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华治疗痛经临证经验
2017-02-28解莉杨森
解 莉 杨 森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妇科,上海 200021)
张勤华治疗痛经临证经验
解 莉 杨 森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妇科,上海 200021)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发作时痛苦,治疗棘手。张勤华主任医师治疗痛经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瘀阻胞宫是导致痛经的主要病因,治疗以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为主,兼祛寒或补虚或清热,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痛经;活血祛瘀;名医经验;张勤华
痛经是指月经期或月经前后,出现小腹疼痛、坠胀,伴腰痠、恶心、呕吐甚至晕厥。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指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继发性痛经指月经来潮数年后逐渐出现的痛经,并且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及清宫术后导致宫腔粘连或宫颈管粘连等。据报道30%~60%的女性行经时有疼痛,7%~15%的女性疼痛剧烈,其中伴有恶心、呕吐者89%,伴神疲乏力者85%,伴腰骶痛者60%,伴头晕者40%,严重影响工作者14%,甚至发生休克[1]。临床统计表明,痛经女性婚后易出现性冷淡、性交痛等症状,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患者约50%导致不孕[2],因此痛经不仅给患者本人的生活及工作带来影响,还危害夫妻关系,产生很多家庭及社会问题。
中医古籍中并无“痛经”这一记载,历代医家所论包括“经行腹痛”“月水来腹痛”“吊阴痛”“月水刺痛”“经行下牛膜片”等。中医治疗痛经有着悠久历史,并有独到优势,中药治疗副作用小,且临床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对原发性痛经治疗不仅能缓解疼痛,而且延长复发的时间甚至治愈,对继发性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这类疾病虽然难以彻底治愈,但能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甚至消除疼痛症状,改善生殖功能,帮助妊娠,减少手术,且中药治疗副作用小,综合疗效更佳,受到患者欢迎。
张勤华,系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妇科博士。从事中医妇科工作20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痛经的中医诊治有独到见解。我们跟师诊治痛经患者无数,多获奇效,体会如下。
1 痛经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痛经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3]主要有子宫因素(如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颈管狭窄、子宫位置异常、膜样痛经等)、内分泌因素(如前列腺素、抗利尿激素、催产素、β-内啡肽、雌二醇和孕酮、内皮素、一氧化氮)、神经因素(神经与神经递质)以及遗传因素、钙离子等,也与心理、社会、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痛经发生主要与前列腺素有关,其相关机制有:催产素的增加同时刺激内膜细胞释放前列腺素F2α[4],并且促进钙离子内流,增加内皮素含量,减少一氧化氮含量[5];抗利尿激素、内皮素和雌激素的升高也会诱发前列腺素F2α的升高;雌激素的升高通过刺激垂体后叶诱发抗利尿激素升高[6],诱发β-内啡肽降低。诸多因素最终促进子宫平滑肌的血管收缩导致痛经。
有研究显示,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血流明显不同于无痛经女性,呈高阻低速血流特征,由此造成组织缺血、缺氧,使子宫肌肉痉挛而产生疼痛[7]。据文献报道原发性痛经患者中,子宫前位者最多,后位者其次,中位者最少,就疼痛程度分析,中度疼痛者以子宫前位最多,重度疼痛者以子宫后位最多[8]。口服短效避孕药治疗痛经,有效率可达90%,这类药物主要成分是孕激素,含少量雌激素,经过抑制排卵、减少血液中雌激素浓度,使血液中前列腺素、催产素含量减少,进而发挥缓解痛经的作用[9]。
继发性痛经是因子宫或附件有器质性病变导致,通过妇科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如B超等,可以明确继发性痛经的病因。继发性痛经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致经期腹痛的疾病,其次常见的是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这3种疾病会出现经期腹痛;随着人工流产术和清宫术的增加,宫腔粘连、宫颈狭窄、盆腔炎这3类疾病会导致痛经;而子宫畸形、盆腔淤血综合征、处女膜闭锁、阴道横膈等疾病也会导致痛经的发生,但在临床比较少见。
2 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妇科学》[10]对痛经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释。指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精血素亏失于濡养,“不荣则痛”,邪气内伏,经期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常由肾气亏虚、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所致。但临床上,因患者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工作环境不同,往往出现寒热虚实夹杂的情况,加之各类手术,病因病机愈加复杂。
