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治未病”在老年人健康与防病中的作用
2017-02-28何建国陈京莲王瑞超
何建国 陈京莲 王瑞超 丁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二五六临床部综合内科,河北 正定 050800)
经 验 交 流
浅析中医“治未病”在老年人健康与防病中的作用
何建国 陈京莲△王瑞超 丁 军1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二五六临床部综合内科,河北 正定 050800)
当前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逐渐加大,关爱老年人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已刻不容缓。中医治未病目的就是养生健体、培育正气、延缓衰老。通过采取内养气血、安神定志、固精强体,外防风寒酷暑、慎起居、节饮食等,以达到防病祛疾、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治未病”在老年人健康与防病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治未病强调的是人的神形合一、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医“治未病”显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开创了世界新的医学理念及模式,并将引领人类健康事业发展方向。
未病;老年病;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治未病”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的积累及经验总结。“治未病”作为一种医学理论,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淮南子·说山训》曰:“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内经》则进一步完善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充分体现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之道的宝藏。《灵枢·逆顺》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3]唐代医家孙思邈继承和发扬了《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备急千金要方》曰“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4],将医生分为三等,“上医”的职能是做好养生,维护健康,“中医”是早期干预以防发病,“下医”是治已病。把“治未病”的医生作为上等医生,可见“治未病”是医学界的最高境界。
1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忧患意识
中医“治未病”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其宗旨就是培育正气,抵御外邪,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始终存在着忧患意识,当前医学面临着诸多忧患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老年痴呆等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国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此,积极倡导养生健体及健康生活方式新理念,已成为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负担的当务之急。“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2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有学者把“治未病”基本原则概括为: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共4个方面[5]。也有学者提出“治未病”含义主要有3个,即“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6]。
2.1 未病先防 在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中,未病先防为首要原则,同时也是中医学预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是内养气血,安神定志,健体固精。同时外防风寒酷暑、畅情志、慎起居、调饮食等,使机体保持在健康状态[7]。《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2]告诫人们身心健康应从调理情志、顺应四时、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动静结合、防劳固精等方面入手。
2.1.1 情志调理 情志的调理对老年人尤为重要,因老年人情绪易波动,往往因情绪异常而引发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加重。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影响着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从而引发疾病。《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2]意思是突然、强烈或反复、持久的精神恶性刺激,使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引发疾病[8]。《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也就是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即“知足者长乐”[2]。养生重在养神,而养神则重在养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自可延年。心静,首先要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谦和忍让。可通过学习、娱乐、交谈等方式来消除内心的悲愤、忧愁等不良情绪。金元名医李东垣提出“少思寡欲,调摄精神”,强调养生勿耗神,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长寿的保证[9]。因此,养生应调心养性,以德为本,安抚情志,抑制不良情绪,戒嗜欲,常知足,如此方能保精养神,健康长寿。
2.1.2 顺四时,慎起居,节饮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随季节气候的变化,注意增减衣服,调整起居,与自然相适应,且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调摄精神,才能有防病延年的效果[10]。东晋医家葛洪提出“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卧起有四时之早晚”[11],强调夏季不能贪凉,否则会伤阳气,冬季要早睡晚起,以待阳光;在饮食方面特别强调“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说明节制饮食对人体健康意义重大[12]。老年人牙齿大多不好,胃肠消化吸收功能较差,应清淡饮食,多以谷类、豆类、杂粮为主食,细嚼慢咽以养脾胃。《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2],强调的是气味合而服之。五味均衡是指饮食安排合理,酸、苦、甘、辛、咸均无偏嗜,又无不及。《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2],人的营养来源于食物的五味,但也会伤于五味。大量食用肥腻、甘甜的食物可致中风、偏瘫、消渴等多种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强食过饮成为普遍现象,诸多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大量食用肥甘厚味有关。充分体现了《内经》所倡导的素淡膳食对养生防病的重要意义。
2.1.3 动静结合,防劳固精 既要练动功,也要练静功,动静要合一。老年人应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放风筝等。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倡“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静”,即在运动时要保持精神宁静的状态,如散步时不语,要全神贯注,万事皆空;“静中动”,要保持呼吸的自然和谐。只有动静结合,意、气、体三者紧密配合,才能炼精化气生神,内养脏腑气血,外壮筋骨皮肉[13]。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养生的关键在于经常有事干,但不可过于疲劳[10],“劳”包括形劳、心劳、房劳等精气的劳损。
