到改善,其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也很可观,使生产经营户获得更大的种养利润。同时由于蛙类基本不发生病害,采用该共生模式水稻病虫害也很少,可不施或减施化肥农药,因此还可节省化肥农药的投入。

3.3 社会效益

稻—蛙共生生态种养模式遵循自然、立体、循环生态学原理,能提高土地利用率,符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国情。稻—蛙生态种养是水稻生态种植和有机稻米生产紧密结合的典型立体农业模式,具备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的生态学特点,符合现代循环农业发展趋势。稻—蛙生态种养模式打破了粮食生产的单一方式,不与农业生产争地、争水,农民接受程度高。发展稻—蛙生态种养模式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且具有低投入高产能、可复制性强、规模化发展前景广阔等优点,社会效益显著。

4 稻—蛙种养模式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4.1 稻—蛙种养模式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1.1 稻—蛙生态种养技术较薄弱 目前稻—蛙生态种养实践中大多用粪肥替代化肥或不施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养分循环利用,但从生态系统养分输入—输出平衡模型来看,如果在该系统中不额外投入养分或投入的有机养分不足以补足因水稻和蛙类收获带走的养分,长期下去可能造成养分不平衡或某些养分的过度消耗。因此,研究如何既采用真正的生态种养,又维持土壤的养分平衡是需要探索的问题。同时,稻—蛙生态种养中沟垄设计、养殖(稻、蛙)品种、投放时间及数量、放养模式、饲养驯化、辅助除虫(安装杀虫灯、诱捕器和粘虫板等)和养殖管理技术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4.1.2 稻—蛙种养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 多数养殖户还没有形成稻田养蛙特色品牌意识,目前,稻、蛙产品加工、流通和营销等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稻田生态养殖由于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有的甚至不施用化肥和农药,生产的水稻和青蛙为无公害有机产品,但由于品牌创建意识不强,产品卖不出应有价格,无法实现应有的效益。需要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农产品展示会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宣传,针对中高档消费市场,打造富有特色的蛙和稻米品牌。

4.1.3 产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稻田系统养殖青蛙基本是小规模零星放养,缺乏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优势品牌。因此需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规模经营,实现产业化发展。加强与粮食和水产加工、销售企业的固定合作,解决种植(养殖)大户每年生产稻米(蛙)的销售问题,做大做强稻田养蛙特色产业。

4.2 稻—蛙生态种养模式的发展前景及展望

稻田养蛙种养模式的发展满足了当前人们消费需求和市场需要,同时也顺应了现代农业大力提倡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8]。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关注饮食营养、安全和健康。绿色健康、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农产品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稻—蛙生态种养模式作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促进居民饮食结构优化,具备较大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发展优势。

近年来全国各地实行江河禁捕、湖库拆围等措施,必然对传统渔业生产产生挤压,对渔业发展总体规模产生明显影响。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打破了传统产业发展理念和界限,通过水稻和水产两大产业有机融合,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稻田生态种养模式通过“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拓展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空间,实现二者优势互补,有效提高了农田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及产出效益。稻—蛙生态种养作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继承、创新和发展了传统稻田养殖技术,改变了传统稻田耕作模式,在稻田生态系统内同时实现了作物生产和水产品养殖功能,其发展和推行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导向,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底湖南省出台《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 2020 年全省增加稻田综合种养 20万 hm2[9]。湖南省是全国最大的水稻生产省份,发展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具备资源优势,稻—蛙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发展潜力巨大。

通过加强栽培、植保、土肥、养殖等农业技术部门的紧密合作,不断总结,联手制定出区域性稻—蛙生态种养模式技术规程和具体的、经认证的蛙稻米生产技术规程,使之在理论上形成体系,推进稻—蛙生态种养模式产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结合三区人才服务和科技特派员及精准扶贫等项目,加强和开展技术指导,开展相关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入户,通过现场指导农民改造稻田、投放苗种及生产管理,推进稻—蛙生态种养标准化发展,提高稻—蛙种养综合效益水平。通过培育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引路和带动作用,提高广大种植户和养殖户稻田生态种养积极性。加强政策扶持和组织引导,争取政府出台鼓励扶持政策,推行“政府主导、部门引导、稳步推进、规模发展”的发展模式。推进稻—蛙生态种养规模化发展。

[1]郑华斌,贺 慧,姚 林,等 . 稻田饲养动物的生态经济效应及其应用前景 [J]. 湿地科学,2015,13(4):510-517.

[2]刘伟玮,闵庆文,刘某承,等 . 不同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控制面源污染的效果研究 [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S):124-129.

[3]邱木清 .“ 稻—蛙 ”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对稻田土壤氮素的影响 [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32(7):48-51.

[4]苑圆圆 . 稻—蛙、瓜—蛙—鱼生态种养及养分平衡研究 [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2011.

[5]谢洪科,邹朝晖,刘功朋,等 . 不同蛙类及其密度对水稻性状和主要害虫的影响 [J]. 江西农业学报,2014,26(6):21-25.

[6]俞光荣,袁德明 . 青蛙放养个体大小对稻蛙共育效益的影响 [J]. 中国稻米,2014,20(3):71-72.

[7]周雪芳,朱晓伟,陈泽恺,等 . 稻蛙生态种养对土壤微生物及无机磷含量的影响 [J]. 核农学报,2016,30(5):971-977.

[8]陈 俞,陶赛锋,朱 梁 . 蛙稻生态种养模式的实践和探讨 [J]. 上海农业科技,2016,(3):139-140.

[9]李书庚 . 稻田综合种养成为精准扶贫重点产业项目 [J]. 湖南农业,2016,(2):9.

(责任编辑:肖彦资)

Research and Prospect of Rice-Frog Ecological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Technology Mode

LU Yan-hong1,2,LIAO Yu-lin1,2,NIE Jun1,2,ZHOU Xing1,2,FU Xiang-qi3,HUANG Ling1
(1. Soil and Fertilizer Institute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125, PRC; 2. Scientific Observing and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Arable Land Conservation (Huna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hangsha 410125, PRC; 3.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Bureau of Changsha County, Changsha 410100, PRC)

Rice-frog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was an ecological production mode which combines crop farming and aquaculture. The mode used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ice and frogs to in paddy fi eld ecosystem, made material and energy more fully use, material recycling and energy conversion was more reasonabl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rice frog ecological breeding in the future, and to open up a new way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the author made introduction from ecological principle and key points of rice-frog breeding model, rice-frog breeding ecology,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 ts, and made a summary from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rice-frog breeding model.

rice; frog; ecological breeding; technical model

S181

A

1006-060X(2017)03-0074-03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7.003.021

2016-08-2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90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13BAD07B11)

鲁艳红(1974-),女,湖北武穴市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营养与作物高效施肥研究。

聂 军

猜你喜欢

种养稻田青蛙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稻田摸鱼记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
稻田迷宫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