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酒泉如何过大年

2017-03-01张汉武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2期
关键词:灶神臊子门神

张汉武

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脚下古城重镇——酒泉民间传统节日颇多,俗有“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末末节”的说法,每个节日都有固定的饮食,春节是较大的节日,人们常说“宁穷一年,不穷一节”,足以说明对“过年”的重视。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扫房、送灶神开始,到正月十五日落灯结束,前后20多天。这期间有打扫卫生、洗澡、理发、杀猪宰羊、购置年货等很多富有情趣的传统习俗活动,不仅增加了节日的欢庆气氛,而且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扫房 又叫“扫尘”,从商代开始,沿袭千年而不衰。城乡还流传着诸如“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乱拾翻”“腊月二十八,里外擦一擦”等一系列说法。

送接灶神 民间把腊月二十三取媚灶王爷、灶娘娘作为整个春节活动的序幕,灶是每家必有的生活设施;灶神形象直到元、明以后才逐渐统一为玉皇大帝派驻每户人家监督善恶的“监察”之神。祭祀日要备轿,买形状不一的元宝,祭祀时用红纸包好,俗称“善富”,待接灶日再换上新的。以送“善福”,寓“接元宝”之意,表达人们希望来年发财致富的良好愿望。

贴门神、挂春联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门神,原意是避邪驅鬼,后来门神形象逐渐趋于装饰性、趣味性,春联则成为迎新的楹联,写、贴都很讲究。此外,还有贴窗花、年画以渲染节日气氛。

吃“壮仓面”(臊子长面)腊月三十晚吃“壮仓面”,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通常要擀长面、炒臊子。必须由家里主事的长辈妇女亲自参与烹调。全家长幼同桌围坐,边吃边议论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和经济收益。吃了臊子长面,求个长命百岁,诸事如意。期盼来年五谷丰登,财源广进。吃完“壮仓面”便进入“打醋坛”等文娱活动和“守岁”准备工作。

特定的饮食 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三为大年,在这三天里除用油饼、油馃子招待来客外,还有固定的饮食规程:初一的元宝(饺子)。经济条件好的一般吃肉馅,条件差的多用素馅。把饺子叫“元宝”是取“招财进宝”之意,且这顿饭必须作为正月初一的晚饭。初二的皮条,也叫“连汤捋面”,现称拉条面,不论穷家富户都必须吃的早饭。开饭前先舀下几碗,不能吃得净光;留下的饭下顿全家分食,以示“细水长流,留有余地”。这顿饭家庭主妇和面,众女辈捋面下锅后,再由主妇烹调。酸咸适宜,味道合口。初三的“玛瑙”又叫“麻什子饭”。食材较复杂,除面粉外,还要配以洋芋、萝卜、豆腐、肉类和干菜(豇豆、茄皮、大豆瓣)等。凡下锅的面、菜都必须切成方形的丁丁块块。全家妇辈分工合作象征家庭团结、妯娌和睦。进餐时,全家说说笑笑,讲些有利于团结生产、家庭和睦的话,图个吉利。

请年茶 初三过后开始“请年茶”活动。由东道主发出邀请后,被请客人上门。主要饮食为“清茶”“粉皮子炒菜”“油炸面食”,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上火锅,一般不喝酒。邻家街坊相互轮流邀请,借“请年茶”之机,沟通情感、增进友谊、交流生产经验,加强协作意识。这种习俗沿袭至今。

猜你喜欢

灶神臊子门神
门神想吃立夏饭
清代宫廷门神述略
是是非非话灶神
岐山臊子面,酸辣味美馋死人
灶神爷
祭灶神
门神年画展
陇东臊子面
这也是一道风景(3)
陇东“臊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