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审美能力,感悟语文精彩
2017-02-28高婷婷
高婷婷
语文作为教育的桥梁,将华夏千年文明传承至今,是当今最为基础也是最主要的学科,任课教师需要学会如何因势利导,并且把握好语文教学规律,合理使用审美教学,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审美教学特点,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学生能够全方面的发展,可以见得落实好语文的审美教学是有效的改革措施。
1.审美教学方式的特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审美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审美教学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的特点,了解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的特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应用审美教学。
1.1形象性
在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审美对象,没有明确的审美对象,自然就不会产生美感,只有通过客观存在的形象进行的审美教学才具有意义。在《边城》之中能够感受到沈从文对翠翠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在脑中自然的形成清晰的画面,虽然读者不能通过感官直接对画面进行感觉,但是可以通过生动的文字表达,在脑海中对画面进行描绘,并且体验其带来的美感。
1.2情感性
一篇文章正是因为能够很好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才能称之为文章,而在语文教学之中,如果不能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心里活动,则是失败的教学。教师需要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活动,并且感受文章带来的情感冲击。像《合欢树》中的母子之情,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体会其母子之情,进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1.3愉悦性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后获得愉悦感,让学生抛下考试带来的束缚,进而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悦。
2.审美教育的实施
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部分,审美教育对追求全面发展新一代人具有很大作用,并且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所以教师需要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美,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2.1发掘意蕴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应的教学方法得到质的提升,对传统的语言品读方式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文学是语文这门学科的根本所在,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活动和境描写等,都需要进行巧妙地文字运用,所以如何进行对文章意蕴的发掘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在传统教学的长期影响下,教师承担大部分的情感分析,在课上对文章直接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则会受到教师思想的影响,不能自发的对文章进行细致分析。在语文美感教学中,需要给予学生去发掘文章意蕴的机会,教师需要教授的是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灵性得到陶冶,让他们能够分辨美丑善恶,将语文教学拉回其应有的方向。在《老王》这篇记事散文中,重点是如何对老王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其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等表达方式,但是由于多年应试教学的影响,像文章中对老王的动作描写,已经有了标准答案,学生失去了进一步思考的积极性,使其审美能力较低。教师可以通过某个词语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让学生在品读类似语言的过程中,对作者情感进行更为深刻的领悟。
2.2语感的培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之一,而且在读书的过程中,会发现每一遍的阅读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大量读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能够举一反三。通过诵读课文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又能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对作者思想情感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具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意蕴,学生可以通过自生的朗读,使自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表现出来。通过对学生语感进行培养,能够有效提高语文美感教学的质量。
2.3设立情境,激发情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在当前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新课程改革支持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等生动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对文章进行品读,并且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材料,使课文含义能够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讲授《渔父》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些屈原的事迹,让学生明白屈原在创作渔父时是什么样的情感。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很好的设立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结 语】
审美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美感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语文美感教學的特点,并且有效利用周围可用资源,使美感教学能高效的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语文的情感,是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的重点,通过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并且锻炼自身的审美能力,使语文教学回归其艺术性教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