现代中医将痛经病因[11-15]分为以下几种:①气滞血瘀:素多抑郁,或愤怒伤肝,或经期产后,余血内留,以致气机阻滞,血流不畅,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通,则血海蓄溢失常,导致经血排出受阻,不通则痛,导致痛经。②阳虚内寒:素体阳虚,阳虚则寒,寒从内生,冲任、胞宫失于温煦,经血因寒则凝,不通则痛,导致痛经。③气血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气血化生无源,或久病术后气虚,或大失血后血虚,冲任气血虚弱,行经后因失血,血海气血愈加虚弱,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不能濡养冲任、胞宫,不荣则痛,发为痛经。④寒湿凝滞:经前、经期贪凉,淋雨游泳,或起居于潮湿之地,或遇风冷寒湿之邪,寒湿阻滞冲任、胞宫,不通则痛,引发痛经。⑤湿热蕴结:素体肥胖,又过食肥甘厚腻之品,湿热内生,湿热流注冲任、胞宫,气血运行受阻;或同房感受湿热之邪,邪毒留于胞宫,湿热与经血相搏,经期阻碍经血运行,经血瘀滞不畅,不通则痛,发为痛经。⑥瘀热互结:素体阳盛,喜食辛辣、温热之品,或经期感受热邪,而生内热。亦可因其他病邪从火而化,如寒、湿之邪郁而化热,或气郁化火,或瘀久化热,或痰瘀化热等,热蕴胞脉,煎熬血液,致血液黏稠,血液运行缓慢,因此产生瘀血,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发为痛经。⑦肝肾虚损:先天禀赋素弱,肝血不足,肾气亏虚,或因房劳多产损伤肝肾,冲任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经行之后冲任、血海空虚更甚,不荣则痛,以致痛经。⑧痰瘀互结:先天禀赋不足、肾虚开阖失职,水液运化失常而生痰浊,或后天脾胃虚弱,津液输布失常而生瘀痰浊,痰浊之邪停留于内,瘀阻气血、津液运行,导致津液停留化为痰,形成由瘀至痰,由痰至瘀,恶性循环,痰瘀互结,阻碍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通则痛,而致痛经。张老师认为,青春期原发性痛经多见,虚多实少,以②、③、④证型多见,育龄期多为继发性痛经,虚少实多,①、⑤、⑥、⑦、⑧证型居多。
3 张老师对痛经的认识
张老师认为,痛经病因或虚或实,最终皆成瘀证,符合“不荣”“不通”理论。临床表现主要有“寒”“热”两大类,阳虚内寒、气血虚弱、寒湿凝滞都表现为寒证,畏寒肢冷,发作时腰腹冷痛,得温可缓,口不干,治疗以温宫祛瘀止痛为主;肝肾阴虚、瘀热互结与湿热蕴结都属热,表现为进行性腹痛,得温不能缓,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或渴喜冷饮,治疗以清热活血止痛为主。气滞血瘀证与痰瘀互结证则视患者体质可从寒化或热化。
4 张老师对痛经的诊治经验
张老师认为,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先分寒、热两类,再根据"瘀"有轻重之分和新久之分来确定用药原则。如瘀血较轻,病程较短,无癥瘕形成,则以行气活血为主,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养血活血,加行气药,如柴胡、延胡索、香附等;如瘀血较重,病程较长,癥瘕形成,或瘀毒化热,或湿热重浊,或寒湿结聚,宜破瘀消癥同时加用养血补虚、清热解毒,温化寒湿之药,如加辛散止痛的乳香、没药等,散结消肿的皂角刺、夏枯草、木馒头等。若偏寒则加温阳药,如乌药、肉桂、小茴香等;若偏热则加自拟清热解毒、理气活血的蒲红汤(药物组成:蒲公英、大血藤、延胡索、柴胡、青皮、牡丹皮等),或加滋阴药,如山茱萸、熟地黄、白芍、阿胶等。总之,祛瘀不忘生血,清热不忘养阴,散结不忘扶正,攻补兼施。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经期用药应顺势而下,荡涤旧血,祛瘀生新,让子宫内膜彻底脱离,佐加益母草、红花、蒲黄、五灵脂等增强子宫排瘀功能。经净则在行气活血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体质兼以滋补,血足气盛则运行通畅,无不通、不荣之忧。
5 典型病例
例1 陈某,女,26岁,未婚,无性生活史。2014-10-21初诊。主诉:经行腹痛5年加重2个月。患者平素月经规律,27~30 d行经1次,6~7 d月经干净,量中,色黯红,末次月经:2014-09-28。自诉经行腹痛剧,甚伴呕恶,经行夹有血块,块下痛减,伴四肢厥冷,小腹喜温,热敷痛减,经前乳胀,无腰膝痠软、口干口苦。现近月经来潮。刻诊:舌黯淡,苔薄白,脉细弦。西医诊断: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证属阳虚寒凝,血瘀胞宫。治宜温宫散寒,祛瘀止痛。处方药物组成:当归12 g,川芎9 g,赤芍9 g,白芍9 g,桃仁9 g,延胡索15 g,制没药6 g,制乳香6 g,柴胡9 g,乌药9 g,皂角刺20 g,香附9 g,川楝子6 g,艾叶9 g,肉桂6 g,小茴香3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7剂。2014-11-11复诊,患者月经干净,诉月经于2014-10-26来潮,腹痛完全消失,月经量中,血块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略弦。初诊方减制乳香、制没药、延胡索,加阿胶12 g。连续服药2个月经周期,痛经痊愈,经行无血块,经前无乳胀,停药观察3个月,痛经未复发。
按:痛经的主要病机是瘀血阻滞,患者素体宫寒,寒性收引,血液凝滞,无法温养四肢脏腑,致使四肢厥冷,少腹喜温;寒凝肝脉,致使经前乳胀,脉细略弦;寒凝阻滞胞宫致使月经中大量血块,不通则痛。初诊时患者正值经前,治标为主,以通为用,重在祛瘀止痛,予桃红四物汤加乳香、没药、延胡索加强活血化瘀止痛之功。因素体宫寒佐加艾叶、肉桂、小茴香驱除体内寒气。同时伴有肝气阻滞,佐加乌药、皂角刺、香附、川楝子疏肝行气。二诊时患者月经干净,痛经消失,表明辨证无误。经后由于经血耗损,阴血不足,应以养血行血为主,故去乳香、没药,加阿胶继续调理,2个月而愈。
