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开展气象灾害指数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2017-02-28侯海平王晓辉杨宏宇
侯海平 王晓辉 杨宏宇
摘要:气象灾害指数保险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保险产品,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农业保险所面临的困境,对于增强黑龙江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分析了气象灾害指数保险的优势及其在黑龙江省推广实施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黑龙江省气象灾害指数保险产品设计框架。
关键词:气象灾害指数保险;农业保险;可行性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同时,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受恶劣气候影响较大,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病虫等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带,霜灾冻灾造成的损失比之其他省份严重得多。为保障农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全省农业保险规模实现快速突破。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黑龙江省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承保面积近亿亩,同比增长6.29%,全省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326.96亿元,同比增长12.19%。全年黑龙江省农业保险承保粮食作物受灾面积1600万亩,向50万户农户支付赔款16.15亿元,户均赔款3200元,相当于2015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9%。其中,向130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付赔款1亿多元,户均赔款8万元,单户赔款最高为165万元,10万元以上赔款 1260户、50万元以上赔款43户、100萬元以上赔款7户。
虽然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但是仍然难以摆脱传统农业保险所面临的困境,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覆盖规模小、保障水平低、产品种类单一以及巨灾风险防范能力弱等特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近年来,我国部分省份先后引入指数保险这一全新产品进行农业保险的全新探索,为有效转移农业风险、提高保障水平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这一新型保险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农业保险的瓶颈问题,十分适合黑龙江省省情,对于增强黑龙江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除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后顾之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农作物保险的困局
(一)农作物保险普遍性的问题。作为露天生产的农业种植业因其极易遭到各种自然灾害侵袭而风险极大,属最脆弱的产业。虽然全世界很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农作物保险上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但成功者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从地域上的广阔性、灾害种类的多样性以及从时间上贯穿农作物生长的整个生命周期造成的不确定性极难驾驭,因此农作物保险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显著特点是:
1.风险测定困难。旱、涝、风、雹、霜冻、病虫等灾害发生极不规则,空间地域变异极大,变异规律极难掌握。
2.损失评估复杂。其产量因土壤、肥料、人工投入及气候变化等关系,不易做出正确估计,且灾害因素互相关联,错综复杂。受灾时期不同,损失价值相差甚大,致使损失评估极为纷繁,极难精准估量。
3.理赔成本高昂。农村地域广大,农田分布各方,查勘定损所需人力物力甚多,且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投入又极不均衡,造成理赔成本投入奇高。
4.难以防止道德风险。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者道德因素导致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风险,是传统农业保险难以解决的难题[1]。
(二)黑龙江省种植业保险的特有问题。
1.地方财力不足,保险规模难以扩大。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中央及地方政府都需要配套承担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目前,黑龙江省垦区内推行的农业保险政策,中央补贴65%,农场、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各分公司补贴10%,参保农户交纳25%。而与之对应的黑龙江省地方县市发展农业保险,中央补贴40%,省财政补贴25%,县财政补贴15%,个人承担20%。由于垦区和地方配套比例不同,导致地方县市财政补贴压力较大,但是这部分粮食产量高的县市通常财政资金不足,财政补贴难以配套到位,从而限制了农业保险规模的扩大。
