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用航空维修体制看军民融合发展下的军机维修体制
2017-03-01关文中航资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关文/中航资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0 引言
中国民用航空运输适航管理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30年来,中国民航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洋为中用、借船出海、由弱变强的艰辛的适航管理之路,促成了民航运输业的大发展,也成就中国民航安全运营的最高纪录。
借鉴民用航空适航维修管理体系的成果,将促进我国军机维修管理方式向着规范化设计、维修管理现代化、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方向转变。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军民一体化建设,是实现军事能力整体跃升,国家经济实力得以增强的双赢战略,更是实现国防长治久安、经济经久不衰的原动力。因此,学习民用航空运输适航维修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导入国际上被验证过的成功民用航空维修管理方式,结合我国军机维修的实际情况,一定会提升我国军用飞机的维修管理水平。
1 军用飞机维修体制的要求
军队的战斗力是由军事人员、武器装备,以及人员、武器与战场的结合三大要素组成的。装备综合保障能力的高低对双方战斗力影响极大,高性能装备配备高保障能力才能产生战斗力。
装备效能是衡量航空武器装备在规定条件下达到使用目标的能力,反映了航空武器装备与保障有关的系统因素,可用公式E=A×D×С表示。其中,E为武器装备效能;A为装备的可用性;D为装备的可信度;С为装备的固有能力,即作战效能指数。可以看出,影响装备战斗力的因素主要有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维修人员能力、装备管理等。
现代军用飞机维修保障的发展要求如下:
1) 满足高强度出动保障要求。现代空军作战节奏加快,飞机出动强度高,维修间隔受到严格控制。
2) 保障模式转变迅速,能实现多机种保障能力。同一机场要能迅速转换保障模式,满足不同机型的保障要求,实现多机种协同作战能力。
3) 高技术支持的实时保障。现代飞机普遍采用单元体设计、设备自检技术(BIТ)、综合航电系统、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等保障手段,使装备维修实现了实时保障,大幅提高了飞机维修效率和完好水平。
4) 多元化保障方式。为应付战争中的高强度保障要求,需采取多种保障方式。
5) 实行两级维修模式,减少维修工作量和维修设备。
6) 应用信息技术,减少维修时间。
7) 采用机载状态监控系统,降低维修时间和费用。
2 军机维修体制的军民融合发展方向
飞机具有适航性是指两个方面,其一,飞机必须具备能够在预期的环境中安全飞行(包括起飞和着陆)的固有品质和能力;其二,飞机在正确使用和维修的情况下,具有在预期的环境中持续安全运行的能力。因此,在军机维修体系中植入适航的理念和实践,不仅完全符合其发展方向,而且是确保军机飞行安全,提高整个航空工业管理水平,振兴军机生产制造和维修产业的重大举措。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民用航空维修体系是建立在以可靠性为基础、全寿命维护理念上的视情维修管理模式。这种方式大大减少了飞机的拥有成本、维修成本和维修所需要的停场时间。美国等航空产业发达国家早已将这种理念应用于其军机维修服务体系中,但是移植这种先进的维修管理体系到中国的军用飞机维修管理上仍然面临很大的难度,主要原因是中国航空工业从始至今都是借鉴原苏联航空维修管理的模式。
众所周知,体系建设需要不断打破传统观念,引入新的现代管理理念,以适应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需要和发展,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现代工业国家之间以及同一国家不同企业之间,都广泛存在着竞争关系,同时又广泛拥有合作利益。相互学习借鉴,导入竞争,使中国航空企业从被动式参与中国、欧盟和美国适航维修管理的全面审定,到企业主动贯彻适航法规的要求,加强能力建设,解放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力的积极因素,逐渐摆脱我国军机维修管理的瓶颈,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机制,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使用成本。
经过多年的实践,尤其是随着各种新机型的投入使用,以及电子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我国军用飞机维修保障有了明显转变,我国军用装备维修保障理论的研究实践也取得了重要进步。顺应发展趋势,提出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开始重视可靠性、可维护性、保障性的研究,尤其是在军民融合大的发展趋势下,逐步接受了民航适航管理的理念。从民航维修管理的角度上看,中国军机维修体制无论是在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还是体系建设方面均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只有通过适航管理理念上的军民融合变革,培养一批能够与时俱进的中国航空企业,打造中国航空业的巨擘,才能快速提高中国军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美国85%的现代军事核心技术同时也是民用关键技术,80%以上生产军用品的企业同时也在生产民用品。参考民用航空适航体系建设的成果,军用飞机工业维修管理体系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航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将军用飞机产业融入到国家社会经济体系中,坚持自主创新与严格按照适航规章要求并举的原则,增强核心基础产品和军机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完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和管理模式,促进军机维修体系化、信息化、自主化、实战化发展。坚持融合共享,加快技术、资本、信息、人才、管理、设备设施等资源要素的军民互动,实现适航体系的军民相互支撑、有效转化,共促发展。
