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多发伤患者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研究
2017-03-01王雄明
王雄明
【摘要】 目的:研究急诊多发伤患者危险因素,并探究高效急救措施。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入实施急诊抢救的230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记录并汇总所有患者急诊抢救具体情况,根据患者急诊抢救相关资料分析多发伤患者急诊危险因素,且以此为依据探究高效的急救措施。结果:多发伤患者不同性别、致伤原因病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60岁以上患者其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时间晚、损伤部位数多、存在呼吸系统感染、体温过低、ISS评分高患者其病死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伤患者在急诊过程中可见其年龄、就诊时间、损伤部位数、ISS评分等因素都有可能提高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医护人员还需以此为参考依据深入探究降低多发伤病死率的有效急救措施。
【关键词】 急诊; 多发伤; 危险因素; 急救措施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6.0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6-0119-02
多发伤是一种可由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外力冲击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人体多部位损伤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可见在不断提升[1]。相关患者在受创伤后,不仅会因暴力冲击而出现脏器损伤、大量出血等直接危及生命健康的情况,还有可能因创伤后循环异常、心理因素等原因而造成机体代偿失调的一些综合征,继而间接地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2]。而急診作为医院中接受多发伤患者的主要部门,其更应积极探究针对多发伤的高效急救措施。本文中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入急救的部分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深入探究了有效的急救措施,旨在以此为降低相关患者的病死率提供参考信息,现报告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室收治的230例多发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其中男125例,女105例;患者最低年龄为22岁,最高年龄为67岁,平均(41.78±4.82)岁。抢救过程中死亡患者17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送至急救室后,需迅速给予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监护,并采用损伤严重程度计分法(injury secerity score,ISS)对患者伤损情况进行实时评估[3]。急救期间,需给予保暖、吸氧、输液、止血、固定骨折等常规急救措施,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降颅压、机械通气、限制性液体复苏等措施。在经影像学诊断后根据治疗方案对其实施相应治疗。之后汇总并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相关急诊资料,其中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就诊时间、损伤部位数、ISS评分、急救情况等。再根据分析结果深入探究并制定针对多发伤患者危险因素应执行的有效急救措施。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需统计观察患者的病死率,并对不同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就诊时间、损伤部位数、ISS评分患者的病死率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记录数据选择专业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发伤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其死亡率
多发伤患者不同性别、致伤原因病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60岁以上患者其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多发伤患者不同就诊时间、损伤部位数、ISS评分及是否存在呼吸系统感染、体温过低情况及其死亡率
多发伤患者不同就诊时间、损伤部位数、呼吸系统感染、体温过低、ISS评分病死率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可见就诊时间晚、损伤部位数多、存在呼吸系统感染、体温过低、ISS评分高患者其病死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目前交通、建筑等各行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中,相关事故发生的概率也可见在逐年提升。多发伤作为一种可由多种事故因素形成创伤疾病,其具备了受创突然、病情严重、发展迅速、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疾病特点[4]。而其特点则极有可能加重患者的身心健康负担,甚至致使患者死亡。在本次研究中可见,急诊收治多发伤患者其危险因素包括了患者年龄较高、就诊时间过晚、损伤部位数较多、呼吸系统受感染、体温过低、ISS评分较高等。分析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年龄较高的患者其各项机体功能呈明显退化,且多存在着各类合并的基础疾病,继而致使其机体应激能力与代偿能力都呈减弱现象,从而增加了急救的难控性[5]。而患者就诊时间较晚,也会导致其错过“黄金1小时”的救治时间,提升了急救危险性。加之损伤部位数过多与ISS评分越高,则意味着患者受创程度越严重,急救处理也就更为复杂,导致了急救危险性大大增加[6]。而为降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要求医护人员应积极探究针对多发伤危险因素实施控制的有效急救措施。
经思考与讨论后,提出在实施常规急救措施基础上,可增加以下针对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措施。
迅速了解判断患者病情,并落实相关手术的准备工作。这就要求相关急救人员在面对患者过程中,应始终基于救命为主,救伤其次的急救原则[7]。因为多发伤患者创伤情况多是突发的,其受伤后创伤部位极有可能出现恶化情况,所以在针对多发伤患者急救期间需准确了解与判断患者年龄、就诊时间、致伤原因等信息。以此确保了解患者的伤势特点,并可由此迅速制定出针对性的急救方案[8]。在此过程中还需注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安抚,以缓解其因事发突然而产生的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确保稳定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继而才可为急救提供更多有效参考信息。且可开设绿色通道以供就诊时间过晚的患者进行抢救治疗,从而为针对多发伤患者急救争取更多有效时间[9]。
及时建立静脉通道。由于多发伤患者通常是受暴力冲击而出现体表组织、器官等部位的伤损,且会伴随出血现象,并且极有可能致使患者出现休克现象[10]。因此,在急救过程中则需迅速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确保可及时实施输血等抢救措施,以此确保对患者情况起一定控制和稳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患者损伤部位进行仔细检查,并根据其创伤部位、程度实施针对性处理,以避免因其创口而诱发其余病变情况[11]。
重视对患者实施ISS评分。在针对多发伤患者进行急救过程中,ISS评分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而医护人员应在患者状态允许的情况下以最短时间对患者实施ISS评分,以获取创伤严重程度指示信息,继而才可以此为相关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再者,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重视控制并降低患者的ISS评分,以此保证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2]。
本次研究中可见,笔者所在医院收入的部分多发伤患者中,不同性别、致伤原因病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其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阶段患者的病死率,加之其就诊时间、损伤部位数、呼吸系统感染、体温过低、ISS评分等因素组内对比可见病死率均存在明显差异,各项数据差异分析可见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急诊多发伤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高、就诊时间过晚、损伤部位数较多、呼吸系统受感染、体温过低、ISS评分较高等。而在针对此类因素时则要求医护人员需迅速对病情做治疗准备,安抚患者及其家属情绪,并及时分析患者实际情况以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以此才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继而显著地提升相关急救质量。
参考文献
[1]尹其翔,梁亚鹏,刘志.多发伤急诊死亡危险因素及死因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5,16(8):591-593.
[2]徐应臣,宋朝芳,谢勇,等.216例严重多发伤的急诊评估和救治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9):2094-2097.
[3]陈国枢,陈立,王涛,等.急诊车祸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6,37(7):1016-1018.
[4]王飒,陈水红,金静芬.急诊创伤团队的护理时效分析[J].中華护理杂志,2016,51(7):811-814.
[5]陈伟仕.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的急诊救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4):119-120.
[6]杨家朝.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1):26-27.
[7]陈新军,银小辉,姬新才.多发伤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4,16(1):32-34.
[8]康跃.急诊护患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1):78-79.
[9]冯夏冰.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与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102-105.
[10]杨亚勤,夏永华,孙冰,等.多发伤并发急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7):3255-3256.
[11]党伟,刘红升,曹阳,等.严重多发伤的急诊救治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4,16(5):390-392.
[12]李政钊,曾光,叶雨,等.多发伤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14,36(9):1246-1248.
(收稿日期: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