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伤口并发症因素分析
2017-02-28刘虎王玉武
刘虎+王玉武
[摘要] 目的 探讨研究和确定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伤口并发症的发生及危险因素。方法 总结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跟骨骨折35 例患者,均行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骨折治疗,观察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35例跟骨骨折均获随访,6 例出现切口并发症,其中皮缘部分坏死3例、血肿1例,切口裂开2例,并发症发生率17.1%。结论 吸烟、糖尿病、手术技巧、手术时间、止血带时间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跟骨骨折;切口并发症;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 R81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a)-0069-03
跟骨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多系车祸或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傷所致,以青壮年伤者多见,治疗不当将产生创伤性关节炎以及功能障碍。目前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多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复位固定有确切的疗效。但内固定术后患者伤口的血肿、裂开、感染、皮缘坏死等术后并发症相对较高[1],不恰当的、缺乏有效的处理治疗,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导致跟骨骨折手术的失败。该研究回顾分析了2011 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该院骨科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植骨术治疗的35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创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35 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系方便选择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选择外伤后3 周内的新鲜闭合骨折,均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手术治疗。男13 例,女22 例,年龄24~71岁,平均43.6岁。8 例为交通伤,25 例为高处坠落伤,2例为自行摔倒后致伤。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经跟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手术在C臂机透视控制下进行。手术多在伤后1 ~2 周肿胀消退后,麻醉满意后止血带下手术,选择跟骨外侧L型切口,紧贴跟骨外侧壁,切口始于外踝上,切开皮肤全层,勿行皮下游离,减少皮肤坏死。注意保护腓肠神经,自跟骨表面剥离腓骨长短肌支持带及跟腓韧带,暴露跟骨骨折部的外侧面,将外侧所有软组织向上翻起,分别于外踝尖部、距骨和骰骨钉入3枚克氏针,能够清晰暴露整个跟骨外侧壁、距下关节面、跟骰关节。骨刀将跟骨外侧壁掀开,同时跟骨内翻,即可清晰显露距下关节及跟骨后关节面,观察关节面的骨折移位情况,骨膜剥离器撬拨复位,将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块直视下行良好复位,并行C臂机透视观察跟骨的Bohler,s角和Gissane,s角,用击锤将膨出的外侧壁锤击复位纠正跟骨外翻成角及宽度,复位满意后用克氏针穿入行临时固定,见距下关节面平整,取同种异体骨填充关节面下骨缺损处, 防止关节面的塌陷。将跟骨钢板塑形后置于跟骨的外侧,松质骨螺钉固定。C臂机透视见跟骨宽度、长度、高度及Bohler,s角、Gissane,s角恢复满意后,关闭创口。放置负压引流管,创口加压包扎,缝合时要逐层缝合。术后予抬高患肢,局部冷疗,同时予消肿、抗炎等对症治疗。术后鼓励患者做主动运动和锻炼。患者创面换药,观察评估创面恢复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该组35例跟骨骨折均获随访,术后3周内切口情况分析,6 例出现切口并发症,其中皮缘部分坏死3例、血肿1例,切口裂开2例,并发症发生率17.1%。其中5例经换药创面愈合,1例待骨折愈合后取出钢板清创缝合后愈合。
3 讨论
跟骨骨折常累及距下关节面,跟骨关节内骨折的SandersⅡ、Ⅲ型即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手术主要恢复距下关节的关节面的平整及跟骨的宽度、高度及内翻对线,减轻肌腱间隙内的压力。跟骨的形态不规则,有6面和4个关节面,其上方有3个关节面,即前距、中距、后距关节面。3者分别与距骨的前跟、中跟、后跟关节面相关组成距下关节。跟骨由外侧薄层的骨皮质及丰富的松质骨组成,外侧的皮肤软组织菲薄,皮肤的局部血供较差,跟骨骨折后跟骨的宽度增加,造成了外侧壁骨折块翘起,松质骨出血较多,引起局部的软组织肿胀加剧,有时出现张力性水泡,皮肤完整性受到破坏。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解剖复位关节面,但对手术时机、术中操作、止血带时间等情况的疏忽,极易导致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切口周围皮肤感染、坏死、内固定物的外露甚至骨髓炎等术后并发症[2]。
3.1 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时机选