为了实现军民融合在我国军机维修管理体制上的转变战略目标,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健全规章体系和行业标准。民用航空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监管体系非常完备,并且根据行业的发展还在持续地补充和修订中,已经形成了自我完善和自我改进的良性循环。所有工作均有法可依,责任清晰。从这方面来看,军机维修管理的规章体系和行业的作业标准还是一个空白。
2) 需要引入适航管理的理念和手段。民用航空适航管理的理念深入到每一项工作任务当中,按规章和作业标准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责任、程序、步骤细化到每个项目的细节,飞机从设计到退役,在初始适航设计阶段就进行了维修保障的研究与论证,通盘考虑可靠性、可维护性、维护的通用性,并贯彻到设计方案中;在持续适航阶段,要求操作者按照适航维修方案、手册执行,做到手册、员工持证和持工作单完成工作项目。各项记录完备,并且电子化存档,工作和任务可追溯,信息统计和报告完整,及时保证了飞机及装备的固有可靠性和性能。
3) 军机维修体系虽然在逐步接受适航管理的理念,但多机型、全寿命周期的维修保障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考虑装备的综合保障系统。应在飞机设计阶段对RMS综合设计(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提出综合维修保障的要求,落实到规章、制度、方案大纲、手册、标准、工卡等方面,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体系化和自我完善,持续更新,减少人为差错;协调各机型维修保障的标准、因素和各类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维修保障体系。
4) 科学完善维修工程方案和技术资料的编制和制定。军机维修体系急需完善和改进各类手册、图册、数据、指令,做到详实可靠、及时更新,有效的指导维修工作。加强与航空工业部门技术合作和交流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出现超手册标准修理时,航空工业部门应经过评估后给出满足标准要求的维修工程方案,有力保障各项任务的执行。
5) 军用飞机的维修体系发展方向应是加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按照MSG-3维修方法制定军用飞机的维修方案和大纲。军用飞机维修体系应开展对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研究,确定维修工作,优化维修项目,合理安排维修间隔,促使军机维修体系科学化、制度化是大势所趋。
6) 精简维修机构,建立完善的维修保障体系。军用飞机维修保障层级多,各级之间维修界面划分不清晰;维修机构职责范围、工作渠道不明确,技术资源和设备配备不合理,无法实现高强度的维修工作。军用飞机的维修模式从三级维修到两级维修的转变是大势所趋,有利于减少维修工作量和精简维修设备,在不影响维修保障能力的基础上,降低维修成本。
7) 维修保障体系信息化,建立可靠性状态监控系统,收集可靠性数据和飞机使用状态数据,有目的地进行预防性维修,并可向航空工业部门提供改进项目和数据,优化设计、维修方案。
8) 利用信息化工程建立故障监测诊断系统,实现远程信息管理、技术支持、故障诊断、技术咨询、群体决策,减少误拆换率,缩短技术保障的响应周期,使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降低技术保障成本。
9) 抓好军机维修方案设计和落实,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体制整改方案,推动军机的设计体系、生产体系、维修体系向着适航维修管理体系的变革。
3 总结
“军转民”和“民参军”是富国与强军的利器,是航空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推动力。中国民航发展近30年的事实证明了企业只有严格贯彻适航管理理念并按章实施,真正意义上实践适航管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再实践、再总结,落实基于航空装备全寿命周期维修服务保障体系,才能促成中国航空装备全寿命周期可靠性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适航管理程序,有效降低军机维修维护保障的成本。
[1]杨海滨.民用飞机结构疲劳损伤维修决策与评估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2]蔡景.民用飞机系统维修规划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3]张祯.国航飞机维修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2.
[4]黄俊.基于可靠性的民机备件支援及其软件系统[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5]韩云祥.固定航路飞行条件下航空器航迹规划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6]郭定.航空维修工效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7]古建勇,范鑫.美国空军装备维修体制探究[J].空军装备,2006.
[8]刘建军.飞机维修思想、维修大纲编制方法的发展和演变[J].飞机工程,2005-1.
[9]罗雄文.通用装备维修保障创新研究[J].军用标准化,2002.
[10]金尼逊.航空维修管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