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分析
2017-02-28宋晓冬
宋晓冬
河南新乡市第一民医院急诊科EICU 新乡 453000
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分析
宋晓冬
河南新乡市第一民医院急诊科EICU 新乡 453000
目的 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2组。对照组52例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53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比2组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葡萄糖(GLU)、尿胆素(BUN)等营养指标差异,同时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ICU住院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ALT、GUN及Alb等营养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6.4%,对照组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入住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体内血清白蛋白等多项营养指标,住院费用低且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重症脑卒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指标
重症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较高的应激代谢反应及意识障碍症状,大部分患者还伴有吞咽障碍、行为障碍等诸多神经功能障碍,给予患者早期营养支持以避免其出现营养不良症状,避免患者出现免疫力低下且出现多种并发症有重要的价值[1]。本研究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分别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1—2014-02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2组。观察组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45~80(62.4±4.5)岁;脑梗死23例,脑出血22例,出血性梗死8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8.1±2.8)分。对照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45~81(62.2±4.2)岁;脑梗死23例,脑出血23例,出血性梗死6例;GCS评分(8.4±2.5)分。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2](1)患者均给予头颅TC及MRI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重症脑卒中,诊断结果符合我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及分级标准;(2)患者病发至住院治疗时间均≤3 d。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3]:(1)发病前有肝脏、肾脏、心脏等脏器功能障碍;(2)发病前有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血液机制异常等症状;(3)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恶性肿瘤及严重肺病感染。
1.3 方法 2组进入ICU后均依据脑卒中患者治疗原则给予脱水、降颅压、血压抑制、出血抑制、改善脑代谢等治疗措施。患者入院后48~72 h内给予营养支持,营养支持过程中热量及氮量标准应该分别遵循30~35 kcal/(kg·d)、0.15~0.20 g/(kg·d)计算方法。
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人员将患者体位设置为头高脚低约30°,通过鼻胃管完成肠内营养给予。第1天的喂养方式以均匀、重力滴注的方式为主,患者营养内容为瑞高肠内营养乳剂(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00~500 mL,第2~3天则以同样的方式给予瑞高肠内营养乳剂750~1 000 mL,第4~6天将瑞高肠内营养乳剂用量增加值1 250~1 500 mL。护理人员在患者营养支持过程中应该每隔4 h抽吸鼻胃管1次,测定患者胃液含量>200 mL时停止营养灌注。
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护理人员依据Haris Benedict公式完成患者基础能量消耗量(BEE)的具体结果,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确定是否使用危重应急系数,完成每个患者每天所需供应热量的整体计算后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患者第1天肠外营养支持方式为静滴,含量为所得结果的1/2,后续逐渐增加至完整结果含量。
1.4 观察指标[3](1)对比2组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葡萄糖(GLU)、尿胆素(BUN)等营养指标差异;(2)统计2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差异。
2 结果
2.1 2组营养指标比较 观察组ALT、GUN及Alb等营养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营养指标对比
2.2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感染4例,反流3例,腹泻5例,消化道出血2例,发生率26.4%;对照组分别为8例、5例、12例、5例,发生率5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 ICU入住时间及费用比较 观察组ICU入住时间(4.8±2.3)d,住院费用(14.2±3.1)千元;对照组ICU入住时间(6.8±3.4)d、住院费用(17.8±4.9)千元。观察组ICU入住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后自身脑组织高度损伤,此时其机体各部分器官、神经等组织内容由于应激反应开始产生各不相同的代谢反应,导致患者呈现出能量需求持续增加、机体组织大量分解的高度代谢状态[4]。研究显示[5],重症脑卒中患者病发后的高度代谢状态在3~6 d达到最高峰,持续时间4~6周。而由于重症脑卒中患者常伴有吞咽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无法充分、有效的摄取营养,更加上重症脑卒中患者年龄普遍较大而营养状况较差,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等症状,患者免疫力下降而并发症发生率将不断提高。因此给予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支持已经成为患者救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临床研究亦有证实,早期营养支持对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效果有重要作用。
肠外营养支持及肠内营养支持都是当前临床较为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然而将肠外营养支持应用于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时,其主要经过深静脉给予营养物质而缺乏对患者胃脏、肠道的刺激,营养内容中也缺少相应的康复营养素,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胃黏膜屏障受损等现象。长期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甚至会出现黏膜萎缩、毒素移位等症状,导致患者出现肠胃炎症反应。同时肠外营养支持所需时间太长,长时间静脉输注对老年患者的心肺承受能力也会提出很高的要求,一旦操作不当则很有可能引发患者急性心力衰竭。而肠内营养支持则通过鼻饲进行,其相较于肠外营养支持更加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循环状态,能有效刺激患者肠胃蠕动,维持患者肠胃黏膜的结构稳定、功能正常,确保其肠胃功能仍然能够发挥有效作用。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避免患者吸收肠道毒素,帮助患者更加有效的降低便秘、肺部感染、肝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肠内营养剂中的免疫球蛋白还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结构,满足其体内全身代谢反应的需求,营养剂直接在肝脏内合成反应,也避免了对患者肝肾功能的损害。
本研究观察组治疗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体内血清白蛋白等多项营养指标,同时所需经济费用低且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1] 钱平安,王碧炯.查芹.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1 175-1 177
[2] 程相阁.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6):66-67
[3] 喻小玲,周仕钧,彭海峰,等.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4,13(11):1114-114
[4] 毛中臣,付志新.早期联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脑卒中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1):78.
[5] 杨彩浮.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5):64-65.
(收稿2016-09-29)
R743.3
B
1673-5110(2017)04-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