由于跟骨骨折常系高能量的损伤引起,损伤出血压迫足跟的周围皮瓣及软组织,导致足跟周围皮瓣软组织的血供受到破坏,同时手术时过多的剥离骨折端的皮肤软组织,使足跟的软组织及皮瓣的血供损伤,导致了皮肤感染坏死等切口并发症。切口部位皮肤软组织血循环较差,跟骨外侧覆盖的软组织较少,且有肌腱韧带附着,松质骨较为丰富,因此跟骨骨折后出血较多,骨折周围易形成血肿,皮下瘀斑可延至小腿的中下段及足趾,致皮肤的压力增高,皮肤的动脉供血不足及静脉回流障碍,致损伤局部发生水肿,甚至可形成较大的张力性水泡。跟骨外侧壁的骨皮质较薄,发生跟骨骨折后松质骨常缺损,发生感染后,细菌容易进入骨髓腔,感染扩散并持久不愈[3]。而不适当的手术时机,切口周围软组织条件差等因素,常会引起切口皮缘感染、坏死、愈合不良、骨髓炎等严重的后果[4]。因此,对于跟骨骨折后皮肤软组织的损伤要有充分的认识,对创面及骨折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估,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法,可以明显减少切口并发症。多数研究认为,在伤后7~14 d时间段内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伤后8 h~7 d时间内手术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跟骨骨折外伤7~14 d后创面皮肤软组织的损伤逐渐恢复,手术感染的风险相对减少[5]。认为,对于跟骨骨折急诊手术有许多风险,在皮肤软组织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急于手术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6]。目前多认为皮肤肿胀消退,皮肤皱褶出现时是较好的手术时机。
3.2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中操作
目前经典手术入路为跟骨外侧L 形延长切口。手术时常规选择外侧的L形手术入路,在腓动脉供养的足底皮肤与足背动脉供养的足背皮肤的交界区进行,上方由胫前动脉系统供养,下方肺动脉系统供养,不易损伤腓肠神经及跟外侧动脉。切口于L型的拐弯角呈圆弧形,角度需>90°,可以避免切口拐弯处出现皮缘的坏死,此处是跟骨切口易发并发症的部位。文献报道跟骨外侧切口的皮瓣坏死率达10%~50%[7]。手术刀一刀见骨,同时操作尽可能轻柔,跟骨骨折术中要将骨膜连同软组织、腓骨长短肌肌腱一同掀起,显露跟骨距下关节及后关节面进行复位固定,如术中操作粗暴,会使原有的血管组织损伤加重;如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会导致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皮肤的血供变差;多数学者主张跟骨手术不使用电刀,电刀对皮肤皮下的血管损伤较大,而贴着骨壁用刀片剥离对皮下血管的影响较小。因此,需将跟骨切口作全层切开直至骨面,不可分层切开,然后沿骨面将整块皮瓣软组织向上剥离以暴露距下关节面,有报道跟骨骨折手术上止血带的时间超过90 min,止血带放松后,切口易出血,局部容易形成血肿,皮瓣肿胀,皮肤缝合的张力增加,皮缘感染坏死及切口愈合不良的机会增大,感染率明显上升,因此,应尽量缩短手术及止血带时间[8]。植入内固定钢板后,创口内张力进一步增高,如皮肤缝合过紧,可导致创口难以愈合、创面皮缘皮肤坏死的发生;如伤口缝合不紧密,创口的大量渗液可引起创口皮院发白,创口不愈合;此外,术后创口的压迫、敷料过紧等损伤也可引起创口皮肤感染坏死。骨植入材料为同种异体骨,有的患者对同种异体骨产生反应,术后常出现创口渗液、皮肤红肿。术后如引起血肿,引流不充分,也可致创口皮肤感染坏死,导致切口不愈合的发生。此外,患者的营养状况较差,如长期吸烟、糖尿病等,均可影响创面的愈合,导致切口的不愈合。
3.3 术后创面处理与预后的关系
为了减少内固定术后创面并发症的发生和最大限度恢复关节功能,术后积极创面处理对于预后有着重要意义。术后创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减轻跟骨软组织的压力,一般术后48 h拔管,引流较多时可适当延长拔除时间,避免创口内血肿的形成,减少血肿对足跟皮瓣的压迫,减少切口感染、坏死的发生率。术后继续抬高患肢,减轻患肢肿胀。应用脱水消肿、改善外循环药物,减轻患肢肿胀。换药应仔细观察伤口,防止伤口深层淤血,充分引流。术后避免压迫伤口,影响皮瓣的血运。傷口适当延期拆线,间断拆线,防止拆线后伤口裂开。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创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是临床较为关注的问题。该研究认为,禁烟、控制血糖,手术时机选择伤后7~14 d肿胀消退时、术中操作仔细,减少手术及止血带时间等可显著减少跟骨骨折术后软组织并发症,提高创口愈合及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 Randle JA,Kreder HJ,Stephen D,et al. Should Calcaneal Fractures Be Treated Surgically : A Metaanalysis[J].Olin Orthop,2000(377):217-227
[2] 俞光荣,燕晓宇.新鲜跟骨骨折的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9(12):117
[3] 王健.,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J]. 中外医疗杂志,2015,34(5):74-75.
[4] 徐生根,刘炳胜,朱慧华,等.影响骨科带内置物的I类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29(8):838-839.
[5] 王瑞良,张媛,李森,等.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皮缘坏死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 26 (2):169-170.
[6] 梁晓军,赵宏谋.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要点[J]. 中国骨伤杂志,2014,27(7):533-535.
[7] Johal HS,Buckley RE,Le IL,et a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 of a bioresorbable calcium phosphate paste(alpha-BSM)in treatment of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J].Trauma,2009,67(4):875-882.
[8] Al-Mudhaffar M, Prasad CV, Mofidi A. Wound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operative fixation of calcaneal fractures[J].Injury, 2000, 31: 461.
(收稿日期:2016-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