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与盲探操作的比较

2017-02-28杨建彬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腰丛卡因B超

杨建彬

河南南阳市肿瘤医院手术室 南阳 473000

B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与盲探操作的比较

杨建彬

河南南阳市肿瘤医院手术室 南阳 473000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与盲探操作的比较。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需实施手术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下肢神经盲探操作,观察组实施B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麻醉,观察2组的麻醉情况,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 对照组优良率61.3%,观察组优良率87.5%,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使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突出,药物用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明显优于盲探操作,值得推广。

B超;下肢神经阻滞;盲探操作

在外科手术治疗中,药物麻醉是必要流程,其中麻醉方式、麻醉部位、麻醉药物剂量与麻醉安全性、可行性、患者预后恢复效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加强麻醉应用探讨具有重要临床实践意义[1]。本文比较B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与盲探操作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3例我院于2014-02—2015-05收治的需实施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20~60(40.2±5.6)岁;患病时间3 h~5个月,平均2.3个月;疾病类型:颅脑伤10例,子宫肌瘤8例,胆囊结石7例,阑尾炎6例。观察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21~61(40.6±5.8)岁;患病时间:4 h~6个月,平均2.6个月;颅脑伤11例,子宫肌瘤9例,胆囊结石8例,阑尾炎4例。2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术前均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等,观察身体指标是否存在异常。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下肢神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盲探操作,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躺平,术前患者均予以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100 mg,术中均使用标准的下肢充气止血带,局部麻醉药物选择0.5%罗哌卡因50 mL,分别用于坐骨神经阻滞(20 mL)、腰丛阻滞(30 mL),参数设置:刺激频率:1 Hz,初始电流1 mA,一般情况下先进行坐骨神经阻滞,后实施前路腰丛阻滞、后路腰丛阻滞。前路阻滞具体方法:在患者股动脉外侧1 cm处确定穿刺点,将50 mm穿刺针与皮肤成30°角并向头段刺入,穿刺深度为2~4 cm,当诱出股四头肌收缩或者髌骨跳动时可适当减少电流至阈电流0.2~0.3 mA,采用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注射行局部麻醉;后路腰丛阻滞具体方法:指导患者保持侧卧位,于脊柱平行线、髂嵴连线相交处选择穿刺点,当诱出股四头肌收缩时可减小电流至阈电流0.2~0.3 mA行固定穿刺并局部麻醉。观察组实施B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麻醉,使用仪器为便携式,线阵探头频率7~10 Hz,指导患者保持正确体位,予以患者B超超声探头扫描,在B超扫描图像下查看患者腰丛-坐骨神经各个分支情况并选择最理想位置行定位穿刺,予以患者注射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注射行坐骨神经阻滞、前路腰丛阻滞、后路腰丛阻滞等,局部麻醉药物选择0.5%罗哌卡因50 mL,具体方法同对照组,观察B超检查结果,显示为神经组织已经完全被药物浸润表明麻醉成功。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的麻醉效果、麻醉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心动过缓、血压过低、恶心呕吐、躁动不安、寒颤等。观察2组的预后恢复情况,采用3F-36生活质量量表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并进行评价,主要指标包括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每项指标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2]。

1.4 疗效判定 优秀:患者意识清醒,术中未感到任何疼痛,肌肉松弛状态好;良好:患者意识模糊但在术中并未感到任何疼痛,术后肌肉轻微紧张但并不影响手术顺利进行;中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偶尔感觉到疼痛,肌肉紧张明显,需要进一步加深麻醉;失败:患者手术中改为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优良率=(优秀+良好)/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麻醉效果比较 对照组优良率61.3%,观察组优良率8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麻醉效果比较 [n(%)]

2.2 2组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对照组利多卡因用量(38.3±4.5)mL、布比卡因用量(36.5±2.1)mL;观察组利多卡因使用量(25.3±3.4)mL、布比卡因用量(24.7±4.2)mL,观察组药物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心动过缓2例(6.5%),血压过低1例(3.2%),恶心呕吐2例(6.5%),寒颤1例(3.2%),未发生躁动不安,不良反应发生率19.4%;观察组心动过缓1例(3.1%),未发生血压过低、恶心呕吐、躁动不安、寒颤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3.1%。2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4 2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组手术前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手术后观察组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下肢神经阻滞促使麻醉选择可能性增大,虽然行单纯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并不常用,但是联合应用其他方式进行麻醉时,经实验证明阵痛效果突出[3]。下肢神经阻滞解剖位置较深,对麻醉师要求较高,多数情况下麻醉师需精确定位骨性标志,实现阻滞必须依靠外周神经刺激器。本研究中采用了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方法,其中腰丛神经起源于腰2~4神经,处于腰大肌、腰方肌之间,且与椎体下行平行,进行阻滞时可选择从后路用平行于椎体的方法,阻滞效果理想,支配腿部的三条神经均能起到阻滞作用[4]。坐骨神经是行阻滞较为容易的、最粗大的外周神经,并且阻滞手法多样,如后侧入路法、膀胱截石位入路法、前路法,其中可行后路阻滞源于神经组成骶丛后,坐骨神经沿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下行,阻滞成功后表现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分别被阻滞,但该方式患者不适感明显,目前后路阻滞方法得以改进更加简单化,可从臀肌旁入路或者臀肌下入路,于肱二头肌侧面或者坐骨结节处进针;膀胱截石位入路法,穿刺点为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垂直皮肤进针直到得到神经刺激反应;前路法无需要求患者保持侧卧或屈跨等体位,但进针深且靠近骨神经、动脉,风险较大。

总之,下肢神经阻滞容易成功,但传统下肢神经阻滞盲探操作不能在直视环境下进行,穿刺位置确定难度大且精准度不高,容易出现失误导致反复性穿刺,对患者身体损伤较大,提高了患者麻醉过程中的痛苦程度。B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在B超扫描仪的协助下快速、准确查找确定患者下肢神经阻滞的最佳位置,并且可以在直观图像下观察患者穿刺程度、局部组织麻醉药物浸润程度,可有效提高下肢神经阻滞麻醉穿刺操作的准确性,避免了盲探操作中的偶然性,麻醉效果明显增强。

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突出,药物用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明显优于盲探操作,值得推广。

[1] 王俊喜.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92-193.

[2] 罗小贞.三种不同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9):2 091-2 092.

[3] 张诗渊.B超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0):59-60;64.

[4] 王世英,游浩,毕光焰,等.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34-35.

(收稿2016-08-03)

R614.4

B

1673-5110(2017)04-0106-03

猜你喜欢

腰丛卡因B超
右美托咪定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胫腓骨骨折病人镇静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观察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利多卡因、奥布卡因与丁卡因在喉镜诊疗中表面麻醉效果的系统评价Δ
B超机日常维修案例分析与保养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写字的尴尬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探讨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