2.保障水平低。以玉米为例,黑龙江省平均每亩玉米的物化成本约为400到500元,但是,近年来黑龙江省地方农险的保险费始终是一刀切的15元/亩,其保障金额为145元/亩,如果遭遇自然灾害导致绝收,农民在参保后获取的全部赔偿只占全部物化成本的1/3。即使是在黑龙江垦区内的农业保险,仍以玉米为例,农民可选择差异化投保,保费分别为40元/亩、45元/亩、50元/亩,其对应的保障金额分别是390元/亩、440元/亩、490元/亩,当遭遇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绝收,最高一档保险产品刚刚可以覆盖玉米物化成本。总体保障金额仍然不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较低。
3.保险产品种类过于单一。黑龙江省于2008年加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参保品种有限,包括大豆、玉米、水稻和小麦4类粮食作物以及2类养殖业品种,甜菜、马铃薯等作物并未进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由于缺少财政补贴支持,导致未纳入试点的作物农业保险开展难度较大,越来越多的农户希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能够进一步扩大,因地制宜开展业务。
4.巨灾风险防范能力有待加强。当前阶段黑龙江省农业保险主要是通过保险公司自提巨灾风险准备金或者购买再保险来防范巨灾风险,应对大灾风险的能力尚不充足,无法将局部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抵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二、创新型农作物保险方式——气象灾害指数保险
(一)气象灾害指数保险的概念。气象灾害指数保险是农业保险领域的创新方式。它是根据目标天气事件赔付以对冲自然灾害风险的一种保险模式,即以金融手段对冲自然风险进而取代传统农业保险问题的新模式。
气象灾害指数保险不是基于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而是基于预先设定的外在参数是否达到触发水平,例如降雨量和气温等气象指数通常被作为触发参数[2]。具体地说就是根据目标地区农作物平均产量与气象数据记录的关系,分离出相对气象产量,找出成灾气象指数与减产率的对应关系,以此设计出具体的单个或复合气象灾害指数保险产品。一旦出现成灾气象条件,则触发赔付程序,保险公司即按对应减产率进行赔付。
(二)气象灾害指数保险的优势分析。1.不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由于气象灾害指数保险最终赔付仅与实际的气象指数有关,人为无法控制或改变,并且保险产品设计依据公开的气象信息,损失的可能性为纯粹的客观因素,投保人不存在任何的主观操控可能,因此指数保险天然地不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的问题[3]。
2.成本低。与传统农业保险方式不同,无需对每个保险单元进行监督,也无需逐村逐户地去查勘定损,而是根据气象数据来决定赔付。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操作运营,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其效率之高是传统农业保险方式无法比拟的[4]。
3.简明易懂、公平透明。传统保险合同术语繁多,复杂难懂,难以被投保人接受认可,而指数保险是依据公共信息,原理简单,易于理解,便于推广[5]。
4.鼓励农民主动防损减损。由于与实际损失没直接关系,因此投保人有更大的积极性进行风险管理、风险防范和出险自救。
5.现代互联网技术为实施指数保险提供了先进、科学、高效的操作平台和网络。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指数保险从产品设计、费率厘定精算、大数据积累和利用、营销推广、理算核赔等保险业务全过程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手段和平台。
三、黑龙江省开展指数保险的现实可行性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黑龙江省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高效的农业保险之路对于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除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后顾之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指数保险以其特有的优势非常适合黑龙江省省情,可以预见其发展和推广潜力巨大。
1.我省坐拥两大平原商品粮基地,耕地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强,系统足够大,农业收成往往东方不亮西方亮,风险在本省体系之内就可以基本平衡。因风险的大小与系统的大小成反比,因此十分有利于指数保险这种宜于在大范围内对冲自然风险的保障形式。
2.黑龙江省农田多是大亩地块,相对面积大,个数少,比之很多省份山地、坡地农田碎片化的自然条件更适宜开展指数保险。
3.我省建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由地面观测、高空探测、天气雷达、卫星遥感、闪电定位仪等组成的立体气象探测网。拥有多个省级气象服务机构,覆盖13个地市、71个县(区)的气象台站,以及800余个乡镇区域自动站,拥有高质量的历史天气数据,而且资料序列长。这些长期积累的准确的、连续的、可靠的氣象数据,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数保险模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4.开展指数保险不仅仅局限于水稻、玉米、大豆等在补贴目录的品种,还可以覆盖小麦、马铃薯与其它杂粮作物甚至是经济作物。
5.可以覆盖物化成本甚至是全部成本。因指数保险产品一经精算厘定,农业生产经营者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决定买进多少份指数保险合约,少买则覆盖物化成本,多买则覆盖更大的成本。
