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和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特征分析
2017-03-01邱梅花陈漪璇
邱梅花 陈漪璇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和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者105例,根据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42例(AIH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3例(HBV组),另外,收集58例健康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利用欧蒙免疫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ANA、SMA、LKM-1、LC-1、AMA-M2和SLA/LP等自身抗体。结果:(1)ANA在AIH组、HBV组和对照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3%、28.57%和3.45%,HBV组患者抗核抗体阳性检出率与AIH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HBV组患者中,抗核抗体是以1∶100低滴度为主,主要存在的核型是以核均质、核颗粒型为主,AIH组患者抗核抗体的检出率较高,主要是以1∶320和>1∶1000的高滴度为主,主要以核颗粒型为主要形式,也可常见核均质型和核膜型。(3)AIH组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38%、16.67%和11.90%;AIH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高于HBV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存在着自身抗体,但是滴度相对来说较低;自身免疫性肝炎血清中含有着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因此,患者自身抗体水平的检测对于肝炎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抗体; 临床诊断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6.03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6-0058-03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具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对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能够对患者机体免疫情况有着充分的认识,为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并能够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做出相应的临床诊断[1-2]。本文对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体内自身抗体进行检测,并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自身抗体进行对比分析,现将分析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者105例,根据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两组:(1)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42例(AIH组),男19例,女23例,患者年龄19~57岁,疾病的诊断符合美国肝脏病学会2002年发表的肝病临床诊断建议;(2)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3例(HBV组),男28例,女35例,患者年龄17~58岁,HBV疾病的诊断标准符合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诊断方案标准。另外,收集58例健康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31例,患者年龄19~57岁。三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试剂与方法
1.2.1 检测试剂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购买于上海博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肝病相关抗原基质、相关抗体及试剂购买于欧蒙德国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
1.2.2 检测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主要的检测项目包括抗平滑肌抗体(SMA)、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以大鼠胃、HEP-2细胞、大鼠肾冰冻生物薄片和猴肝4种基质作为抗原,用血清按照1∶100的比例稀释后,根据试剂盒相关的操作要求,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来观察组织和细胞中是否出现特异性荧光,若出现特异性荧光则判定为阳性结果,ANA阳性者进一步判断核型。
欧蒙免疫印迹法,该方法检测项目主要有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和抗肝细胞胞质抗体Ⅰ型(LC-1)。应用欧蒙免疫印迹检测技术,根据试剂盒相关的要求进行检测,并用欧盟相关判读软件判定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核抗体(ANA)检测
抗核抗体(ANA)在AIH组、HBV组和对照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3%、28.57%和3.45%,HBV组患者抗核抗体阳性检出率与AIH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组患者中,抗核抗体是以1∶100低滴度为主,主要存在的核型是以核均质、核颗粒型为主,AIH组患者抗核抗体的檢出率较高,主要是以1∶320和>1∶1000的高滴度为主,主要以核颗粒型为主要形式,也可常见核均质型和核膜型,见表1。
2.2 三组自身抗体特异性检出情况
AIH组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38%、16.67%和11.90%;而HBV组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对照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AIH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高于HBV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对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3]。根据患者自身抗体的差异可以将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分为两型,抗核抗体(ANA)和抗平滑肌抗体(ASMA)阳性为Ⅰ型AIH,Ⅰ型AIH中也有少数的患者抗可溶性肝胰抗原(SLA/LP)抗体诊断为阳性;而Ⅱ型为抗肝细胞胞质Ⅰ型(LC-1)抗体和抗肝肾微粒体(LKM-1)抗体;但是也有学者把可溶性肝胰抗原抗体阳性的患者归类为第Ⅲ型,但目前学术界还未有统一的定论[3]。另外,很多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进行自身抗体临床诊断对患者病情的诊断、风险预测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4-5]。
文献[5]发现,HCV和HBV感染患者体内会进行自身免疫应答,并由此产生很多抗体,患者自身抗体出现,与肝炎病毒感染、感染病程和感染的严重程度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药物的选择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免疫抑制剂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常会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干扰素能够显著的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在病毒性肝炎中常会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会引发自身免疫的不良反应。学者谭朝霞等[6]的研究发现,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体内常包括SMA、SLA/LP、ANA、AMA等自身抗体,但是器官非特异性ANA是最为常见的自身抗体,这是因为肝炎性病毒感染会引发患者出现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从而出现自身免疫抗体。病毒性肝炎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在临床中易于鉴别,但是很多患者会存在由于病毒感染而导致身体自身免疫反应的产生。
学者陈东等[7]的研究发现,AIH、HCV和HBV患者ANA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并且AIH组ANA阳性率与HCV和HBV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ANA主要以低滴度(1∶100)形式存在,而AIH患者主要以高滴度(1∶320和>1∶1000)形式存在。而本文的研究发现,ANA在AIH组、HBV组和对照组中抗核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3%、28.57%和3.45%;HBV组与AIH组抗核抗体阳性检出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抗核抗体是以1∶100低滴度为主,主要核型为核均质型、核颗粒型为主;AIH患者是以1∶320和>1∶1000的高滴度为主,主要以核颗粒型、核均质型和核膜型为主;这与学者陈东等[7]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另外,本文的研究还发现AIH患者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2.38%、16.67%和11.90%,显著高于HBV患者和健康者的SMA、LKM-1、SLA/LP的阳性检出率(P<0.05)。这一现象在以往研究中得以证实[8-9]。
总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存在着自身抗体,但是滴度相对来说较低;自身免疫性肝炎血清中含有着高滴度的自身抗体水平;因此,对于患者自身抗体水平的检测,对于肝炎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滨.慢性乙型肝炎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1):841-842.
[2]李琳彬,郭广波,余焰,等.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2051-2056.
[3]范公忍,刘力瑞,胡学玲,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5):421-423.
[4]詹素云,王伟新,欧阳俊杰.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与乙型肝炎的自身抗体检测分析[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9,29(12):1079.
[5]唐劼,卢洁,闫惠平.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譜的检测和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5):2544-2550.
[6]谭朝霞,唐王共,高燕,等.自身抗体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15):1762-1767.
[7]陈东,奚颖霞,陈海哨,等.自身抗体在乙型和丙型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3):715-718.
[8]蒋莉,陈春华.自身免疫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意义[J].吉林医学,2013,34(29):6080-6081.
[9]马琼麟,曾维,黄静,等.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的临床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87-88.
(收稿日期: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