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2017-02-28蔡鸿泰姜元安郭华

环球中医药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利小便仲景水气

蔡鸿泰 姜元安 郭华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第21条原文:“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师)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疼,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李今庸先生指出:“本条以一案例论述了水病之证候,形成之过程,误治之情况,施治之方法等,其文甚精辟。”[1]但历代注家及近代学者对该条文似乎缺乏深刻之探讨,尤其是本条最末一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故笔者欲就此提出己见,抛砖引玉于同道。

1 何谓“当先攻击冲气”

根据“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教材认为该条文反映了“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治疗思想,体现了《金匮要略》首篇所指“先治卒病,后治痼疾”。现代研究亦多从这一点上展开,如连建伟先生云:“‘新病’,是指冲气咳喘。‘病当在后’,然后再治水肿病,这水肿病就是痼疾。在《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里提到既有卒病又有痼疾,应当先治卒病而后再治痼疾,就是这道理。”[2]李今庸先生则提出具体的方药,曰:“其治疗冲气者,可选用苓桂味甘汤类,治疗喘咳者,可选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治疗水肿本病者,可选用真武汤类。”[1]《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所言“先治卒病,后治痼疾”,确实具有着指导全书之纲领性意义。但《水气病篇》所论“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似乎不属于新病与痼疾,而是同一水气之病。由于水气病变过程中所见证候众多,同时具有“面目身体四肢皆肿”“气上冲咽”“浮咳喘逆”等,其疾病过程屡经误治而病机复杂,所以仲景提出“当先攻击冲气”。水气病是否可以见到冲气上逆?《沈注金匮要略》以为“水病不当有此而见之”[3],《医宗金鉴》亦曾言“此条文义不属,不释”[4]。但丹波氏通过实际临床观察并结合文义则认为,“义略通,且世病水之人,多类此条证者,安可措而不讲耶?”[5]

2 水气病与气上冲

在《伤寒论》第64条所论苓桂术甘汤证及第117条所论桂枝加桂汤证中,分别论述了在伤寒病过程中由于误治所引发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及“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奔豚发作,皆因心阳虚衰,而使水气上犯,与《水气病篇》所论之“气上冲咽”同属水气为患。水气本属人体内水液运化失常所致之邪,通常停留或泛溢于不同部位而为患。在《金匮要略》中,仲景将留于内而为患者归属于《痰饮病篇》,将溢于外为患者则归属于《水气病篇》[7]。从邪气角度而言,二者本属同类。而水气属阴,当乘上焦阳气虚弱之时,则逆于上而有“气上冲”之变。故《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亦有服小青龙汤后出现冲气上逆,其治疗仍不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因此,“气上冲咽”出现在水气病,本属情理之中,并非水气病之外又有一新病。本条所需关注的是,为何在原本以“面目身体四肢皆肿”的水气病中,会出现“气上冲咽”之证。

3 “先治新病,病当在后”之治疗意义

“中医辨证方法的运用,是辨病然后再辨证。只有先确定疾病类型,然后才能在特定的疾病体系中去认识其证候的变化规律,这是临床中运用中医学辨证方法时必须要做到的。”[8]笔者深信研读《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之内容,必须以此类方法,方能得仲景之心法。

水气病是由于机体运化水液失常,水不能被气化而成为水邪,泛溢于体表,临床表现以水肿为特点的疾病。刘渡舟先生云“水为有形之邪,其性寒冽,最伤阳气”,又云“水气的概念,应是既有水饮,又有寒气”“因为水与寒,水与饮往往协同发病。水指其形,寒指其气,饮则指其邪。二者相因,故不能加以分割”[9]。可见水具阴寒之性,且能伤阳气。

正如李今庸先生所指“本条以一案例论述了水病之证候,形成之过程,误治之情况,施治之方法等”[1],所以,分析本条之文当在水气病的基础上来认识“先治新病,病当在后”之治疗意义。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师)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疼,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此段论述了所见水气病之一般证候,而仲师却又指出有“气上冲咽”“咳喘”等症状,反映了所见证候之复杂性。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此段指出了该病之复杂证候的形成过程。可见本病原由水寒之气结在关元,待年事渐高之时,阳气渐衰,则阴气渐盛,结寒内动而使下焦水寒之气随肾经上冲,故见“气上冲咽”等症状。后又历误治,或大下之,或重吐之,或逐水,更伤正气,使水邪溢,溢于外则面目手足浮肿,停于内则小便不利,上犯则浮咳喘逆。

水气病之治,仲景以“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为法。本条所见水气之病,“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金匮玉函要略疏义》引刘茞庭:“此病者洪肿,如以常情,则当言其所苦与治之所急皆在水。”[10]然仲景却云“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而不直接利小便使水邪有所出路,其主要考虑应当有两个方面。其一,水寒之结于关元,始时虽微而不显,但“(年盛)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以致“肾气上冲”,已见下焦阳气虚衰之机。其二,医者未察而以为留饮不去,又屡用攻邪之法,大伤正气,使已虚之阳更弱。此时若不顾正气之虚而但取利小便之法,袪水遂水之剂,虽能取一时之效,其后必“肿复如前”,病终不愈。周学海《读医随笔·利小便》曾云:“世但知大便滑利之伤气,而不知小便滑利之更伤气也。但知小便频数之伤阴,而不知以二苓、泽泻、木通等强利小便,而小便并不能利者之更伤阳也。”[11]纵然仲景治水气病有“利小便”之法,但治病之理则在于“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此时若但取“利小便”之法,不但不能去除水邪,更有悖治病以人为本之原则,故仲景提出“当先攻击冲气”。

冲气之作在于“阳损阴盛”,故冲气之治,必须温补阳气为主。仲景虽未于本条提出具体方药,但温阳化水之方如苓桂剂、真武汤等法俱可参考。“冲气”“咳喘”等证皆本于阳气虚弱,若能使虚弱之阳得以温补,则冲气可止,咳喘亦可止。阳气得补,而水气之肿胀仍在者,然后可以“利小便”为主去其未尽之水邪。

本条所论之水气病,在其病变过程中所见证候众多而病机复杂。阳虚为本,水气为标。仲景指出“先治新病,病当在后”之意义在于治疗疾病当始终以人为本,在疾病的具体变化过程中来判断证候所反映之病机,而非见证治证。读者若能以此为例,在治病过程中始终关注病人阴阳之状态,调其阴阳以致和平,恢复健康。如此,则《水气病篇》中本条文之意义不亦深乎?

4 小结

研读仲景之书,若能紧扣条文所论疾病之特点而力求条文意旨,则不但易明条文所论本身之义,而且能知仲景治病之心。仲景本于《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及“治病必求于本”之精神,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始终以人之阴阳为本,于《水气病篇》第21条“先治新病,病当在后”之论中亦尽得体现,而非一般“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之理。

[1] 李今庸.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7.

[2] 连建伟.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6.

[3] 清·沈目南.中国医学大成-沈注金匮要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 清·吴谦.御纂医宗金鉴[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38

[5] 日·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310.

[7] 姜元安.论水气的产生及水气病变的治疗[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6):4-8.

[8] 张清苓,姜元安.从抓主证论中医临床的辨病与辨证层次[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1):733-735.

[9] 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45.

[10] 日·喜多郎直宽.金匮玉函要略疏义[M].北京:中医古藉出版社,2002:193.

[11]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23.

猜你喜欢

利小便仲景水气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特低渗透油藏CO2 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采参数优化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综述
《伤寒论》辨小便在黄疸病中的应用
临床嗜水气单胞菌耐药性及Aer气胞溶素基因研究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加强仲景医药文化建设 打造仲景国际医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