6.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分散风险,更有效地解决巨灾风险的“老大难”问题。因指数保险理论上具有可获得性和可转让性,其产品是标准化、透明的保险合约可将风险证券化,完全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交易(比如在上海保险交易所),将局部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转移和分散。
7.充分利用国家的补偿制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向粮食主产区政策倾斜,建立补偿机制已在高层形成广泛共识。我省可以充分利用此政策优势,在诸如建设气象站点、获取“北斗”实时气象数据和客户教育等方面获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8.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指数保险从产品设计、费率厘定精算、大数据积累和利用、营销推广、理算核赔等保险业务全过程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手段和平台。
四、黑龙江省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框架
一般来说,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包括:确定目标作物、选定天气变量、设计气象指数、厘定费率及产品销售等多个方面[6]。虽然我国已有部分省份推行气象指数保险试点,但是由于其地域性较强,使得其他地区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难以在黑龙江省内直接使用和推广。因此,本文将初步探究一套符合黑龙江省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框架,并重点针对气象指数保险费率厘定问题,对比分析当前气象指数保险各类定价方法,选取一套符合黑龙江省的气象指数保险定价方法,为将来这一产品的研发推广奠定基础。
(一)确定目标作物与样本地区
1.目标作物。从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来看,水稻、玉米和大豆是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全省2015年粮食产量6324.0万吨,水稻、玉米和大豆分别为2199.7万吨、3544.1万吨和428.4万吨,三种作物产量共计6172.2万吨,占全省粮食作物总产量的97.60%。因此在确定目标作物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目标作物。
2.样本地区。依据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状况,结合所选择目标作物,确定该粮食作物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目标地区。其中,玉米主要分布在第一至四积温带以及第五积温带上限的62个县(市、区)和农垦管理局所属农场建设的玉米优势生产区。水稻主要分布在哈尔滨、佳木斯、绥化、牡丹江等市及所辖的42个县(市、区)、农垦管理局所属农场建设的高端和优质水稻优势生产区。大豆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两大优势产区,大豆常年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的49个主产县(市、区)和农垦50万亩以上的5个管理局所属农场建设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
(二)气象风险分析。通过搜集整理气象、产量数据,针对所选取目标地区、目标作物面临的主要天气风险进行分析,确定主要气象风险,作为构建气象指数的基础。由历史数据可知,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干旱、洪涝、风雹、低温等多重气象灾害,且由干旱和洪涝导致的受灾面积较大,干旱逐渐成为气象灾害主导。从黑龙江省灾情分布来看,由于黑龙江省纬度高且地形复杂多变,导致其热量获取不足且降水分布不均,因此不同地区所受主要灾害影响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降雨不足容易发生干旱,反之东部地区降雨多洪涝较为严重,而中部地区冰雹灾害相对较多。
(三)气象指数设计。气象指数设计是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的重要环节,气象指数一般是根据特定地区、特定气象灾害以及特定作物而设计的,具有很强的区域性,难以直接移植或大范围推广,因此黑龙江省气象指数保险的气象指数设计也应该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以确保气象指数的实际应用价值[7]。
(四)保险费率厘定。
1.纯费率厘定。保险纯费率等于保险损失率的期望值,即纯保费占保险金额的比例。农业保险纯费率计算理论中的通用定价公式可表达为:R=E(Loss)/λu[8]。其中:R表示保险纯费率,E(Loss)表示保险损失的期望值,λ表示保障比例,u表示预期单产。基于通用定价公式思想,实务中通常采取精算定价法、风险中性定价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及无差异定价法等进行气象指数保险定价。在实际应用中风险中性定价法与无差异定价法过于复杂,且构建模型需要提出一系列的前提假设,如果实际情况与假设不符,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差,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难以测度资本市场和气象指数之间的相关程度,因此上述定价方法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不强。而精算方法由于相对简单且可操作性强,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得最为广泛,而且世界银行设计推广的气象指数保险都是基于精算定价法的[9]。一般来说,精算定价法包括燃烧分析法和单产分布模型法。相比于燃烧分析法,单产分布模型法中的参数估计法引入了统计分布的概念,可以借此评估历史经验数据之外的极端损失事件的发生概率大小。因此本文选择单产分布模型法。在单产分布模型法中的参数估计法与非参数估计法的比较中,参数估计法目前应用已较为成熟,对样本数据量以及数学要求相对较低,可操作性更强[10]。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单产分布模型及参数估计法。
