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解读,为初中议论文教学的范式优化奠基
2017-02-28郭本明
郭本明
【摘 要】
一般而言,初中议论文的教学都依循着这样的教学模式:先简单介绍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提炼中心论点,继而探寻文本的论据和运用的论证方法,紧接着洞察文本的基本结构,最后关注议论文描述的语言。这种方法看似紧扣议论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核心要素,但以此作为范式则过于强调体裁特点,严重割裂了文本自身的价值,导致阅读感知的破碎,违背了生命个体对文本感知的一般性规律,其整体效益可想而知。因此,本文提出要从普通文本的视角解读,感知文本大意;从题材特点的视角解读,探寻议论元素;从阅读价值的视角解读,强化思辨质疑;从阅读教学的视角解读,关注学生需要,从而提升初中议论文教学的整体性效益。
【关键词】
感知大意 探寻元素 思辨质疑 关注需要
一般而言,初中议论文的教学都依循着这样的教学模式:先简单介绍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提炼中心论点,继而探寻文本的论据和运用的论证方法,紧接着洞察文本的基本结构,最后关注议论文描述的语言。这种方法看似紧扣议论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核心要素,但以此作为范式则过于强调体裁特点,严重割裂了文本自身的价值,导致阅读感知的破碎,违背了生命个体对文本感知的一般性规律,其整体效益可想而知。因此,在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教师对初中议论文的解读与教学,除了强化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普通文本的视角解读,感知文本大意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中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和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在面对一篇议论文时,也应该先将其视为一篇普通的文本进行解读。
以《敬业与乐业》一文的解讀为例,在全篇通读之后,教师首先要明白文本的基本大意,了解作者在文本中表达了怎样的意蕴;而后,教师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基本结构与层次,厘清作者表达的思路,并相机思考为了表达这样的核心要义,作者又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论的。如这篇课文作者在开头先是提出了敬业与乐业,而后分别从有业、敬业与乐业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阐释,最后通过画龙点睛之笔进行了总结。
正是基于一般性文本的视角,教师才能排除文体因素的干扰,以一个纯粹的读者视角感知文本的内容,从而为教学内容的研制奠定基础。
二、从题材特点的视角解读,探寻议论元素
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创作要求,自然也就意味着教学策略的不同。中学语文教学曾经提出过“淡化文体”的口号,这种矫枉过正的极端理念对于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制约。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侧重引领学生厘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以形成不同文体的阅读能力。议论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规律,教师理应在一般性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充分关注文本中的议论性元素,引领学生从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更好地把握文本,保障议论文教学文体要素的关注与落实。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将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议论文考虑在内。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议论文不在少数,也涉及到不同层面、不同类型,如极具感染力和对象感的演讲词、委婉清新的书信、温和隽永的随笔、鞭辟入里的杂文等。依据不同的类型,教师对议论文的解读也就应该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思路和教学价值。
这种基于文体特点的解读,才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议论文的内容和形式特点,为深入地展开教学提供绝好的资源与范例。
三、从阅读价值的视角解读,强化思辨质疑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路径。这一理念也直接道明了阅读的价值。对于议论文而言,就需要我们摆脱传统教学“求证式”的基本思路,即在探求中心论点的基础上,感知作者是怎样运用论据和方法来论证的。这一方法无形之中已经完全认同了作者的观点,使得阅读教学丧失了逻辑辨析和深入反思的空间。教师在解读时,需要依循着作者的表达和论证思路,并依照自己的理解来分析事实与主观观点,考量材料是否准确、论证是否严密,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认知。
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例,作者作为一个实业家,其创作的宗旨在于呼吁倡导人的创新性思维。作者借助一道数学题引出自己的观点,呼吁人们不能循规蹈矩;随后,作者分析了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相关要素,并告知读者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篇文本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教师解读至此,顺应作者思路,但不能完全被拖拽着,而要深入地思辨与质疑,比如古登贝尔克和布歇内尔的事例是都能够论证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元素。
如果议论文的教学也能引领学生在阅读感知的过程中,进行类似的审视与辨析,就能更好地发现文本步步为营的表达构思,探究文本的价值意义,从而促进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从阅读教学的视角解读,关注学生需要
教师解读文本不是为了自己体悟道理、习得方法,而是为阅读教学服务的。因此,文本解读时,教师不能忽略了学生的视角与起点,而要在个人解读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认知、编者的用意等多种角度,为学生顺利感知文本、体悟文本创设渠道,促进学生阅读议论文能力的形成。
如在教学《谈读书》一文时,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意识到整个单元都以“求知”为中心,且整篇文章都以文言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本大意,扫除文本阅读的障碍;然后,将这篇课文的论点与单元主题“求知”进行整合,并对文本中所罗列的分论点以及事例进行深入分析,理清了选材与文章观点之间的区别,为学生深入文本内核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议论文是实现初高衔接的重要文体,我们应该在把握其文体元素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的维度考量、审视文本,为优化初中议论文课堂教学的范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