例2 孙某,女,35岁,已婚,无生育史。2014-10-23初诊。主诉:经期腹痛6年,逐渐加重,甚则非经期腹痛,痛引腰骶。患者平素月经规律,30~32 d行经1次,6~10 d月经干净,量时多时少,色鲜红,末次月经:2014-09-23。自诉经行腹痛剧烈,逐年加重,热敷无改善,甚则恶心呕吐、腰骶痠痛、肛门坠胀如排便感,平素口干不多饮,手足心热,经前乳胀,烦躁易怒。B超检查示:子宫腺肌病,乳腺结节。现近月经来潮。刻诊:舌质红,苔薄白,有瘀斑,脉弦涩。西医诊断: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证属瘀热互结。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消癥。处方药物组成:当归12 g,川芎9 g,大血藤30 g,蒲公英15 g,赤芍12 g,红花6 g,延胡索15 g,柴胡6 g,浙贝母9 g,青皮6 g,泽泻9 g,橘核6 g,川牛膝9 g,益母草30 g,牡丹皮9 g,杜仲12 g,续断9 g,月季花9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7剂。2014-11-11二诊,患者月经干净,月经于2014-10-25来潮,腹痛缓解,夹有血块,经前略乳胀,舌略红,苔薄白,脉细弦。初诊方加知母、黄柏、枸杞子。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2015-01-13三诊,患者诉月经于2015-01-05来潮,腹痛完全消失,无血块,无腰痠,经前轻微乳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继服二诊方7剂,巩固疗效。
按:痛经的主要病机是瘀血阻滞,瘀久化火,久病及肾,则腰痠骶痛、手足心热、烦躁易怒。瘀毒内结,损伤气血,虚瘀夹杂,则舌有瘀斑,腹痛加重,不通则痛。阴虚火旺导致经色鲜红,舌质红,脉弦涩,初诊时患者正值经前,血以通为用,经期以通为主,重在祛瘀止痛。经期宜调经利水,清肝泻火故用泽泻、牡丹皮、大血藤、蒲公英、益母草、月季花、川牛膝促进血液下行。因肝以血为用,肝郁血瘀,佐加柴胡、延胡索疏散肝气;杜仲、续断滋补肝肾;浙贝母、橘核软坚消癥。二诊时月经干净,痛经缓解,表明用药得当。因素体阴虚火旺,故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三诊得愈。
6 结 语
张老师治疗痛经,以瘀为辨证根本,以寒热为辨证表象,按月经周期规律,经期顺势而下加强祛瘀之力,促进瘀血从胞宫排出体外,非经期以调整患者体质为主,如见血虚佐加补血,见肾虚佐加补肾,见寒象佐加祛寒,见热象佐加清热,痛时治标,平时治本,不一味温补,亦不峻下逐瘀,清补兼施,通补并用,标本兼顾,使得痛经可缓,气血可调,疗效显著,停药后无复发之忧。
(指导老师:张勤华)
[1] 杨小波.痛经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1):141-143.
[2] 崔阳阳,孙伟伟,赵瑞华.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系统评价[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6):529-533.
[3] 禹龙香.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与治疗[J].中国校医,2005,19(3):325-328.
[4] 乔丽,乔云英,张卫东.原发性痛经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2):31-32.
[5] 方玲,朱新冰,范同梅.缩宫素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11,28(5):435-437.
[6] 张娜.痛经及其发病原因[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2):16-18.
[7] 黄昀,矫玮.不同运动方式对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症状及子宫血流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95-497.
[8] 辛思源,张鹏,林驰,等.中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同子宫位置与发病情况关系的调查[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2):194-197.
[9] 卢璐.香延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10] 马宝璋,齐聪.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93-97.
[11] 程芳,程红,卢路艳,等.60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研究[J].中医研究,2015,28(2):16-18.
[12] 宋玉霞,李敏然,董广青.痛经诊治效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7):47-48.
[13] 张凯,杨建宇,李彦知,等.痛经的经方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2):152-155.
[14] 张芬梅.田淑霄治疗热性痛经经验及发微[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34-36.
[15] 张绚丽.化瘀止痛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本文编辑:习 沙)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5.003
解莉(1982—),女,主治医生,在职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
R271.113;R249
A
1002-2619(2017)05-0652-04
2017-02-08)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