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7-02-28王俊喜
王俊喜
郑州市骨科医院麻醉科 郑州 450000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俊喜
郑州市骨科医院麻醉科 郑州 450000
目的 探讨在下肢手术中应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本院2015-02—2016-02收治的骨科患者中随机抽取104例,所有患者均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治疗,且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将10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与对照组(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结果 麻醉前,2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1%(1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下肢手术中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能获得较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更为显著的效果,且对患者血压水平影响小,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下肢手术;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传统下肢手术麻醉多采用椎管内麻醉,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会影响患者容量血管和阻力血管的扩张,造成血流动力学的较大波动[1]。特别是针对部分需要接受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来说,这些患者极易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一旦手术麻醉方式选择不当,会导致其血压波动变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研究认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且不会给患者血压造成较大波动,安全性高[2]。本研究以104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5-02—2016-02收治的骨科患者中随机抽取104例,所有患者均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治疗,且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将10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龄26~68(54.0±2.2)岁;骨折类型:趾骨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12例,踝骨骨折10例,髌骨骨折6例,腘窝囊肿15例。对照组52例,男33例,女20例;年龄26~68(54.2±2.0)岁;骨折类型:趾骨骨折10例,胫腓骨骨折12例,踝骨骨折10例,髌骨骨折6例,腘窝囊肿1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取患肢上侧卧位,对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穿刺点进行标定。其中,腰丛穿刺点标定为自腰椎间隙向术侧旁开4~5 cm;坐骨神经选择在骶裂孔、股骨大转子、骶髂关节三点进行标记,在股骨大转子和骶髂关节连线中点作垂直线,与股骨大转子和骶裂孔连线交点作为坐骨神经阻滞穿刺点。随后将神经刺激仪正极与患者连接,将负极与阻滞针进行连接。以1 mA、2 Hz为神经刺激仪初始电流。将针头靠近拟阻滞的神经,直到对该神经下所支配的肌肉群进行刺激,诱发其产生最大颤动后,减小刺激仪电流,针对仍存在肌颤的患者,将0.33%罗哌卡因30 mL注入腰丛,0.33%罗哌卡因15 mL注入坐骨神经。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硬膜外穿刺点为L3-4间隙,采用1%罗哌卡因12~15 mL进行硬膜外麻醉。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麻醉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包括舒张压、收缩压、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2组麻醉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麻醉前,2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麻醉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2.2 2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情况比较 实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但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但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2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情况比较
表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4.251,△P=0.000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上因动脉硬化、下肢静脉血栓等疾病拟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逐渐增多[3]。特别是部分老年患者多伴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若不能在手术实施过程中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极易导致其血流动力学出现较大波动,增加围手术期病死率。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方法实施下肢手术麻醉,虽能获得较为显著的镇痛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阻滞范围较广,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全身干扰,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对部分高危及高龄患者并不安全。此外,硬膜外阻滞麻醉也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痛、腰痛、尿潴留等,降低其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现阶段,随着神经刺激仪在麻醉中的应用,使得既往无法准确进行定位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成为可能[4]。相较于传统的硬膜外阻滞麻醉,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具有定位准确、效果确切、操作简单等特点,且不会对患者造成全身干扰,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此外,在神经刺激仪指导下,能降低穿刺针接触神经的几率,减少其对患者神经造成的损伤。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中所用的罗哌卡因有较长的麻醉时效,且心脏毒性较小,内在缩血管活性强,加之有较大的分离阻滞程度,可在各种神经阻滞中获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麻醉前2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与文献[5]结果相符。实验组在整个麻醉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均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麻醉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有显著性差异,与文献[6]结果相符。表明在下肢手术中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能获得较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更为显著的效果,能促使患者血流动力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对患者血压水平影响小。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但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但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表明下肢手术中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能获得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实验组运动阻滞维持时间较感觉阻滞维持时间短,由此可知,下肢手术中采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便于促使患者术后尽早实施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有利于术后康复。实验组、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23.1%(P<0.05),说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1] 郑建宇.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阻滞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应用比较[J].吉林医学,2015,36(7):1 433-1 435.
[2] 吴焕军.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下肢手术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效果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5,10(1):181-183.
[3] 杨远明,高祖巨,陈达智.危重患者下肢手术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3):77-78.
[4] 朱贵芹,朱霞,郑闽江,等.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危重患者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11):1 091-1 093.
[5] 黄宏伟,张营,蔡雨,等.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下肢手术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5):563-565.
[6] 孟瑞仙.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5):121-122.
(收稿2016-10-15)
R614
A
1673-5110(2017)04-0070-02