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创新能力水平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思考
2017-02-28吴桐刘英侠
吴桐 刘英侠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显得更为重要,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创新能力应该如何提升,近些年也成为教育管理者探讨的重要内容,尽管已经有一些理论研究成果,但还应该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开展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对教学及实践环节的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做到职涯、学涯、生涯的三涯合一、加强价值观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关键词]: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社团活动;
一、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的重要培养责任
最早对“素质教育”一词的理解是特指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应该说理解的范围较窄,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应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并且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摆到了突出位置,提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认为国家创新能力是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从此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国家政策和法律行为,其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006年9月《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并实施,标志着素质教育已进入依法实施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发展,近些年国家又将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发展而重要推动战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所以,必须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探讨教育改革之路,培养更多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二、对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新发展
我国学者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成果从2001年开始有明显的积累。如冯琳提出深化认识、建设创新创业文化、健全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建议。汤家乐等人以素质教育模式发展为依托,提出要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王宏玲、马宝月、孙劲男等从教育体制、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应该包括: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等。
尽管学者们进行过很多探讨,但在实践中,从创新能力提升视角进行素质教育研究的实践成效却不高,存在着缺憾。学生课外的社团或工作室活动等途径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平台,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课程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承载主体,所以,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平台、就业指导等途径来完成培养任务。
三、创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创新教育以提升素质为指导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般地,创新人格特征体现为创新精神,具体反映出来的是行为主体的内部态度与心向,包括创新意志、创新情感及创新意识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加以引导。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要兼顾学生的所有学习、生活及实践环节。可以说,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决定创新教育教学的效果,并最终将决定评估的具体指标。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可以将创新教育作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创新教育要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赋予人类创新的活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对创新人才和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培养目的。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因此可以说,创新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
四、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大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建设的群众性组织,在这个组织建设发展中,学生可以始终保持自我认同感、使命感,他们自己设计活动、自己组织参加者、组织评奖、组织实施,同时还可以在文字表达方式、语言组织方式、团队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因此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社团活动。
(二)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载体,社团对学生来说是仅次于班级的第二归属地,高校的社团几乎完全是学生自主管理的,所以参与的积极性高。高校要注重发展社团数量,创设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对在社团活动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同学予以及时肯定和鼓励,多为学生提供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三)加强各种实践环节设计以提升學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为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学校相关部门和任课教师要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包括课程中的实习、实训环节,学期中的社会实践、专业认识实习、业务实习,社会调查、各种比赛等。调查结果证明,许多积极参与各种实习和比赛的同学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会比其他同学做出更为卓越的贡献,因为他们在实践环节中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些可迁移技能甚至会使其终身受益。
(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做到职涯、学涯、生涯的三涯合一
实践证明,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会使学生未来成功的概率更高,因此需要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就业指导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以有效指导在校生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业生涯及生活生涯,提升就业竞争力,从容做好就业准备,主动、理性地选择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内容,并且最终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冯琳.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机制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6(7).
[2]汤佳乐等.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
[3]徐淑华.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4]王虹玲,马宝月,杨玉红.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与培养途径[J].时代教育,2015(15).
[5]杨爽,刘英侠.基于人力资源配置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4(8).
基金项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系列工作坊研究》,教育部课题,编号:15JDSZ3036.《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对于就业竞争力的影响调查》,大连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15042。大连大学职业导航工作室科研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