单产分布模型法是根据历史赔付值拟合后估计模型参数,再由此计算保险纯费率。保险纯费率使用农产品单产损失的概率分布来表示,其核心在于计算农产品单产的累积分布函数,假设天气保险指数产品的保险纯费率为R,农产品单产的累积分布函数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x),农产品产量理论值为YC,E是单产损失率的期望值。E可表示为:
E=
这里的E表示农作物实际产量比预期产量低而产生损失的期望值,满足下面公式:
R=E/Yc×100%
由以上保险纯费率厘定公式可知,农产品单产的期望损失是费率确定的关键。它又取决于农产品保险中的理论产量YC和单产分布概率密度函数f(x)。对农产品的单產分布概率密度函数f(x)可以用参数估计法。
参数估计法假定单产损失率的时间序列服从某一参数分布模型,常用在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费率厘定中的参数分布模型有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韦伯分布、伽马分布、Logistic分布等多种形式。具体的参数估计方法有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法、极大验后法、最小风险法等。对于判断参数估计合理性的标准方面,在实务中主要采用拟合优度来验证参数估计是否符合实际。常用的拟合优度检验法主要有:卡方拟合优度检验、K-S检验、AD检验三种检验[11]。
2.毛费率确定。保险合同上的保险费率通常是指毛费率,主要是由保险纯费率、附加费率和附加利润率三部分组成。保险纯费率是保险损失也是保险公司赔付的期望值,附加费率指的是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主要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附加利润率指的是保险公司经营所要求的额外利润率[12]。
五、结论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按照中央支持保大宗、保成本,地方支持保特色、保产量,有条件的保价格、保收入的原则,鼓励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探索气象指数保险等新兴产品和服务,丰富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工具,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结合黑龙江省保险业发展现状以及指数保险的巨大需求,可以预计在黑龙江省开展指数保险前景广阔,空间无限。各家保险公司将积极研究开发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型农业保险产品,探索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风险保障需求,未来势必会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欢迎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冯文丽, 杨美. 气象指数保险: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创新[J]. 金融与经济, 2011(06):92—95.
[2] 刘欢. 关于完善价格指数农业保险险种的思考[J]. 潍坊学院学报, 2015, 15(3):55—59.
[3] 吕开宇, 张崇尚. 农业指数保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4(02):62—69.
[4] 马改艳, 徐学荣. 我国农业指数保险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 2015(02):40—44.
[5] 张惠茹. 指数保险合约——农业保险创新探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11):49—53.
[6] 陈盛伟, 张宪省. 农业气象干旱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的理论框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4(12):32—38.
[7] 杨太明, 刘布春, 孙喜波等. 安徽省冬小麦种植保险气象指数设计与应用[J]. 中国农业气象, 2013, 34(02):229—235.
[8] 娄伟平, 吉宗伟, 邱新法,等. 茶叶霜冻气象指数保险设计[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12):2050—2060.
[9] 马绍东, 李哲东. 水稻气象指数保险定价研究--以贵阳市水稻低温冷害气象指数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27(3):1—4.
[10] 王克, 张峭. 农作物单产风险分布对保险费率厘定的影响——以新疆3县(市)棉花单产保险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0, 15(02):114-120.
[11] 张萍.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纯费率厘定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冬小麦为例[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5, 29(2):59—64.
[12] 汪德萍, 周雨涛, 李志霞等. 玉米气象指数保险险种方案设计[J]. 时代金融, 2014(6):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