2.2 有病早治 在疾病初期,机体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症状,若早发现这些征兆,进行有效干预,就可能阻止发病,或延缓疾病进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老年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指老年人出现轻度记忆障碍或某项认知功能障碍尚不足以诊断痴呆的临床现象,日后有可能发展为痴呆[14]。对MCI患者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可延缓症状进展,减少老年痴呆的发生。老年人易出现情志上的波动,多表现为易怒,多忧,虚惊。情志的异常,会影响气血的调和,气滞血瘀,会影响大脑细胞正常功能。因此,情志的调理对老年MCI的防治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精神愉悦、心胸豁达,谦和忍让,知足者长乐。荀子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其次,要适度运动。散步是老年人最好的运动方式,提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灵活性和平衡性。唐代医家孙思邈倡导的脑静功,则能排除杂念,净化大脑,从而提高智能。一是独步静功:黄昏傍晚独自漫步于幽静之处,以缓慢而有节奏的步伐结合深而慢的吐纳功,让大脑出现清静无欲的澄清程度;二是静坐功:即闭门独坐,头后靠,眼半闭,慢而深的吐纳功或结合默念,逐渐诱导入静[10]。另外,平时应多增加思维活动,多看新闻、听音乐、读书看报、唱歌跳舞、与人交谈。还要勤动手,手的灵活性很重要,如练习打字、练习书画及做些简单的家务,促进气血调和、经脉畅通,延缓脑神经细胞老化的进程。
2.3 已病防变 《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15]阐述了脏腑之间互相资生、互相制约的作用。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疾病传变。高脂血症是老年人常见病,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独立致病因素之一[16]。血脂异常致血液黏度增加,导致动脉硬化,引发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一是先天遗传禀赋超过常人;二是气血能保持通畅;三是肾气旺盛。人体衰老的原因除与肾气亏虚有关外,还与气血不畅、气滞血瘀有关,所谓“老人多瘀”,是许多老年病的共同病机,也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6]。要健康长寿,除了保养肾气外,更重要的是保持气血调和通畅。老年人血脂增高的原因,除了脏腑功能衰退,脂代谢出现异常之外,多是膏粱厚味饮食摄入增多所致。朱丹溪在《格致余论·茹淡论》中说:“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之补阴之功,以补人体之阴精,而助人长寿”“人之所为者,皆烹饪调和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17]。既要控制好饮食,还要坚持适度运动,持之以恒,方能见成效。《吕氏春秋·达郁》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腐臭,活动的门枢不会虫蛀,运动能促进脂肪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活力。
3 结 语
“治未病”是传统中医的一大特色,在老年人健康、防病祛疾、延年益寿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说:“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医学的目的和本质功能,要从专注于发现和确诊疾病到征服和消灭疾病的疾病医学,上升为以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痊愈能力和自我健康发展服务的健康医学[6]。中医“治未病”显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是医学界的最高境界,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它与21世纪医学目的调整的方向相一致。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构建的健康医疗模式,有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理念,有助于降低社会医疗负担,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并将引领人类健康的发展方向。
[1] 先小乐,肖相如.中医治未病理论溯源[J].河南中医,2016,36(6):957-959.
[2] 王洪图,贺娟.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8,1,163,2,106,14.
[3] 王洪图,贺娟.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15.
[4] 孙思邈.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5.
[5] 郑哲洲,黄守清,尹莲花.《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探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9):133-134.
[6] 王庆其.《黄帝内经》文化专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87,284,278.
[7] 赵登科.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及方法探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9):48-49.
[8] 王国强,王银萍,张守琳.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特色及临床意义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6):10-12.
[9] 彭锦,胡镜清.古代名家这样养生[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3:160.
[10] 良石,韩珊珊,王会军.新编千金方智慧养生[M].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9,152,158.
[11] 葛洪.抱朴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431.
[12] 陈虹,魏永明.略论晋代岭南名医葛洪养生之道[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3):673-674.
[13] 言生,李雨.历代养生泰斗谈养生[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28.
[14] 谭国英,国桂云,于向东,等.浅谈中医治未病理论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三级预防[J].河北中医,2014,36(5):685-686.
[15] 李今庸.金匮要略释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7.
[16] 赵为民,姚璠.“湿浊瘀毒”学说干预血脂异常的治未病理论基础[J].吉林中医药,2015,35(9):873-874.
[17] 庄爱文,李晓寅,王英,等.朱丹溪治未病学术特色[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12):867-869.
(本文编辑:李珊珊)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5.031
何建国(1960—),男,副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杂症。
R212.7
A
1002-2619(2017)05-0764-03
2017-03-23)
△ 通讯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二五六临床部综合内科,河北 正定 050800
1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老干部科,河北 石家庄 05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